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珊
【摘要】在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老师讲得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十分少,这样不利于学生走进文本,思考文本。在语文的课改中,我们发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为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潜能十分的重要。
【关键词】高效;质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是语文课革的方向,能高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能力得到很好发展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语文课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很多时候不敢放手,每一點知识都要经自己的口讲出来,课堂的功能就是听和做练习,新的课程标准给语文课堂的发展指明的方向,被动的语文课堂要变为主动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互分享。由此可见,高效语文课堂的打造必须是引导课堂走进自主、质疑、合作、分享和展示的多维课堂模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潜能挖掘出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就动要做课堂学习的新主人,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充分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一、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开放学生独立思考空间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老师讲得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十分少,这样不利于学生走进文本,思考文本。在语文的课改革中,我们发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为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潜能十分的重要。在语文的课改中我们很好地引入了导学案,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课程的构思与方向,导学案的使用为课堂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因为导学案的设计是有针对性的。例如,在上《皇帝的新装》前,笔者设计了导学案,其中一环节就是“自主学习”,笔者设计了两个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1.默读课文《皇帝的新装》,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2.划出提示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性语句。两个题目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中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以上所说的主要是指课前的自学平台。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要有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环节及足够的时间。每一节课,不是教师成为主角,不断地讲,学生一直听,而是要求学生有自主看书的时间,思考题目的时间,独立动笔完成的时间,这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的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搭建质疑平台,燃点思想的火花
学习要有怀疑精神。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就是权威,学生只有接受知识的机会,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那是非常少的,因为没有机会也没有平台,新课标提新时代学生应有质疑的精神,在语文课中应把质疑的权力交与学生,让学生对问题敢于疑问,增强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上,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讲课过程中设计质疑的平台,让学生去提出疑问,刚开始学生不是很放得开,但给机会就会慢慢好起来。例如,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不服输、喜欢彰显个性,笔者就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加分的形式,激励学生对知识提出质疑,然后对问题进行探究、争论,显示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既质疑又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语文课堂中,问题不都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老师要学会放手,给空间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因为学生如能找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将会成为学习的兴趣点,是最好的学习切入点。 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所引发的问题链是能够激活课堂,诱发学生的思维,又能够很好地为接下来的教学造势、作铺垫。在上《蜡烛》时,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质疑:1.课文为什么会以“蜡烛”为题目?2.如果如今发生战争,还会出现新的老妇人吗?……阅读课文后学生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提出将进一步有效地推动课堂向前发展。
三、构建合作探究平台,发挥合作分享的作用
在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是十分讲究的,交给学生的问题必须是要有探究的价值的,所以,教师在导学案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一些问题:1.深入研究教材,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宜作为合作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2.深入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疑问,设计能引起悬念、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情境;3.合作探究任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定,不宜过难,有挑战性,又能让整个小组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活”起来;4.对于每个合作任务都要提出具体的过程、分工(展示与帮扶等)、时间等。
必须以导学案上的问题为导向来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对事先设定的问题进行探究,在小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干扰,让组内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能够学生自主获得新的知识,这是一种成就感,学生的内心情感与学习态度得以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会得到新的提升。老师在课堂中要扮演引领课堂的角色,创设主动、互动学习的情景,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学生在这种课堂实践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在教学《台阶》这一课时,笔者提出了“如何理解父亲这一人物象?”的问题,笔者让小组用3分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答案写下来,用3分钟进行小组内的合作探究,由组长主持并把小组内探究出来的答案整理出来。探究开始,小组的同学针对问题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说”父亲。 第一小组组长安排组员从6号开始发言,一直到1号,2号同学默默地记录,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对问题达成了共性的看法。气氛很好,一个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最后大家又对答案进行了求同升华。
四、构建展示平台,彰显学生的独特的个性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用杠杆撬起整个地球。”在高效语文课堂中,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一个表达思想的机会,是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的,最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上《背景》时,给学生去讨论用什么感情来朗读父亲第二次背影时,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看法,笔者立刻搭建展示平台: 10分钟时间,每组选一位学生来朗读这部分的内容:“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
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用不同的感情进行朗读,有的学生读得深情,有的学生读得感缓慢而感性,有的同学读得很伤感……学生的朗读充分展示了他们内心对第二次背影的理解,答案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这样的精彩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笔者在执教《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师生共读”的课堂环节,以加分的形式为奖励。首先是笔者的范读,接着是小组展读,其中第二组的刘腾同学自告奋勇地为大家朗读,声情并茂,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学着去“演”,学生把《孙权劝学》改成课本剧,到台去表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得到同学们阵阵喝彩。最后是写作的环节,指导学生以《新版孙权劝学》为题目来写作。创新性的、开放性的课堂环节设计有得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有更多的对话;另一方面,学生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被燃点了,学习的激情也被迸发出来。学生有了自我的展现,学习劲头上来了,高效的课堂效果也开始出来了。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改变传统的课堂,以自主学习为主轴来构建新型课堂。在语文课改中,我们发现导学案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较为有效的途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来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起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中学会质疑、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学会分享展示,笔者觉得这是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