蒋虹
摘 要:“智数学”课程要求唤醒学生的“身体”,实现数学教学的“具身认知”。通过“做”的凸显、“思”的介入以及“做思”的融合,体现学生的身体的价值。具身认知是“智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运思”,引导学生“动手做”,通过“做思融合”,抵达“做思共生”的境界。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数学”课程;具身活动;课堂建构
小学数学教学应当顺应学生天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既“动手”又“动脑”,从而抵达“做思共生”的学习境界。“智数学”课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数学教学由“书本知识”导向“实践活动”。因而,“智数学”课程要求唤醒学生的“身体”,实现数学教学的“具身认知”。具身活动,是“智数学”课程的课堂建构的主要方式。
一、“智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身体的发现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关注学生的“心”而忽视了学生的“身”。“智数学”课程的建构,吁求“身”“心”的同時出场。所谓“智数学”,即强调用数学实践活动启迪、生成学生数学学习智慧,开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智数学”之“智”,具有双重内涵:一是隐性的数学智慧,二是显性的数学智能。“智数学”课程重在开发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通过“智数学”的课程实践,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 “智数学”课程:“做”的凸显
传统的数学教学,“身体”在其中往往是边缘化的。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而身体总是和肉体、欲望、冲动等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将思维、认知等数学化的活动与身体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分离开来,也就是必然的了。“智数学”课程将“身体”作为数学教学意义的生发场,让身体从“遮蔽”走向“敞亮”。因而,“智数学”将“做”的意义凸显,提倡并积极践行杜威的“做中学”主张。对于每一个数学知识,“智数学”课程认为,必须让学生通过“动手做”活动去进行深度感受、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数学知识的实质。
2. “智数学”课程:“思”的介入
“智数学”课程中的“做”,不是盲目地、机械地“做”,而是在“思”的介入下积极、能动、自主性地“做”。没有“思”的介入,“动手做”活动就会变得盲目。而有了“思”的介入,学生就会对“动手做”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调整。作为教师,可以用问题、用任务等导引学生去“思”。比如教学《认识角》(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师让学生做一个“活动角”,刚开始学生只是漫无目的地把玩,而通过教师的问题、任务导引,如“比较谁做的角大”“怎样比较角的大小”等,就唤醒了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在“玩活动角”时去主动探寻“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等问题。
3. “智数学”课程:“做思”的融合
“智数学”课程是一种“以做引思”“以思导做”的课程。学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边做边思”“边思边做”。通过“做思”的融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能。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升》一课,为了让学生建构“升”的概念,建立“升”的表象,笔者引导学生“做数学”:将1升水倒入量筒;将1升水倒入正方体容器;将1升水倒入脸盆、水壶等容器;自制量器等。通过系列活动,学生建立了稳固的“1升”的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感受、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智数学”课程的教学建构:活动的重塑
“智数学”课程是一种生态的课程、和谐的课程,能让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有机结合、无缝对接。“智数学”课程是生长性的课程,能让数学的本质、学生的本性、学习的本体等融合。因而,“智数学”课程着力于数学活动的重塑,它不仅有知识的深度介入,还有技能的整合、数学方法的驾驭等。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聚焦价值点,生发创新点。因而,“智数学”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智慧……
1. 运思:让“智数学”教学呈现放射性脉络
“智数学”的课程建构,要着力于引导学生“运思”。不仅要从微观上进行运思,更要从整体上、全局上进行运思,从而让学生的“数学之思”呈现出一种“放射性脉络”性状。“数学运思”应当是“智数学”课程实施的新常态。数学运思,不仅要深刻,而且要及时。只有通过“运思”,“智数学”的操作才会富有数学内涵,具有数学意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做”前运思,或者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运思,这是培育学生数学学习态度、数学探究能力的关键。在“智数学”教学中,不同的思维路向,都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动手做”活动,从而让学生的具身认知更加丰富多彩。比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三角尺拼角》活动,有学生运用了一种直观的思路,即首先汇报了一副三角板上不同的角的度数;有学生运用了“加法思路”,即将一副三角尺上不同的角两两相加,因而得出了诸多的拼法;还有学生运用了“减法思路”,于是得到了15°的角;更有学生将两个直角重合,拼出了165°的角等。显然,放射性的运思,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探究。
探究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有助于获取新知识,发现新规律。在“智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思,能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浅表性”“固化”的运思中走出来,从而让“智数学”充满情智、趣智、理智。
2. 导做:让“智数学”教学拥有多样化素材
在“智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成为常态。遵循着实践性、开放性、动态性的原则,教师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导做,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素材。通过丰富多彩的“动手做”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思维品质,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从“低阶”迈向“高阶”,从“浅表”走向“深度”。
比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素材,如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形状的纸片,让学生通过“动手做”活动,建构分数——“二分之一”。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将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片对折,有的斜着折等。不同形状的纸片,不同的折法,为什么都能表示出分数“二分之一”呢?这里,学生通过不同的操作,表示出同一个分数,这样的“动手做”活动有助于启发学生建构分数的意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本质内涵。
“智数学”课程中的“动手做”活动,需要教师为学生的思考提供素材,以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向深度迈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动手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数学“动手做”活动提供平台,对学生的操作活动经常质询、追问,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严密性和独创性。
3. 融合:让“智数学”教学成就发展性诉求
“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根本旨归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动手做”和“动脑思”活动融合起来,从而让“智数学”活动成就学生的发展。只有基于“做思共生”的指引,才能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从而不断修正、完善,打造出一个高效的、灵动的数学课堂。
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设置了一个“动手做”实验活动——“玩跷跷板”,抽象出“杠杆”模型,引入了“臂长”和“物重”的概念。由此,通过科学实验室中的“杠杆”和“钩码”,引导学生探究“平衡的秘密”。学生主动改变臂长,主动改变砝码的数量,不断地尝试让杠杆保持平衡。通过“动手做”活动与“动脑思”活动,学生抽象、概括出“杠杆原理”,即左边的“臂长×物重”等于右边的“臂长×物重”。在活动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对剪刀、老虎钳等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度剖析,从而让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有效的应用。
对于“智数学”课程与教学而言,“做”离不开“思”,“思”又夹杂着“做”,“做”和“思”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共生的。只有引导学生在做前思、做中思、做后思,在思前做、思中做、思后做,才能让“做”与“思”的融合更为凸显。在“智数学”课程与教学中,教师要整体谋划、分层推进、长线助推,让“智数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