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专业成长:校本教研的积极转向

2020-05-06 09:19林慧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

林慧

摘要: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然而当下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并不容乐观。教师教研的主体意识不强、教研能力不足,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效果欠佳。应力求通过重心下移、改进活动、创新形式、精神关怀等方面的变革与实践,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教研能力

近年来,校本教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发展,然而基层学校校本教研的效果仍不够理想,教师的教研能力亟待提高。我们对淮安市清河实验小学教师进行的校本教研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是领导和骨干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没什么价值”,“自己的教研能力不足,不会教研”;只有30%左右的教师认为“教研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教研能提升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一是错误的认知导致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不强;二是优秀教师的“包办代替”导致教师的教研能力不足;三是管理重结果而忽视对过程的动态监管和指导,导致制度不灵。我们从校本教研現状及相关问题的根源出发,积极探索以校为本、以“人”的成长为价值取向的校本教研新路径。

一、重心下移,从被动参与走向成长自觉

1.主题确定下移,让研究内容更接地气

参与我校校本教研的多是普通的一线教师,因此,校本教研要探索“平民化”的路子,为一线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搭建平台,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参与,促他们思考,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成长。

每学期开学初,各学科教研组进行研讨,制订教研活动计划。除了教研室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之外,可以提出日常教学中有哪些困惑或者问题,共性问题就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或者梳理本学期的教材,看哪一个板块的内容是新教材的新要求,如何去进行落实,这也可以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在研讨中确立的主题,老师们更感兴趣,更有发言权,也更有话想说。

2.组织管理下移,让教师成为教研主体

以往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教研组组长为核心,从组织安排到内容选择,每一次都由其一力承担,时间久了,不免感觉江郎才尽。然而请其他老师来帮忙,他们也总是不知道如何帮忙、从何忙起。管理者的“细致安排”让老师们没有组织教研活动的意识和机会,我们要将活动组织和策划的权利还给老师。

现在,我们要求各备课组每学期分别承办一次校级教研活动,要求一周内上报活动主题,并制订好活动方案。备课组内热闹起来了,翻教材,找问题,接地气的主题就这么确定了。主题明确后,开始分工:上主题研讨课、活动主持、个性化解读教材、评课、通讯报道……各项工作人选一一明确。然后就是磨课,集全组智慧研究这一节向全校展示的课,逼着每一位成员去听、去想、去出谋划策。

活动组织下移,锻炼了大家的能力,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教研组老师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经验和智慧。

二、改进活动,从流于形式走向扎实有效

以往的校本教研两周一次,理论学习老师们感到枯燥,反思交流老师们觉得空泛;教研课后大家忙于上课,等到集中研讨时热情早已散去。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我们改革了教研组活动,把课堂作为研究的现场。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视角去改进校本教研活动,逐步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成效。

1.从诊断的视角改进个人反思

以往教研活动中的个人反思环节,以课后教师说课为主要内容,即兴的一点反思也只是对课堂中没有达成预定目标的描述。这样的反思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实质性的价值。因此,我们提倡诊断式的个人反思,内容包括:目标达成得如何?为什么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怎样重构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用这样的方式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提倡用录音笔或手机录下自己上课的全过程,在回听中照镜子,找问题,明方法。

2.从磨课的视角改进同伴互助

一节研究课会成为教师成长的一个阶梯,还能折射一个教研团队的理念和视角,也可能成为一类课的风向标或是一个领域的新定位。所以我们要正视磨课的价值,通过磨课来磨炼教师和团队。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教研,在一次次课堂教学赛事中,我们不再以教务处或分管校长为磨课核心,而是成立智囊团,由教干、骨干牵头,同组教师参与,为每一位参赛教师配备一个研究团队。每一个团队都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让年轻教师充满斗志。有的教师自发组成研究小组,大家参与其中,一同经历问题解决的“痛”与“通”、一同感受成长的喜悦。这样的团队协作教研,让老师们从以往的孤军奋战走向了主动联合。

3.从需要的视角改进专业引领

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不强,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师的实际需要了解不够,导致专业引领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为教师提供适时的引领机会,让专业引领真正发挥作用。

一方面,我们可以针对某一研究主题推荐相应的书籍和报刊,让老师们带着研究的问题去阅读,这样他们自然就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专业的引领。还可以有计划地邀请专家来校听课、评课,让老师们结合具体课例体会专家独特的分析视角。另一方面,校内的教干、骨干、学科带头人等专业引领者也应积极营造尊重、民主的教研氛围,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而是在活动中耐心等一等,认真听一听,充分利用好参与者的资源。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最具发言权的人,一定要引在教师的争论处,领在教师的混沌处,以理服人,及时提炼,让专业引领成为引领者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和共享。

三、创新形式,从固有模式走向时空开放

在校本教研的改革过程中,学科教研组仍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研活动仍然是主要载体。随着“教”“研”结合的深入,可以创新组织方式和研究方式。可以办公室切磋,可以同龄人交流,还可以同问题组合。我们还积极号召教师通过年级学科QQ群等开展网上对话。活动的形式多了一份灵活,活动的内容多了一份深刻。

“微教研”是我校的一種创新教研方式,它随时随地因问题而产生,因交流而深刻,有效推进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

1.内容微探析,教学在互补中丰厚

每天早晨利用10分钟时间,同组老师聚到一起,对当天所教内容进行再次回顾,明确重难点,这已成为我们的教研常态。虽然只有10分钟时间,但大家的梳理和回顾却能让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更加突出重点、更加充满智慧,让教学更加丰厚。

2.反思微交流,疑问在对话中解惑

反思学校日常生活基础上的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是教师走向卓越和优异的催化剂。教育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感悟、反思过程中形成的。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在办公室讨论自己在课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感受,备课组其他老师记下经验之谈,并在自己的课上进行改进,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课后的及时反思和微交流让个人“小问题”成了集体“小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微教研”意识,也都应该是“微教研”的发起者,就像在微信朋友圈和QQ群发起聊天一样地主动。

3.片段微设计,难点在对比中突破

教学中总有些难点难以突破,这时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片段微设计活动。在对比中交流,在思考中深刻,在实践中优化。例如:二年级数学组聚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研究,针对如何突破“把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一难点进行了微设计。五位老师设计出三种突破的方案。通过设计和试上,不断打磨,难点在不同方案的比较中得到突破。

微教研没有讲台,没有话筒,因此就没有了权威和专家;没有规定的时间,没有固定的场所,有的是更加自由的个性空间。它必将引领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四、精神关怀,教研从制度管理走向人文管理

1.人性化管理,营造教研氛围

一线教师遇到的问题是琐碎的、细小的。有时不一定是学科的问题束缚了他们的手脚,烦琐的工作,调皮的学生,都让人烦心。来自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让教师的内心不够宁静,他们需要轻松的氛围,需要倾诉,需要分享。如果用制度去约束教师,教研的氛围必如一潭死水。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的精神关怀,校本教研也要关爱教师的健康!教研活动时,我们买来老师们喜欢的食品,大家围坐一起,开始“吐苦水”。教学时遇到什么难题啦,哪个学生又做出了让人头疼的事情啦,要写论文写不出啦,每个人都在舒适的环境中一吐为快。气氛轻松了,接着就是展现大家智慧的时候,你一言我一语,问题在“聊天”中得到了轻松化解。

2.弹性化要求,落实教研规范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校本教研的相关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校本教研评价制度》《优秀教研组评比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出既定,而是一个动态执行、不断完善的过程。每学期评价后均要听取教师的意见,积极改进和调整。设置弹性的目标和要求,重在考察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到怎样一个程度,和自己上一个学期进行对比,而非和优秀教师进行横向的比较。在评价中我们还注意分龄评价,以调整教师心理为着眼点,让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都能焕发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这样的弹性化要求提高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校本教研规范的落实。

指向成长的校本教研改革增强了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和专业素养。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将对更多的工作进行变通和创新,以服务教学、发展教师、提升质量为总目标,通过管理重心下移,让教师在自主研修中提升自我。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
利用网络教研激发校本教研活力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录播教室应用与管理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在研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