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关性分析的村民凝聚力 对精准扶贫政策效果影响研究

2020-05-15 06:59李旺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10期
关键词:相关性分析

李旺

摘要:团结的村民关系是凝聚全体村民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助力农村脱贫致富的强大生产力。为了找到村民凝聚力同农村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之间的关系,文章以吉林省X乡为例进行调查,根据调查问卷提取相关研究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发现“收入增加比例”与“团结比例”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从而得出村民团结对贫困村脱贫致富有一定推动作用,针对我国偏远地区贫困村扶贫问题提出“团结致富”的合理设想,并做出理论依据。

关键词:相关性分析;村民凝聚力;精准扶贫政策

继十八大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积极推进精准扶贫进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在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精准脱贫”的新策略。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我国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精准扶贫”的进程正在逐步稳健地推进,“三农”问题不容小视,任何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举措,都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自从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后,我国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问题一直给予极高的重视,屡屡下达政问题相关的研究领域,也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做出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当前我国对于精准扶贫研究内容较多,方向也很丰富,这些研究大多是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政策文件,侧重于考虑村民个体的外部环境,而很少考虑村民个体本身的精神因素,相关的问题也并未引起充分关注。本文将着重对村民关系和村民凝聚力做出研究,希望可以从农民精神凝聚力的新角度探索精准扶贫的新方向,发掘来自农民自身的力量,从而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做出一定贡献。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了吉林省X乡为调查走访对象,主要针对X乡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发展变化、经济现状做出了全面、多角度的调查研究。X乡的林下经济发展,紧紧围绕“11223”工程,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則果、宜药则药、宜蛙则蛙的原则,大力发展拳头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本研究设置了和“村民凝聚力和村庄经济发展”相关的题项20个,形成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村民之间日常生活交流的关系,村民发生矛盾的情况,村民与村领导的关系,村民的收入情况,农村精神文化活动的进行情况等。最终收集到的位于X乡的五个村子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基于问卷所得数据,标注每份问卷团结程度之后,定义团结比例指数来描述一个村子的团结程度。

团结比例指数:问卷结果中被认定为高团结程度的有效问卷数量所占该村总有效问卷数量的比例定义为团结比例指数。

二、聚力与经济相关性

在本文调查研究中,农村凝聚力,特指农村内部各村民在其村庄经济、生活发展的过程中,基于共同的发展需要,使村庄内各成员为共同目标结合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而具有的团结的力量。

通过2013~2018年各村的经济增长变化,提取出可描述村子经济发展变化的“收入增加比例(人均)”变量。同时为避免村子规模大小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一定处理,把其中的“外出打工”和“村党员数量”和各村人数相比,获得相应的人数比例,便于后续处理分析。初步处理数据后,探索村子人均收入增加比例和团结指数以及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首先,对所有可能影响因变量的自变量进行筛选,筛选方法为Best Subset法。结果显示,本模型为“村子收入增加比例”和“团结比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他因素均被筛除在模型外。

本模型的回归方程为:

村子收入增加比例=0.084+0.265*团结比例

结果显示,“团结比例”这一变量可以解释“村子收入增加比例”96.4%的变化。这说明,团结比例越高,村子收入增加比例越大,村子收入越多,村子经济更有发展的机会。

经系数检验,常量和“团结比例”对应系数的t检验显著性均小于0.05,说明两个系数均显著;F检验显著性小于0.05,证明了模型的显著性,说明该模型是有效模型;DW检验结果为0.445>0.390(查表所得),因此,此模型无显著的自相关现象;异方差检验残差结果分布均匀,因此,此模型无显著的异方差现象。

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收入增加比例”这一变量与“团结比例”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并且后者可以解释96.4%的变化,且本模型在统计学意义上被证明是有效的;即通过增强村子的团结比例,可以实现让村子收入增加比例增长目的,由此,村子收入增加比例越大,村子收入越多,村子将会有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加快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步伐。

三、对策建议

凝聚力,文化学、伦理学上的凝聚力概念,是指集体或某一社会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因共同的利益和价值目标结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某种聚合力。由于存在凝聚力,社会共同体才保持着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一旦凝聚力消失,社会共同体便会趋于解体。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农村凝聚力,特指农村内部各村民在其村庄经济、生活发展的过程中,基于共同的发展需要,使村庄内各成员为共同目标结合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而具有的团结的力量。

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发挥好带头作用加强农村凝聚力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党员人数多的村子凝聚力强,发展经济更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团结带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线。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农村群众,增强乡村凝聚力以更好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同时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通过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规范农村基层工作职责、办事程序、奖惩制度,实施依法行政,增加公开透明度,使农村基层工作有章可循,提高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 农村基层选举要公开透明,大学生村官和选派第一书记要紧密联系群众增加村民对领头人的认可度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农村村干部受村民拥护是村民凝聚力重要因素,要增强村民对村干部认可度首先就要加强农村基层选举的公开透明,选出群众认可的村干部才能增强农村凝聚力,带领全村在精准扶贫政策下脱贫致富。

其次,近些年众多贫困村选派了很多大学生村官和空降第一书记,这一类村书记大多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基层经验不够,制定的一些政策可能因为没有充分结合实践而效果不佳,得不到村民的支持,因此选派基层村领导要深入在当地实践调研再作出决策,多从群众角度思考。

村干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本领,使基层干部成为农村基层工作的带头人,增加村集体凝聚力,更好助力精准扶贫政策在村子中的实施。

3. 丰富农村活动提高村民幸福度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村中文化活动举办的比较频繁的村子,村集体凝聚力更强。当前,我国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需求,农民文化素养、精神层次的提升是三农发展的关键, 同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基层文化站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举办群眾文化活动,对年轻农民群众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其素质,为三农发展出一份力。

四、结论

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基于“和物质力量相比,精神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一基本观念,本文提出了“村庄凝聚力和村民团结对脱贫致富的作用”这一研究方向,研究村庄凝聚力和村民脱贫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关系。面对贫困村物质力量极度缺乏的现状,如果能充分发挥村民团结的精神力量,将其转化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强大生产力,会对精准扶贫从新的角度做出贡献。本文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最终证明了村民团结对于贫困村脱贫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翠翠.农村群众文化之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J].科技展望,2015(07).

[2]李艳春,曹卫国.企业组织凝聚力结构模型研究初探[J].统计与决策,2011(05).

[3]任波.基于 SEM 模型的集体项目社交凝聚力构成因素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03).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相关性分析
贵州石漠化生态修复进程中的生态道德问题各因子相关性分析
网络交易安全与民商法保护的相关性分析
滨州市城区苔藓植物主要重金属含量的调查与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淘宝星店成长中的粉丝力量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徐州地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贮藏期间不同部位延边黄牛肉品质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