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晓玉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让初中地理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文章针对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究如何在“交通运输”教学中进行实际运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运输方式;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借助情境的引入,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课堂知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习,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初中地理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文章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为例,探讨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借助情境教学营造氛围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学生有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理解一些知识。例如,在教学“交通运输”相关知识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选择出最佳的方式。因此,在教学相关内容时,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学习交通运输有关的内容。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踊跃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教师和学生互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探讨与合作中完成学习。学生只有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积极参与一些情感体验的活动,初中地理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高效学习。例如,在教学“交通运输”时,有一部分知识是让学生理解各种各样的运输方式,教师可以适当创设一些游戏情境,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无声”小游戏,组织学生记忆一些交通运输的方式,然后让学生不用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猜测,最后一名学生说出自己认为的信息内容。学生会发现差距很大,有时候学生听到最后一名学生说出的答案会哄堂大笑。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逐渐放开自己,投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效积累相关知识。
二、运用情境教学结合实际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创设情境时,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思考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課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实际的问题进行,有的问题与生活有关,或者是有新鲜感,学生就会有兴趣回答或者思考,从而使学生都能投入到实际的情境创设中,拒绝形式主义。知识是服务于生活的,并且一切的知识也来自于生活。教师的情境教学一定要结合相关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生活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例如,在教学“交通运输”时,设计一定的出行方式是一个教学内容,教材上的知识与问题一般都比较相似,学生做起来索然无味,这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问:小明同学打算暑假出游,他从北京市的郊区出发,然后跟家人一起去英国,试问他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出行方式?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非常感兴趣,然后结合地图的阅读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为题目中的小明提出解决方案,也为学生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打好基础。另外,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可以结合电子地图向学生展示交通运输方式。
三、结合情境教学扩展实践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用生活实践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实践,在实践中注重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将生活引入到初中地理课堂中。例如,在教学“交通运输”时,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知道选择客运和货运方式应考虑的因素;会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地理素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师可以为学生出一道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题目,让学生综合以上要求进行学习与思考:在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运送货物的性质、距离、数量与需求等前提下,从武汉运送15万吨小米到上海,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运输方式?从广州运送新鲜水果到北京,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运输方式?在这样的问题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选择一种合适的交通工具,运输量较大,不是急需的小米可以选择铁路运输,或者是结合地形,也就是武汉和上海之间的黄金水道——长江,选择水运的运输方式;对于水果而言,题目中所说的是新鲜水果,而且两地距离较远,学生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选择飞机的运输方式。学生在这些问题中不能局限思维,要用不同的视角,选择最优的交通运输方式。
总之,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积极思考与交流。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提升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让情境教学的方式发挥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郑荣松.初中地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J].当代教研论丛,2019(4).
[2]张丽.初中地理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J].教书育人,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