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艺 朱瑞丹
【摘 要】本文调查广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发现存在主体利益不平等、合作层次不深、效果不好和质量不高等问题,认为校企合作中的管理职责问题、法律法规制约模糊、合作领域单一、产业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校企合作,提出强化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构建由行业协会牵头的职业教育联盟、充分调动资源深化校企合作领域等建议,形成校企合作双赢局面。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现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C-0014-03
当前,广西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阶段。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校企合作的发展呈现出发展路径依赖性和常规性的特征。笔者对广西高职校企合作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希望为广西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调查背景
第一,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产业转型关键时期。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受到冲击,企业也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因此,推进产业转型是企业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然而,经济发展由低端密集型向创新高技能型转变,其关键是依靠人才发展。我国现阶段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相当突出,而且技能型人才质量与企业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新时代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指出:职业教育应当与企业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坚持能力本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能力培养,建立政府主导、行业监管、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发展的战略重点。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以技能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前,中国低技能型工人饱和,而高技能型人才短缺,企业在提高产出质量和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遇到了困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技能水平,逐渐成为新时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广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以广西高职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的方法,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分析广西高职校企合作发展所面临的难题,遵循“历史与现实”的逻辑,探索高职校企合作发展的路径。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笔者有选择地设计指标,从校企合作的基本特征、合作深度、质量、动机等方面进行研究,保证调查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样本重点放在南宁和柳州工业发达的地区。问卷共有30项小题,分别从校企合作双方的满意度、合作领域、职能部门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67份,企业和行业318份,收回128份,有效问卷89份;职业院校159份,收回112份,有效问卷78份。职业院校调查来自8个不同的高职院校样本;企业调查主要涵盖汽车制造业、钢铁产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铁路运输业等行业。
第一,校企合作双赢难以实现。调查发现,广西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在利益契合上存在明显分歧,职业教育不能满足企业方对人才的需求。抽样调查发现,首先,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在人才竞争中不具备优势:超过60%的抽样企业,每年从合作的职业院校中选取的新员工比例低于20%。其次,高职院校无法为企业员工提供上岗培训。抽样显示,只有12%的企业曾经把员工的培训交由高职院校来完成,依靠职业院校培训的职工不到企业职工总数的3%。多数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一种负担,没有为企业带来利润。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目前很难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局面。
调查还发现,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上占主导地位。本次调查的所有高職院校都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学校普遍把学生的顶岗实习交给企业来完成。从合作的稳定性来看,高职院校很难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目前,校企合作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很少参与校企合作。
第二,校企合作方式单一。调查发现,目前广西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以学生参与顶岗实习为主,合作形式过于单一,合作质量有待提高。在抽样企业中,职业院校自己主动发起联系的占51%、企业主动联系的占28%、行业协会推荐的占8%、政府及其他形式占13%(见图1)。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占主导地位,往往“主动寻找企业”,而政府和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信息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则有限。企业很少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实训基地建设,同样职业院校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员工培训等也很少。
图1;校企合作主要获取的渠道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为了减轻生产压力,直接把学生安排在生产岗位上,而很少考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需求。在校企合作方式的占比上,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占88%以上,教师到企业挂职和承接企业项目只有36%,其他合作方式较少,而且学生实习与专业匹配率较低(见图2)。同时,企业缺乏对学校顶岗实习的资金支持,无法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
图2;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方式
第三,校企合作动力不足,质量不高。根据调查统计,双方对校企合作现状的满意度都很高,其中高职院校的满意度为76%,企业的满意度为93%。从中可以看出,职业院校虽然比较清楚校企合作在理想与现实上的差距,但仍给出了较高的满意度。在校企合作意愿方面,双方都持同样的态度,都认可和期望校企合作。双方都相信,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还一致认为,校企合作不应局限于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训的合作方式,应该拓展至员工培训、技术研发,甚至构建职业联盟组织等合作方式。
图3;校企合作的满意度调查
三、影响广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合作双方权责模糊,影响了合作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校企合作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法律体系。近年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政策法规方面,先后出台了《广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对规范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相对模糊,缺乏可塑性。对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缺乏地方性的职业教育法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大多数职业院校只是把校企合作作为缓解学校资金短缺、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的一种手段。合作主要是由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实施,并没有从整体的战略高度充分调动和激活一切可利用资源进行管理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开发。
(二)校企合作中政府和行业协会职能弱化,校企双方缺乏双赢的立足点。根据国家提出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政府和行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政府部门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管理部门实行整合、行业与政府部门分开、学校与企业分离,导致企业缺乏行政支持,学校缺少企业的后盾,从而进一步减弱企业的竞争力,疏远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沟通桥梁作用更加弱化。调查发现,学校和企业通过行业组织获得的校企合作信息少之又少,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由于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削弱,行业的引导能力降低,企业在自身利益推动下,很难将自身对员工的需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挂钩,企业与学校缺乏双赢的立足点。
(三)校企合作的创新形式难有突破,企业积极性不高。目前,广西大部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由以学生专业顶岗实习为主,逐步拓展到“订单班”校企合作形式,部分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但是,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校企合作,都是学校为主体,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给企业带来安全和利润等方面的负担;“订单班”因合作企业效益等问题,学生报名积极性不高;“校中厂”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最终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无法坚持几届就取消,学校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企业合作。这样导致校企合作创新性难有突破,企业积极性不高,双赢局面难以出现。
(四)广西产业集群效应低,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调查发现,广西的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和玉林等少数地区。相比广东、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广西产业集群效应低,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产业不鲜明,缺乏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这使得广西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时,对企业的选择面较窄。难以选择到有特色、长远固定的合作企业,影响了广西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质量。
四、促进广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政府应该在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中起主导的作用。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应该针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引进第三方职能监督部门对校企合作效果、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优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荣誉奖项,甚至资金支持。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职教园,构建共享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就业基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降低职业教育成本。
(二)构建由行业协会牵头的职业教育联盟。根据教育部的职业教育改革意见,校企合作中行业协会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行业组织具有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功能,应通过引入校企合作评估机构,制订校企合作评估标准,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职业技能等级和证书认定中心,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并举办职业技能比赛等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同时依靠行业专业的优势,行业协会应参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快创新突破,深化校企合作领域。研究表明,广西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上有了较大的突破,从原来单一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发展到“订单联合培养”“中德联合培养”,引入国外先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实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实行“双元制”合作办学机制。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不应仅局限于以上几方面,应该拓展深入人才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制订、专业建设、科研等领域。而与企业建立联合培训中心,是校企合作的成功尝试。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独立培训机构,双方共同出资建立工程机械的人才培养国际标准。企业给学校提供实训实习资金和技术支持,学校为企业解决人才培养及产品售后服务培训的后顾之忧。这样企业的售后服务培训放到学校进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学校的实训项目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可以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联合沙特政府建立沙特第一所职业教育大学,实现人才培养、课程管理和教学建设的国际标准输出,为学校和企业创造了效益,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申传磊,恭思思,杨珊,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9)
[2]冯艺,鄢春香.构建国际化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
[3]冯艺,鄢春香.深化校企和推动高职院校品牌教育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塑件注塑成型过程中的能耗监测及优化方法研究”(2018KY0989);2019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PDCA循环联合‘OBE教学法在《汽车零部件识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B019)
【作者简介】冯 艺(1977— ),男,广西贵港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朱瑞丹(1983— ),男,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