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教学“童化”的意味

2020-05-06 09:19周振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儿童教学

周振芳

摘要:儿童有着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认知的、情意的等方面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应当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现实、理性、仪式适当保持距离,让课堂多一点想象力,多一点形象性,多一点轻松感,散发浓浓的“童化”味道。

关键词:“童化”;教学;儿童

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这阶段不同于成人阶段,有着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情意等方面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应当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形象的、宽松的方式展开,让教学多一点“童化”的味道,跟儿童靠得更近一些。

一、在现实的旁边编织

托尔斯泰说过:“没有幻想的儿童是病态的儿童。”有人做过实验:在黑板上用粉笔点一个点,问学生们是什么。大多数中学生回答是一个小数点,有的干脆就说这是一个粉笔点。幼儿园小朋友的回答就多种多样:萤火虫,星星,独眼狼的眼睛,皮肤上的痱子,掉在黑芝麻里的白芝麻……

儿童似乎还未完全“醒”过来,他们处在由想象进入现实的过渡地带。他们不喜欢待在现实中太久,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限制和阻碍,现实中有太多的“不可能”和力所不能及的无奈。他们喜欢与现实生活拉开点距离,他们对于童话的兴趣远大于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新闻。现实只给你安排了有限的“三间房子”(过去农村造房子,规定每户三分地,造三间房子),但想象可以跨越现实的边界,给出三间以外的“第四间房子”,供人的精神“入住”。可以说,拥有这“第四间房子”的人,才是富足的、富有的。儿童是“第四间房子”的主人,他们需要在坚硬的现实的旁边添加一个想象的柔软区。

小学低年级的课堂常常要面对纪律问题,课堂上很容易会“闹”、会“乱”。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慌了神,并大声呵斥学生。殊不知,一个人的嗓门哪能比得过几十个孩子的嗓门?要不了几个回合,教师就会败下阵来。有经验的教师,不跟孩子比嗓门,而是轻轻对学生说诸如这样的话:“生字宝宝最喜欢安静的小朋友。”通常情况下,教师话音未落,教室就立刻安静下来。轻轻一句话,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提醒效果。教师把生字说成“生字宝宝”,赋予生字以生命,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再如,用“开火车”方式朗读时,学生读得太轻,老师说:“小火车怎么开得没力气了,是不是没有油了?”学生听后重新打起精神,开足“马力”读了起来。再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课件出示词语,生字上面注上拼音,方便学生认读。教师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对学生说:“风一吹,把词语宝宝头上的‘帽子给吹掉了,看看我们还能不能认识它们?”学生哪有不认识的?去掉拼音后讀得比刚才更响亮、更整齐、更有力量了。书写“马”字时,教师对学生说:“小马说,要把它的名字写写好。”并提示书写要点:“马头小小,马背宽宽,马腿往回收,横画要写平。”这样的课堂,生字会说话,“马”字有思想,一切都有了生命,一切都在童心世界里尽情地绽放。

基于儿童富于想象、幻想的心理特点,教学中不能就“事”论“事”、由“事”到“事”,而应该联想开来,在现实的外面编织一个童话般的意义空间。这样,学生会感到舒服,教师也会教得轻松。如,一次学生正在写作文,突然头顶上出现了一只蜜蜂在飞,大家抬头看着,有的害怕蜜蜂蜇人缩着颈脖,教室里顿时乱开了。老师说:“小蜜蜂正在看我们写作文呢,它在看哪一组表现最好。”“现在在第一组上面。”“现在飞到第三组那儿了。”“它飞过来告诉我……哦,我知道了,谁的表现最好。”很快,教室里恢复了良好的秩序,学生安静地写着作文,似乎在争取拿出好的表现给小蜜蜂看。小蜜蜂也似乎懂得了老师的心意,飞了几圈离开了教室。这样富有想象力和故事性的童话手法的“编织”,展示了课堂的柔性之美、“童化”之味,闪着教育智慧之光。教学中要多一些拟人化的手法,让墙壁说话,让太阳微笑,让蜘蛛做梦,让昆虫唱歌,用美的想象装点课堂,给学生提供适宜他们想象的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童心得到呵护,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在理性的外围发生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十一二岁以前的儿童处于理性发育的萌芽期,不宜跟他们讲太多抽象的道理。他们还无法熟练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活动的工具,而是较多地与具体的形象打交道,从形象中去获取“理性”。特级教师于永正深谙此道并在教学中娴熟运用:上课之前,他与学生进行互动,自己说词语,让学生做动作。他说“窃窃私语”“交头接耳”等词语时,学生愉快地交谈着,做着各种动作。说到“藏头露尾”时学生大笑起来——藏头还可以,这尾巴怎么露啊!等到说“全神贯注”时,学生全都坐直了身子,神情严肃,进入“全神贯注”的上课状态。这里,没有提一个字的纪律要求,学生却自然而然进入了上课的状态。

这样的“动作思维”是儿童语言系统中特有的符号。教师只有掌握了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才能与童心连在一起,才能与儿童交流和交心。一位老师教学《江南》时,让学生齐读古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学生读得拖泥带水的,很是难听。“你们是这样读的。”老师模仿着学生朗读的样子,更加拖泥带水地读着。学生听着皱起了眉头,摇头表示否定。“这样读好听吗?”老师问。“不好听——”学生齐声回答。接下来再让学生齐读时,学生像换了个人似的精神多了。在这里,教师没有就“读”论“读”,而是把学生朗读的情况,依然用“读”的方式反馈给学生,让朗读“看”得见,让读法“可视化”。听了教师的朗读,学生明白应该如何朗读,不该如何朗读了。反过来,若是进行抽象的读法分析,哪里停顿,哪里重音,语气是什么,语调是什么,学生还是不得要领,即使明白了怎么读,也不一定能读得好。

一些抽象的道理,必须朝着形象的方向转化,才能成为学生的认知对象,进入童心世界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如,为方便了解学生背诵情况,一位教师在教室里张贴了一张背诵表格,学生背好后由组长在表中打上“√”或是“★”。有的学生迟迟没有背诵,表格一直空在那里。老师看看表格,若有所思,对全班学生说:“这一个个格子是一块块宅基地啊!不少同学已经新盖起了房子,有的还是漂亮的小洋房呢!但是有的——在长杂草了。请还没盖房子的抓紧啊!”学生听后笑了,知道老师在借宅基地说抓紧背诵的道理。一到下课时间,大家争着去组长那儿背书,抓紧把“房子”盖起来。这自己悟出来的道理,才不会压迫人,才会让学生信之、行之,成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内在而持久的力量。

无视学生感性大于理性的特点,用一大堆抽象的概念进行教学,学生会遭遇重重困难,教学会遭遇重重阻力。听过一节家长微课,一位奶奶教一年级孩子“常熟钩花”:“线在小指上绕一圈,再在中指后面绕过来……”尽管奶奶的讲解还配合着手上动作,学生还是一个劲地说着:“不会——不会——”他们不断会遇到“小指”“中指”“绕”等新词,不知道奶奶在说什么,要把理解到的意思在手上做出来则更是难上加难。其实,这“活儿”不宜讲,只能采用“做中学”的方式,直接“做”给学生看,或者是手把手地进行传授。用“做”的方法代替“讲”的方法,会更直接,更直观,更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有时即使能“讲”清楚的内容,也可以试着以“做”代“讲”,让学生配合身体的活动进行学习。对于孩子来说,身体是重要的学习工具,教学中要用好这现成的工具为学习活动服务。

三、在仪式的边缘展开

教学需要一定的秩序,一定的形式,甚至有时候还要给人以某种仪式感(“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让课堂区别于一般的场所,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健康成长的特定时空。但同时,教师必须了解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种种心理特点,知晓儿童处于各种机能“待完善”的状态,过于正规化的甚至带有成人化倾向的教学,会让他们学得很累,教师教得也不轻松;反倒是一些看似非正式的、处在仪式感很强的正式教学边缘的活动,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采用“猜一猜”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我先在屏幕上先出示“矛”字,让学生读、写、理解“矛”字;再出示“盾”字,让学生读、写、理解“盾”字。第三个字我不直接出示,而是卖了个关子:“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下面将会出示什么字?有理由的话可以说一说。全文有109个字,就有109种可能啊!”这极富游戏意味的猜想活动,调动了学生最大的学习热情:一生说是“戳”字,因为这字比较难写;一生说是“卖”字,因为课文写的是卖矛和盾的事;还有人说是“楚”字,因为卖矛和盾的是楚国人……等学生猜得差不多时,我用鼠标轻轻一点,“夸”字在屏幕上跳了出来。“为什么是这个字呢?”我接着围绕“夸”字组织教学。“猜字”环节比直接给出答案“多”出了不少内容。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还要给出理由,这在无意中达到了反复“初读”课文的目的。而且,每一个字都在被“猜”范围之内,都是可能的答案,从而实现了探究范围的最大化。还有,因为是“猜一猜”,所以错了也没关系,它比“找一找”“想一想”“圈一圈”有了更多的轻松感和游戏味,有极大的尝试空间,保证了学习活动的自由和宽松。

诚然,教学活动有基本的方式甚至是模式,但课堂必须朝着适合儿童的方向打开,创造出更多被儿童喜爱的方式和变式,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多的色彩。一位老师教学“体積”这一部分的内容,没有按“复习、新授、巩固”常规三部曲进行,而是拿着一块橡皮泥走进教室。学生看到老师手里的橡皮泥来了兴趣,不知道老师会变出什么新花样。老师把橡皮泥捏出各种形状:圆的、方的、长的、三角的、四方的……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待玩得差不多了,老师问学生:“刚才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明白过来,老师的“玩”其实也是在教学,老师是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让大家明白一些数学上的原理:事物的形状在变化,但体积没有变。有了这一“玩”的教学环节,接着进行体积的教学,学生就有了相关的认知基础。

上述种种方式虽处在“正规(正式)教学”的边缘,却是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的,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有别于成人的那一套方式,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让课堂散发着浓浓的“童化”的味道。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儿童教学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六一儿童
教育教学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