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渊源探析

2020-05-08 14:14郭超华向国华
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新发展理念

郭超华 向国华

【摘要】新发展理念是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总结。其中传统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个人经历提供了实践基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研究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发展渊源,有助于增强人民认同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渊源;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为我国处于新时代情况下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要求与定位,是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的认识与总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灵魂,研究其理论渊源,有助于增强人民认同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传统文化为新发展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发展理念着力于解决新时代新的挑战与风险,带有丰厚的时代性。但又同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从优秀民族文化思想中继承发展精华,其坚持以史为鉴,吸收兴衰教训,汲取发展理念智慧与养分。

(一)从传统文化革新精神到“创新”发展理念。传统文化的革新意识在理论方面强调,“日新之谓盛德”“变通者,趣时者也”,主张国家与社会、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够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实践方面体现为:各王朝的变法革新、四大发明的出现、文学艺术的发展进程以及各方面技术的不断革新,无一不是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发展理念基于传统创新精神之上发展得更加丰富,其蕴含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强调培养大众创新意识,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创造精神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发展观念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从“和合”协调思想到“协调”发展理念。“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元素,强调个体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协调和谐,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和合”文化主张不同事物之间存在差异性、多样性,强调要实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统一、协调发展。儒家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诸要素协调统一,尊重差异,以实现社会的全方位协调发展。《中庸》记载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以“和”为原则追求万物稳定与和谐。协调发展理念继承“和合”文化的协调统一思想,强调实现城乡、区域、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健康发展,以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筹兼顾弥补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实现均衡发展的最佳状态。“和合”文化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协调性原则。

(三)从“天人合一”思想到“绿色”发展理念。“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主要地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构成和谐统一体;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对大自然采取“无为”的克制态度,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绿色发展理念借鉴儒家文化中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观念、道家的尊重自然规律以及顺应自然、合理开发自然观点,可见,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从“协和万邦”思想到“开放”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外交观念一直以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为特点,倡导与外国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周游列国以促进文化交流到张骞出使西域形成丝绸之路再到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事件中足以看出传统文化中崇尚协和万邦的观点。同时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盲目排外政策造成清政府腐败落后,从侧面可见坚持开放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放发展理念继承与发展“协和万邦”的内涵,提出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断推进对外开放,以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优势。传统外交观念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经验指南与启示。

(五)从“民本”思想到“共享”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溢着公平、平等、民本思想,共同构建了美好生活的蓝图。《论语》中“不患寡患不均”强调实现社会的公平。而《礼记》中“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人人平等以及社会公平的必要性。同时孟子主张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原则去处理君臣关系。《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民本思想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新发展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发展,社会发展始终以两对基本矛盾运动为主线,强调生产關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以及人民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以创新发展巩固发展动力、以协调发展完善发展结构、以绿色发展提高发展质量、以开放发展拓宽发展层次、以共享发展实现社会公平。

(一)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学说的升华。新发展理念注重增强发展动力。以科技、制度、理念等各方面创新手段拉动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其中通过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创新使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进而促进劳动工具的更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生产力是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新发展理念将创新摆在首要地位,进一步发挥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有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形成经济发展新优势。

(二)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新发展理念强调完善发展结构。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各类问题,不能将各区域发展相割开,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发展相背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避免木桶效应。恩格斯指出:“当我们熟悉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由种种联系或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世界各事物处于互相联系当中,不可独立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分离。同样,新发展理念坚持协调理念,注重统筹兼顾方法的运用,促进各领域间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精准扶贫”工作缩小城乡区域间发展差距,并根据地方特色形成独有优势,逐渐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创新。新发展理念主张提高发展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山论”中精准阐释了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间的相互转化与协调,提高发展质量。马克思认为:人类“在革命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可见双向关系始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影响着环境,同时环境也影响着人类。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造福全人类是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目的。而新发展理念要求在经济建设和提升人民生活幸福度的过程中,不仅要为现代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还站在历史的角度上为子孙后代谋幸福。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是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致力的目标,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推进生态绿色发展。

(四)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关注拓宽发展层次。对外交往、贸易问题,与各国,致力于发展对外开放新优势,推动高水平与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局势的形成,以“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构建与实践共同促进与加深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各方面的交流,增强国际凝聚力。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共同作用的结果。”“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人不断的劳动与商品的交易促进了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的形成,从而各国之前的封闭落后的状态被开放发展新形势所替代,以“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相穿插的方式促进与各国之间的联系。新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理念,以应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更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五)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发展。新发展理念着重实现社会公平。“共享”理念坚持唯物史观,强调人民主体性地位,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作为一切事情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将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目标。马克思主张将人还原成非概念化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发挥现实的人的作用,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力量以及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发展视为最终目的。新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汲取人民群众的劳动智慧,坚持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

三、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随着背景、任务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根据新的国际环境与国内情况,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了新发展理念。

(一)坚持了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与精髓。发展战略是依据时代的任务与基本国情制定的,毛泽东针对建国初期经济水平落后的状况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及百年图强的经济战略,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强调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奠定实事求是的基调。习近平基于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在湖北调研时提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状况、世界经济低迷形势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他面对不同问题因时制宜提出不同措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方法。

(二)进一步深化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推行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突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基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时刻检验着经济发展的正确性,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设立一大批经济特区,以推动先富带后富;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生态形势严峻的现状,提出了绿化祖国的思想。新发展理念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力量,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强调互利共赢,树立良好大国形象;深化“共同富裕”理论,提出共享发展的成果。

(三)继承并发展了我党领导人的发展理论。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不断继承并深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坚持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协调发展三大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建设与环境发展相协调。胡锦涛提出科学發展观,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解决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不平衡问题具有极大指导作用。

四、领导人丰富个人经历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实践基础

习总书记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结实的群众基础,了解人民群众真正所需与困扰,切实落实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原则,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了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与发展,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一)陕西延安知青岁月促进了共享思想的发展。面对梁家河村土地贫瘠、地势较高不易种植粮食的状况,青年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打坝筑田、修建大口井的做法,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粮食问题,提升了人民幸福度。习总书记回忆知青岁月时说道:“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他坚定了为人民谋幸福、办实事的信念与决心,奠定了为人民谋幸福的最终目的。

(二)主政福建坚定了开放信念。习总书记到达福建后立马着手对福建现状进行调研,掌握最新资料,面对存在的问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面对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提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对外交流、学习先进之处,并联系中国实际加以运用,最终形成了厦门特色经济特区发展之路。这一段经历更加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夯实了人们对于改革开放的信念,为对外开放交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开放内涵。

(三)在浙江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在“八八战略”中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经济建设要与生态文明建设同行、人与自然和谐并存,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进程,发挥生态的经济、社会价值,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特有产业。这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经济绿色发展之道。

(四)主政上海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上海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他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核心在于转变观念、更新思路,用创新的思维与办法应对、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总书记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创新,强调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勇于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实践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为新发展理念奠定了创新意识,注重以创新促进发展。

五、结语

正是因为习总书记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独特的观察视角,了解中国具体实际,知道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是最适用中国具体国情,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合适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思维一脉相承,协调思想贯穿始终,绿色思维创新发展之道,开放思想拓宽内外开放深度,坚定共享为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习近平.提倡解放思想不是鼓励闯红灯打擦边球[N].人民日报,2007.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薛庆天,王洪兴.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N].解放军报,201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胡锦涛.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发展仍是关键[N].人民日报,2011.

[8]习近平:我的上山下乡经历[J].村委主任,2012(6).2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新发展理念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试述科技发展的渊源与未来趋势
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渊源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