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纪军
摘要:行走课堂,既指上课、听课、评课,也指参与课堂教学研究。校长行走课堂,是一种专业领导方式,也是一种学校管理文化。校长行走课堂,可以有效培养师生教学习惯,建立学校教学规范,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建构课堂教学主张。
关键词:行走课堂;校长;学校管理
行走,即行路、走动。北岛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一个人行走的眼界决定了他看世界的境界。我从教30多年,无论是作为普通教师还是作为特级教师,无论是作为学校中层还是作为一校之长,都坚持行走课堂。尤其是当了校长之后,我不仅没有脱离课堂,反而以更加多元的角色行走课堂,以更加多样的方式切入课堂,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行走课堂,其内涵十分丰富。首先,行走课堂是指上课,进行示范引领。其次,行走课堂指听课、评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来说,他的注意和关心的中心就是课。经验证明,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1]再次,行走課堂还包括参与课堂教学研究,尤其是校本教研活动,还意味着对教育教学的深度关注,对师生成长的深切关怀。
校长行走课堂,是一种专业领导方式,决定了校长的角色是专业引领者,而不仅仅是行政领导。通过行走课堂,校长可以精准把脉课堂教学的动态,掌握教情与学情,研判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从而获得领导教学的话语权与领导力。校长行走课堂,是一种学校管理文化,对教师工作的价值重心及行为取向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示范、倾听、建议、帮助,是校长行走课堂的主要行为方式,更是一种以文化人的管理方式。
一、行走课堂:校长必做的功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这是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上每天实施着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使学生全面发展。”[2]“只有当学校领导人掌握了足够的事实和进行足够的观察时,才能在教学和教育过程的这个领域里达到工作的高质量。经常听课和分析课的校长,才能了解学校里在做些什么。”[3]作为校长,我一直把行走课堂作为我的必做功课。
1.角色定位需要校长行走课堂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了校长的六大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其中,“领导课程教学”的第29条指出:“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量。”[4]或许有的校长会认为:6项专业职责、60条专业要求,何必囿于课堂一隅?校长应该更注重规划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沟通、协调、优化内外部关系。殊不知,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行走课堂才是校长专业化管理之核心与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每天至少坚持听课、评课两节,若有会议冲突,还要补听。和他相比,我很汗颜,因为我每周听评课仅有三四节。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标准,我就“好比是一个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在黑暗里徘徊:能听到一点,但是什么也看不见,不了解,不理解”[5]。如此,又怎能引领学校走向高质量发展呢?
2.学校发展呼唤校长行走课堂
华阳实验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刚刚走过五个年头。学校地处句容城郊接合部,生源组成复杂,城郊农村孩子和外来就业创业人员子女占比超80%。建校短短5年,学校生源激增,办学规模急剧扩大,从建校之初的38个班剧增至2019年的68个班。2017年开始新建弘景校区,但新校区还未建成,学生依然在本部过渡。目前,学校一校两区,生源增加,班级扩容,教师也年年递增,新调入、新上岗教师和校聘教师占比38%,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挑战。于是,行走课堂成了当下最为迫切的需要——不仅是学校需要,教师们也翘首以盼;不仅需要校长行走课堂,全体行政干部和骨干教师都要行走课堂。在行走课堂中,我们把教室打开,把课堂打开,把心灵打开。打开,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常态。我们期待在打开中集聚教育思想与智慧,让我校课堂增添创新的活力。
3.教师成长期盼校长行走课堂
做一名教师,做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很喜欢。因为喜欢,所以热爱;我喜欢孩子,热爱语文。作为省特级教师,我一直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提出了“关注文体,聚焦表达”的阅读教学主张,并带着我的工作室成员进行阅读教学研究和探索。作为校长,作为特级教师,行走课堂,传播分享学科研究成果,引领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全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升专业水平,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实证明,校长行走课堂,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热切期盼,受到了教师的普遍欢迎。
二、行走课堂:提升教学的品质
行走课堂,校长不只是为了教给教师一些技能,更多的是给他们提供一些专业支持;不只是为了管理,更多的是提供思想引领和启迪;不只是为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可以融洽与教师的关系。我的行走课堂,从开学第一天直到期末,一直坚持。刚毕业的新教师的课堂需要行走,工作已经三十多年的老教师课堂同样需要行走;本校在编在岗教师的课堂需要行走,跟岗交流教师的课堂也需要行走。在行走课堂中,我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发现好的做法,积极总结推广;发现不足之处,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当然,行走课堂更多的是通过交流、沟通、碰撞、共享,优化师生教与学的行为,引导教师生成教学智慧,提升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
1.坚持观察与矫正并举,在行走课堂中培养师生教学习惯
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行走课堂,我常发现,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良学习行为习惯,而教师常常疏于矫正与指导。此时,听课者的提醒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开始读书了,教师指名同学读书,读书的孩子站起来了,双手捧书本,读得字正腔圆;而其他孩子坐在位置上,把书平摊在桌上。我赶紧悄悄地走过去一个个帮他们把书立在桌上,稍稍前倾。刚帮扶几个,教师就发现了,立即提醒全班孩子把书端好,眼睛离书本一尺。这是培养读书的习惯。又如:孩子们发言,没有举手,七嘴八舌,混乱不堪,我便提醒教师,让学生先举手,然后挨个发言。这是培养发言的习惯。一个人发言,其他孩子不听,我便提示教师念口诀:“小耳朵,竖起来;小眼睛,亮晶晶;……”孩子们立即坐得端端正正。这是培养倾听的习惯。再如:要写字了,提醒教师带领学生做一遍手指操,念一遍“头正、身直、肩平、足安”;要求学生提笔前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身体离桌子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然后迅速从文具袋、铅笔盒中拿出笔,铺平作业本。这是培养写字的习惯。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十分重要,校长不能只靠会议布置,行走课堂,及时发现矫正才是最有效的策略。针对行走课堂中发现的学习习惯问题,我要求教务处专门录制了很多小视频,为教师提供最直观的帮助和示范。另外,我们还分别对师生课前、课中、课后教与学的行为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克服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有效促进了师生教与学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坚持督查与规约并行,在行走课堂中建立学校教学规范
针对华阳实验小学现状,我们建立了常态课调研方案。方案要求一学期内调研覆盖所有学科、所有教师,部分学科和教师还要跟踪帮扶,进行两次乃至三次调研。根据调研方案要求,调研者带着问题,行走观察,督导结合。
每次听课,我都提前五分钟到达听课班级候课。因为校园面积大,连接几幢教学楼的长廊足有二百多米,而我的办公室在校园的最北端,于是,大家经常能看到我匆匆赶路的身影。到了就看,不止看听课的这个班,还顺便看其他班。看课前准备、学具摆放,看艺体课学生去专用教室是否安静有序整队前往。课前,看语文课是否有三分钟背诵,学校组织编写的《诗文诵读》的背诵有没有得到落实;看数学课学生有没有带自备本,课前有没有口算,对学生预习要求够不够;看英语课有没有口语训练;等等。上课了,看师生怎么问好,一声简单的“老师,您好!”,能够折射出师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课堂上,主要看师生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是否规范、互动是否有效,教师引导是否得法,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落实,训练反馈是否及时到位,等等。
通过行走课堂、发现问题,我们出台了《华阳实验小学一日教学行为规范手册》,从备课、候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等方面统一要求,形成制度,建立规范。
3.坚持诊断与引导并重,在行走课堂中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行走课堂,深入一线,校长还可以准确地把脉课堂教学的现状,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引领,帮助教师转变观念,矫正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行走课堂,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总是要等到下课铃响之后才开始布置课堂作业,孩子们用什么时间去完成这所谓的“课堂作业”?当堂训练、及时反馈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发现,课堂上常有这种情况:举手、质疑、辩论常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大多数学生沦为听众和看客,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个体发展难以落到实处。我们还发现,有些课堂上师生“对话”不断,但教师总是想听到自己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只有少数能揣摩教师心思且能跟教师交流的学生在与教师“对话”。凡此种种,究其原因,是教师心中没有装着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于是,在行走课堂过程中,我或通过分别点评,或通过集中研讨,反复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生为本,突出学为中心,尽量减少单个学生跟教师或同学互动、讨论的活动时间,尤其要减少教师的低效讲授。通过与教师一起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刻的检视和反思,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意识到,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当堂检测,最管用的作业是当堂完成、当面批改、及时订正。为此,我们要求让作业“挤进”课堂,以任務单(作业单)的形式把训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每堂课都设计课前预习作业单、当堂训练作业单、课后巩固作业单。由此,观念一变课堂新,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坚持反思与创新共生,在行走课堂中建构课堂教学主张
我校提出了“以仁立人”的文化主张,确立了“心中有他人”的校训。“心中有他人”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要建立“心中有学生”的课堂。结合行走课堂实践,我校提出了“学为中心,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主张,并通过“预习激疑、合作倾听、思维表达”十二字要求,将课堂教学主张落实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其中,“预习激疑”指向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合作倾听”指向学习方式与态度的形成,“思维表达”指向学习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凝练这12个字的要求,是基于我们的校情。
刚刚建校时,我们通过行走课堂发现:绝大多数教师眼中无学生,罔顾学情,凭主观臆断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满堂问现象盛行,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讨论质疑、合作互动、实践体验的机会,学习一直处于浅表状态。这一现象如不改变,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难以落实。为此,我们一直在学习、反思、探索,力图能够找到有效教学的“密码”。首先,佐藤学告诉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6]其次,很多活动放在小组内完成,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获取更多实践机会。有些学生哪怕在全班没有机会,但至少在小组内可以有实践机会。我校学生大多不够自信,不敢当众自信有条理地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信比教他们怎么表达还要重要。再次,得思维者得天下。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定地认为语文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唯有具备思维能力,一个人才能真正具备语文素养。语文如此,其他学科亦然。综上所述,倾听、合作、思维是一个人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要发展的关键素养与能力。坚持“学为中心,练为主线”,就是要聚焦学生倾听、合作、思维等学习品质的提升,重构课堂教学结构与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预习生疑,合作倾听,实践探索,自信表达,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
以生为本,基于学情,我们引导教师在模型课中探讨教学主张,在常态课中落实教学要求,不断丰实“学为中心,练为主线”的内涵。常态课调研成了我们行走课堂的主要途径。看课、听课、问课、议课,以常态课听课评价表为依据,看有没有检查学生预习,有没有安排小组合作,合作是否有效;听学生有没有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提问有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是否自信,表达是否有序,其他同学是否在倾听;问教师学生有没有专注倾听,教学有没有促进思维发展,课堂有没有即时训练与反馈;议课环节,我总是把同年级学科教师集中在一起,讨论这节课的得与失,重点是“学、练、思”三个字,哪个落实得较好,哪个还需要改进。这样,行走课堂我们就有了抓手,针对性很强,也很有效。几年下来,我校的课堂教学逐步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低效走向有效。
三、行走课堂:引领师生的成长
校长行走课堂,本身就是一种引领。校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领学校中层和全体教师把目光投向课堂,投向教研,投向儿童,投向教育。这是做教育最根本的事,也是做最有意义的教育。
1.行走课堂,以身示范
孔子强调言传身教,老子主张行不言之教。当好校长,首先要当好教师。校长站稳讲台,躬耕课堂,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思想,能在教师中树立专业权威,牢牢把握领导课程教学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无论是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还是讲座,我都率先示范,并力图体现我的阅读教学主张:关注文体,聚焦表达。《凡卡》《理想的风筝》《麋鹿》《爱之链》《古诗两首》《赶海》等一篇篇课文,我都尝试上“裸课”,供教师研讨,给教师示范。课后,围绕教学设计和反思,撰写了一篇篇论文,开发了一场场讲座,《意料之外的情节 情理之中的表达——小说类文本可以这样教》、“说明性文章语言精准表达的秘妙”、“从文体出发,让言语表达清晰可见”等论文和讲座都清晰地传达了我的教学主张,在教师中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2.行走课堂,故事育人
学校处处是课堂,管理事事皆育人。作为校长,行走课堂不仅是行走在学科教学的小课堂,还应行走在德育、管理的大课堂中。国旗下,升旗广场上,我给孩子们讲述“心中有他人”的故事:《盲人夜行为何打着灯笼?》阐明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的道理;《曾子为什么必须杀猪?》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诚信的种子;《我好担心》这本书中小莉为什么有那么多担心?……学校的报告厅、礼堂里,在“国学开讲啦!”中,我带孩子们学习小古文。《杨氏之子》中杨氏之子的智慧,《孔融让梨》中孔融的谦让,《刘氏善举》中刘氏的善良,《孝丐》中孝丐的孝顺,都对孩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行走课堂,活动引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校长行走课堂需要树立开放意识,不仅要眼睛向内,把握本校教师的课堂动态;还要眼睛向外,关注窗外的精彩世界,带领教师走向更广阔的课堂,以拓展教师的视野。几年來,我校组织了很多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给教师一种影响、一种震撼、一种引领、一种示范。“媒体看课”“蓝天杯会课”“特级论见”“问道联盟论坛”等大型教研活动纷纷在学校举办。全国名师也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来到教师身边,展示深厚的专业素养,带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眼界开阔了,理念更新了,技能增长了,更有自信了。他们敢与名师同台执教,敢于走出句容,走出江苏,出去上课、讲座、交流、切磋。请进来示范,走出去学习,可以让更多教师受益,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行走,是一段旅程,让课堂充满生机;行走,是一种力量,让师生自信从容。学校校本教研氛围越来越浓厚,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同年级各班之间教育教学差距越来越小,越来越均衡。各类赛课评比获奖频频,各类拔尖人才也不断涌现,目前学校拥有省特级教师1名,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3人,镇江市学科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5人,其他各类骨干26人。学校办学水平逐年提升,各类考核稳居句容市第一方阵,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学校的“华实精神”“毕业班精神”“仁爱教师”“仁信学生”“志愿导学标兵”等,都值得我们去挖掘、探寻其深层的基因。
参考文献:
[1][2][3][5]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95,294,2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通知[EB/OL].(2013-03-02)[2019-10-1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48/201302/147899.html.
[6]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新课程[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24.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