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结尾特点及备考策略

2020-05-12 01:08于秀权
关键词:古代诗歌备考策略

于秀权

摘 要: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复习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总是感到无所适从。本文拟从古代诗歌结尾的特点、高考命题规律和备考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對学生备考有所裨益。

关键词:古代诗歌;结尾特点;命题规律;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128-1

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诗人们都十分重视诗的结尾。结尾处往往点明了题旨,升华了情感。是结尾处,往往也是高潮处;是收束处,往往也是点睛处。所以高考的古代诗歌鉴赏题,常常在结尾处设题。

课堂上我带领学生研究近几年古代诗歌鉴赏题(主要是江苏卷),启发分析近年来针对古代诗歌结尾命题的主要形式。通过分析,学生归纳出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一般规律:一是考查形式主要以主观题的方式出现;二是考査内容主要为考查结尾的表达效果、艺术技巧及结尾的情感内涵。

一、考查表达效果类题型

如:2017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兴

(宋)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题目为:简要赏析尾联的的表达效果。

首先,让学生要分析这首诗的结尾符合总结出来的哪个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结尾的抒情方式,同时分析它的结构技巧,最后组织答案。“明朝”表明是想象(虚写),所以本首诗是用想象结尾;表达的情感是无奈,而这种情感又是通过写景来抒发的,所以此处又是寓情于景;表达效果还要考虑结构特点,可以容易看到此处写的秋景和题目及首联的“秋”相互照应。教师先展示学生答案,然后展示参考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最后根据高考规范要求,修正参考答案:①以“丹枫”照应题目和首联的“秋”;②想象。诗人想象清晨来到烟雨迷蒙的桐江垂钓,把钓舟系在秋叶正红的枫树上;③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烟雨桐江、丹枫垂钓的景象,表达自己面对江山破碎,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和归隐之意。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再遇到类似题目,很容易理清思路,找出答题要点。

二、考查艺术技巧类题型

如:2017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题目为: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考查艺术手法的题目要从那些角度入手,总结如下:主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技巧四个方面来考虑。

学生对照这几个角度组织答案,这首诗的尾联是说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流连其间吧,秋风凉爽,斜月朦胧,我们乘着钓船尽兴而归。这里在表现手法上明显是想象(虚写),另外尾联是写景,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所以在抒情方式上又是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

投影学生答案,然后展示参考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三种手法任选一种)。最后学生自我修正答案。

三、考查思想感情类题型。

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唐)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题目为: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本题考查的情感内涵,这类题型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答题规律:一是看“题”,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题目中往往蕴含着诗歌的感情基调,诗题“长安春望”,诗人春日在长安眺望家乡,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二是寻“象”,由诗中“家”“川原”“浮云”“落照”“秦关”等意象可知诗人客居长安,眼前之景虽很壮观,但却隐含衰飒之意。令人感伤悲凉;三是知“人”,关注诗歌下面的“注”能够了解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四是悟“情,找出诗中的相关表达情感的词语:“难”“衰”“独”“客”都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组织答案: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

综上所述,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结尾的特点、高考命题规律,掌握必要的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还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才能使学生对诗歌结尾的评析技能内化于心,熟练运用,也才能获得复习的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河中学,江苏 淮安223001)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备考策略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注重语篇建体系,加强理解提能力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古诗欣赏课在幼师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于如何备战高考物理的几点思考
高三化学实验复习与备考策略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初探
不堪幽梦太匆匆:古代诗歌中的梦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