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满慧 刘兆宇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2018 年,国家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意见》要求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改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质量,加强残疾人的就业指导和援助”[1]。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满足聋人的生存需要,也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是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聋人作为特殊群体,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他们而言,具有现实且迫切的意义。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我国的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何利用“互联网+”与聋人的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提升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
1.从招生规模看:2018 年,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6837 人,全国有11154 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873名残疾人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学习。[2]通过对以下各院校在办学层次、招生人数、专业设置方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院校招收聋生的数量有所差异,整体上招生人数有限。
2.从办学层次看,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相当与大学的专科,近几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层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这大大满足了一些聋生想要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3.从专业设置上看: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针对聋生设置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广告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品设计、公共事业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
动漫和绘画等。可以看出,有些院校面向聋生也增设了新的专业,但总体上聋生的专业可选择性仍然较狭窄、口径单一化。[3](见表1)
表1 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层次、招收聋生人数和专业设置情况
(二)师资力量。优质的师资力量一直是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2018年,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87万人,比上年增加0.27万人。我国残疾人职业教师数量在逐渐上升的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也在稳步上升(详情见表2)。目前我国的残疾人职业教师存在职业素养略低的问题,特别是面对聋生的教师,聋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师需具备专业的教育手段,如聋人手语等。[4]当前,我国具有专业化水准的高等职业教师数量还是很少,在未来,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在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是很重要的环节。
表2 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数和专任教师人数
(三)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区域分布情况。已有的调查数据显示:20 所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其中,华东和华中地区共11所,共占55%;西北和华北地区院校共有3 所,共占15%。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大部分分布在中东部地区(见表3)。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制度、社会文化传统、地理人口是决定和影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因素,同样,残疾人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它也是物质和文化发展的缩影。[5][6]越是发达的区域,残疾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越快、规模越大。面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如何合理的分布院校,分配教学资源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表3 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区域分布情况表
(一)课程设置较落后,更新速度缓慢,导致供需结构失衡。课程是培养人的基础环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这推动了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课程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新结构、最新的行业需求,[7]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还延续如“理发”“烹调”“缝纫”的课程,培养出来的聋生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职业,[8]已然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聋生与社会需求相错位;其次,聋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加上社会上一些歧视的目光,导致他们处于不利的境地,在就业问题上,大多数处于被动的一方。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信息化素质较低。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不少来自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整体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把握不好残疾人特殊教育的方法。[4]如在教学过程中对聋生使用的手语不够专业等;其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缺乏信息化的意识,或把信息化等同于多媒体,忽视对聋生教学与技术的内在连结。聋人由于听力受损,在接受外界的信息有很大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单单利用数页的幻灯片调动聋生的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9]如果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略低,难以对聋生实施有效的指导,导致聋生难以获取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三)聋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在区域间、校际间分布不均衡。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研究,我国的教育资源的配置有两个大方面特点:首先,在区域上的分布特点: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大部分分布在中东地区,这些高等职业院校拥有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成制度化的教育模式,从而教育十分丰富。而相对来说位于西部贫困地区的院校由于地理位置不具有优越性,再加上缺乏资金的支持,致使其无法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从校际间看: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且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致使各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就业创业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的突破教育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限制,缓和教育资源不均的状况。
(四)聋生的专业技能低,创新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差。聋生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从聋生自身角度,聋生由于存在身体和语言问题,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缺乏面对社会的勇气;从社会方面,聋生在社会上遭受歧视的情况屡见不鲜,可能致使聋生心理品质不太健康;从学校方面,课程设置单一,聋生可选择的专业具有局限性,难以适应社会和聋生自身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方法,难以引起聋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情感共鸣,也会造成聋生的创新思维难以突破思维定势。[9]而“互联网+”时代要求工人具有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这无疑给聋生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改变聋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社会适应性不足的问题。
(一)“互联网+”与课程融合。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求,聋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课程要随着社会新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并结合聋生的特点,改变传统课程设置落后、更新速度慢的弊端。首先,互联网+课程使课程实用化。院校设置的课程应符合当地经济和行业的需求,关注就业热点和行业资讯有选择性的调整课程,让课程更符合聋生就业的需要,比如多开设手语翻译、中西式面点、园艺等课程;其次,以实现聋生充分就业为目标,企业和院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合作,聘请企业里的专家和院校的老师共同开发符合聋生特点的网课,在线教学过程中,聋生与企业专家、教师进行互动,可以让聋生更加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发展需求,为其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高职院校培养的聋生与企业的需求相错位的矛盾;当聋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尤其是面对枯燥的文字时,活跃在网络平台中的开放式课程能为其提供丰富的、感兴趣的视频和图片资源,让聋生也能享受到丰富的优质的教学资源。[10]这不但有利于聋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二)“互联网+”与师资队伍融合。为解决残疾人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信息化素质较低的突出问题,高职院校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壮大其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信息素养。从教师自身角度:教师需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认识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以互联网为工具,利用网络海量的教育资源,充实自己并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要针对聋生的特点,更多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在调动聋生的学习兴趣、扩展视野的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也会大大提升;[9]从高职院校角度讲:院校须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定期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在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发布优秀的教学视频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学习,这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能使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
(三)构建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当前我国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存在着地域、校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显然是噬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共同构建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在此平台,院校间和其他教育部门共同合作,不断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让不同的办学层次、办学形式、教学模式的院校间打破壁垒,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9]一方面,这有利于办学质量较落后的高职院校借鉴其他院校优秀的办学经验,提高其办学效益和为聋生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和其他教育部门在资源共享平台通力合作,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相对匮乏的区域,这将进一步推进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公平。
(四)“互联网+”与学校实训融合。实训,是对学生(这里只针对聋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当前,聋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的知识在社会上难以用到,而且又难以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对聋生开设实训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实训教育的网络平台是“互联网+”学校实训的可落实的手段。因为聋生在听力缺失的情况下,接受外来的信息主要靠视觉,视觉补偿在聋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网络平台上拥有海量的实训资源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符合聋生的特点。[10]例如,教师在网上布置与实训相关的作业题目,题目的设计可以多样化,包括视频题、单选多选题等,之后利用互联网数据库的答案,对比聋生的答案,可以算出正确率。通过构建实训教育的网络平台,教师能对聋生的实训过程进行观察、追踪、分析,从而找出问题所在以及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这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聋生的实训效率和实训技能;另一方面,有利于聋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高水平应用型的人才,提升院校的教学质量。[10]
(五)“互联网+”与校企合作融合。长期以来,聋生的就业一直处于困境,部分原因是聋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数并不符合企业的需要。是什么原因导致院校培养的聋生与企业的需求相错位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企业和聋人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信息沟通缺乏及时性和实效性,双方联系不紧密造成的。为解决聋生就业难的问题,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为聋生服务的网络平台。在此平台,企业可以发布讯息,让学校和聋生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的资讯。同时,学校在数据后台对聋生的学习和技能等方面进行跟踪,能及时的了解到聋生的发展状况。学校把在校聋生的各方面信息也会通过平台及时反馈给企业,让聋生与企业之间实现双向互选。学校和企业发挥互联网的中介作用,更大程度上解决校企对聋生的信息不对等导致的就业难的问题,使双方合作联系紧密起来,为聋生的就业创造更大的平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