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孟庆伟
摘要:良好的校企深入合作是促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针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开展良性循环校企合作的对策,从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诚信就业意识入手,严控合作企业筛选,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多方筹措为保障校企合作开展提供资金扶持,开展生产实践项目合作贴进社会生产实际,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学合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议,立刻掀起轰轰烈烈的人才培养“双创”新高潮,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高等职业院校成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校企合作成为必不可少的具体实施举措,国家教育部在例行教学水平评估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及条款,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活动处于低层次开展,如没有具体实施条款的低层次意向合作协议、毕业生全面推向企业、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实训费的收取违反国家或地方相关规定等影响校企合作正常开展的问题。
一、影响校企合作正常开展的成因及分析
(一)高職院校领导、教师、家长及学生认识观约束
校企合作并非是一个新名词,它是伴随着高校教育的诞生而一直存在的,只是在不同职业教育水平的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开展层次,从领导层面来讲主要就是一个责任意识问题,从原来的独家人才培养到社会企业参与培养、单独享受学生学费收益到企业参与分配收益、学生在校期间离校实训的学生人身安全等责任,这此担心或者责任能不能被学校管理层所接受是决定能否正常开展的核心因素。从教师层面来讲涉及个人利益问题,大量教师长期奋斗在教育一线,主要从事本专业的理论研究工作,缺乏一定量的企业生产或工程项目实践经验,具备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师资一旦介入教学可能会给传统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甚至出现高校任课教师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下岗”现象,这个现象在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中不太明显,如果在深层次(从大一开始介入)校企合作就较为明显。从家长及学生层面来说就是对职业或者技能的认识问题,误认为学生交给学校分专业了不需要再进行职业教育、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动机不纯只图挣钱也不一定学到技能还给学生增加额外经济负担,另外还有90后的学生由于平时生活条件优越懒惰意识较重不愿意吃苦主动意识较差而拒绝参与。
(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
企业追求的终极目的是利益,然后再说的是社会责任及义务,为保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自身的经营生存,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学生培训费或者实训费,这些费用传统上来说出自学生家庭,在正常年度学费增加几千甚至几万元的基础上,家庭能否负担的起或者能否愿意付出是摆在学生及家长面前的重要事情,对于条件好的或者有一定社会职业认识的家庭来说可能全面支持,但相反条件较差的家庭会极力反对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甚至会出现埋怨高校职业教育能力欠缺的不满局面,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
(三)疏于合作企业的严格遴选进行浅层次的校企合作
长期从事于校企合作具有好口碑的或者专业较为对口的企业,相对来说往往实力雄厚且有较好的实训环境和实训岗位,更有良好的就业渠道,不仅考虑到企业经营利润更考虑社会责任的企业是值得推崇的。对于一些临时成立或者根本就不具备实训条件的“腰包”企业为一时的利益举办校企合作宣讲,他们一般通过个人关系或者进行招生“回扣”公关行为,得到校方个别部门的认可进入学校,对部分学生带走交培训费甚至不进行培训就赚取人力资源劳务费,甚至骗取(某些地域)政府的人才就业安置等相关的政策补贴,案例的频出会导致在校生不敢参与正常的校企合作。对良心企业的遴选是我们高校管理层优先考虑的问题。
二、开展良性循环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认清社会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诚信就业意识
据教育部官方2018年数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20万人,比2017年增加25万人,连年的毕业生数量递增使就业越来越不景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工作岗位也从普通劳动型转变为高精尖技能型,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在社会需求大背景下一定要克服传统的“等靠要”的思想。学校领导层面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如何进行体制改革,把自身的学校传统教育同企业技能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敢于放手部分管理权限或者利益,与合作企业人才培养达到有机统一,形成良性的招生、培养、高薪就业良性循环。学生和家庭的方面来说,就是考虑如何脱颖而出抢占先机顺利就业的观念问题,而这种就业观念的改变要靠多方的宣传渠道的宣传,在了解社会形势的大背景下从毕业进入社会就能顺利就业,切记把自己的工作条件、薪资标准定位过高,毕业后进入到社会却四处碰壁导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局面出现,出现这种情况倒不如在校期间多参与校企合作,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严控合作企业筛选,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
良好的校企深入合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从管理制度层面上说,不能为了应付评估或者检查仅停留在合作意向协议备案的水平,避免“大、空、虚”,详细合作条款上分工明确,指出双方责权利的划分,同时根据协议的合作地点要求,明确校方参与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定的技术教导教师,明确学生能够达到技能目标要求,做到全过程双方均有人员共同参与互相监督。从人才培养周期来说,深入合作可以从学生入校开始,这里主要针对的是部分实践类技能型专业课程,由企业委派技能型的指导老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执教,教学场所可以是普通教室也可以在企业生产一线,合作课程或技能训练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过程记录或者企业要求的技能标准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或实施学分置换,当然这一合作的前提是在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企业人员参与制定。从师资条件上来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要放宽对企业委派师资的认定标准,学校大多偏重学历,而企业更多的是看重工作人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果结合双方的优缺,就能够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上能做到取长补短。第四方面从教学基础设施上来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还可以实验室共建,主要是专业技能实验室等教学环境,实际情况来说有企业完全出资、校企按比例出资或校方直接独资等,这项目合作由于是直接涉及一次性投资,需要校企双方管理层有相当的互信认可才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