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干周
摘 要:咬定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师是责无旁贷的。因为这不仅关系着数学教学的质态,更关乎着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转变,更影响着孩子们终身的数学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因素挖掘,还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更要为学生提供翔实的学习体验实践,从而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知识、能力得到增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有效设计;小学数学;数学思维
“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界最热门的词语之一。其含义又是什么呢?恐怕很多教师都难以解释得清楚。搜索“百度知道”,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词条:“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此解读来看,核心素养不是显性的操作技能,而是根植于孩子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潜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让他们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数学活动中所获得的自主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技巧,以及观察、分析、思考、实践、创新等方面的素养。
一、深究教材蕴涵,发掘核心素养
精研教材,是有效落实教材编写意图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之一。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解读教材,把握准教学内容的前世今生,深究教材中的每一个例题,每一幅插图,甚至是每一句话、每一個字眼等,使得自己的设计更能符合学情,走近孩子们的学习现实,更能走进他们既有的认知建构之中,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充满情趣、充满智慧。
例如,在三年级“千米和吨”的“千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解读文本,从教材的每一幅图画、每一个场景中寻觅到与核心素养有关联的因素,并灵活地将之落实在教学之中,让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依托生活事例,巧渗透。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神舟五号”飞天视频。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欣赏,一边进行“数字解读神舟飞船”。画面、声音同步展示:“神舟五号”飞船总长度是9.2米,变轨后圆形轨道距地球343千米,这次太空旅行的总路程是60万公里……
第二,引导学生解读视频中的数学信息,谈谈自己对什么还有困惑的地方。学生会在分享交流中,感知到这里有两个不熟悉的内容:公里、千米。这是一种单位名称吗?是用在哪里的呢?等等。阅读会生成疑问,疑问也就会诱发学习的推进,致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参与热情提升,保持关注度也随之提升。
第三,回归教材原貌,巧联想。面对学生对“神舟飞天”的学习与思考,使得“千米、公里”显现出来。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从知识的源头再来一次感悟。先展播教材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解读主题图。依据教材中的画面,学生很容易说出,第一个图是铁路上的路标,显示的是180千米的界碑;第二个图是公路上的警示标志,要求车辆的速度不得超过60千米/时;第三个图说明此地距离黄山还有98千米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经历了这么多的有关‘千米的认识学习,你知道‘千米是什么单位吗?主要用在哪些地方的呢?”学生会根据视频、图画的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等,做出初步的判断。
二、创设诗意情境,激活核心素养
纯粹的知识教学,往往会让人望而生厌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都会把知识教学融合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为此,着眼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几乎都有精彩的学习情境或问题情境的。把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整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激发孩子们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的投入,更能开辟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新路径,从而助力孩子们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学习反思意识增强,以及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维、情感态度等都有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在二年级“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教师就得考虑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等因素,设计出更利于学习开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投入的情境,以此助推教学的顺利推进。
第一,上课伊始,教师就播放动画片“孙悟空的神器”:画面显示孙悟空手持金箍棒,在狠狠地抽打着妖怪。金箍棒时而变得很长,时而又变得很粗,时而又变得很短,而更多时候则变成一根小小的绣花针藏进了孙悟空的耳朵里……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金箍棒是神器,可以变长,也可以变短;还可以变粗,也能变细”。面对学生的感受,教师还应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习思考。“你知道,金箍棒较长的时候有多长吗?最短的时候呢?”
第二,针对问题,设计形象的画面。“你们看这是金箍棒打妖怪的时候使用的长度,它是5( );这是孙悟空平时拿在手中玩耍的时候的长度,它是5( );这个是金箍棒变成绣花针的样子,藏在耳朵内的长度,它是5( )。”由此引导学生猜想,金箍棒在这三种状态下分别是什么长度呢?学生会用自己已经学习过的厘米、米进行尝试。“打妖怪时金箍棒的长度是5米,还是5厘米?”学生会在思考与交流中得到较为正确的答案。
然而,平常在手中玩耍的金箍棒是5厘米或者5米吗?显然5米肯定被排除了,那么5厘米对吗?学生结合动画片以及手中的5厘米的小棒,就会生成一种不协调的感觉,总认为5厘米是不合适的。此时,教师引入“分米”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分米”的使用、1分米的表象等,让学生更有兴趣去研究、去学习,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具主动性。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耳朵内的金箍棒会有多长。学生会在“分米”的学习基础上,认为耳朵内的金箍棒一定会比5厘米要小,从而顺利地引入“毫米”的学习。这样的过程,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行知识探究,从而较灵活地建构1分米、1毫米的表象,使得学习记忆更加深刻。
案例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适宜的学习情境,就是一个磁场,它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关注,也能够激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愿望,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饱含激情、充满活力。
同时,这样具体翔实的学习情境,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蜕变,也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应的数学学习模型等,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教学情境的预设,还应尊重孩子们的生活现实与学习现实等,使得情境创设更富艺术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能够诱发学生审视情境中发现的疑问,使得他们的分析能力、问题意识等也有长足的发展。
三、重视学习体验,发展核心素养
数学认知的建构、数学素养的养成等,都不是纸上谈兵所能成就的,它需要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反复应用才能形成。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体验场景,引导孩子们运用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得数学学习不断向纵深出漫溯,也使得他们的核心素养在试练中走向成熟,不断丰厚。
例如,在四年级“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中,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去实践,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感悟图形的移动规律,进而把握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本质,使得相关的数学概念得以扎实建立。
第一,引导学生移动三角形,发现平移的规律。设计这样的小组合作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做一些完全一样的透明的三角形小板;然后在方格纸上移动三角形,指导学生观察,讨论移动的方向和距离等关键要素。经过学习讨论,辨析思考等活动,学生就能克服纸上谈兵的缺陷,他们会对“向左平移5格”与“先后两个三角形之间的距离5格”,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致使在今后的学习中永远也不会混淆起来的。
第二,在旋转教学中,教师就得引导学生自己做一个钟面。然后,把小棒进行旋转,从而帮助学生领悟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基本规律,形成对应的方向感,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旋转的本质。
第三,引导学生亲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感悟轴对称的本质,知晓轴对称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解析轴对称图形,学会画对称轴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等等。
当孩子们亲历具体的实践活动后,他们就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为他们归纳、抽象出数学概念提供了知识支持的经验保障等,进而让他们的想象力、抽象思维等核心素养都得到极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去考虑,并以此为基点,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巧设计教学情境等,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探究实践体验中使得知识得以发展、视野得以开阔、思维得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