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师范分院教师的科研能力情况,发现研究样本中师范分院教师在2006年至2018年人均发表论文数仅为3.88篇,机构h指数平均为12,同期和同地区本科院校数据则分别为12.52篇和72篇,差距十分明显。为此提出提升师范分院教师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快改善师资队伍;重视人才转型培养,加强教师提升工程建设;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关键词】师范分院;科研能力;专任教师;学术论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C-0011-03
自2001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部分中等师范学校开始升格为专科层次的师范分院(含随后以此为基础独立升格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部分师范分院),到目前已有近20年的历史。这部分院校升格为专科层次以后,在原有多年办学的深厚历史积淀基础上,依然保持丰富的全科教育、扎实的基本功训练、高效的实践教学、浓郁的师范文化等,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不过,从高校应当承担的研究职能角度来看,师范分院教师科研能力不强,学校难以形成持续发展优势,极大地阻碍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实力的增强。究其原因,一是师范分院高等教育办学历史不长,学术积淀不深;二是在升格后学校性质自我认知模糊,教师科研意识不强,从事科研的原动力不足,群体科研协作氛围也不理想。如何发展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科研成为师范分院兴校、强校、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值得师范分院科研管理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笔者于2019年7月15日以主题词“师范分院”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进行文献搜索,得到37条结果,在博硕士学位论文库中得到10条结果,经剔除广告、书画作品、会议通讯后共得到36条结果。在得到的结果中,关于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面的论文有27篇;学生管理方面论文7篇;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论文1篇,青年教师综合发展方面的论文1篇。明确研究中师转型升格为师范分院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论文尚未发现。那么,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师范分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发展现状如何?当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本研究拟从教师论文发表的角度对师范分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展开研究,期望为全国100余所师范分院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发展路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对师范分院教师科研能力进行研究,包括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发展路径展开分析与探讨。
师范分院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因此选取了A、B两省作为研究样本。其中,A省于2001年前后依托当地本科院校合并升格了5所师范分院,B省则于2005年前后依托1所本科院校将一部分办学基础条件较好的师范学校升格為10余所师范分院。笔者从中抽取了各5所师范分院进行研究。表征高校教师科研能力与水平的主要指标通常包括学术论文、著作与教材、科研项目等。一般情况,学术论文是教师科学研究成果发布的主要形式,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通常以论文或著作的形式发表,而论文写作发表周期明显较著作等成果短,更能及时反映教师的科研成果。因此,本研究采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指标来表征师范分院教师科研能力。鉴于A、B两省的师范分院升格情况,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并采集了2006年以来(检索日期为2019年7月15日)各师范分院教师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因论文数不完整,故不含2019年数据),主要指标有人均发表论文数、机构h指数(highly cited index)等。同时,通过搜集公开资料与访谈部分教师等多种形式,了解各师范分院的科研制度/政策、存在问题,厘清科研水平现状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提升科研能力与水平的路径。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以人均发表论文数、机构h指数等论文相关指标来表征各师范分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应该是较为可靠的。论文发表数量直接表征着科研成果的数量,而机构h指数则是兼顾科研成果质量与数量,是衡量个人或机构科研产出的重要指标。人均论文数、机构h指数均可从中国知网上检索而获得,值得注意的是各师范分院自升格后名称有所改变,甚至同时存在两个校名共用的情况,因而,在论文搜索中须用各时期院校名称进行检索,务求穷尽所选取的师范分院教师发表的论文。各院校教师专任教师数则可经由各校或管理机构官网、各地区统计年鉴等资料获得,同样须注意各年度各校专任教师人数有所变化,因此,平均数的计算不宜采用算术平均数而应该采用加权平均数。另外,为方便与普通高校进行比较,研究时还选取各师范分院所在地的本科院校(均为普通本科院校,均为非“211”“985”院校)进行论文相关指标的对比。最终获得的结果如下。
(一)师范分院机构h指数的比较。除了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产出外,美国物理学家Hirsch教授设计提出的机构h指数也能够较好地评价科研机构的学术产出。我们利用中国知网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检索相关院校教师发表论文的信息,计算了研究样本中各院校2006年至2018年发表论文在2006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15日期间的机构h指数。计算结果发现:所选取的10所师范分院中极大值为14,极小值为9,均值为12;相应的10所本科院校中极大值为107,极小值为58,均值为72(注:同期,A省高等院校机构h指数最高为201,B省为224,可资参考)。从上述数据来看,无论是A省或B省,各师范分院的机构h指数均值都远远低于当地的本科院校,表征师范分院的科研产出能力远远小于当地的本科院校。而A、B两省师范分院机构h指数的均值则相差不大,表征两省师范分院的科研产出能力基本相当。
(二)各师范分院教师发表论文数量比较。除了机构h指数,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量也可以较好地反映科研能力与水平。笔者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2可知,笔者对师范分院和本科院校这两组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进行t检验,t=2.16,P=0.00,即在统计学意义上,师范分院组数据与本科院校组数据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即师范分院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极其显著地低于本科院校组。
从表3可知,笔者对A省5所本科院校和B省5所本科院校这两组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进行t检验,t=2.31,P=0.013,即在统计学意义上,师范分院组数据与本科院校组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即B省本科院校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显著地高于A省本科院校组,表明B省本科院校组教师科研能力与水平显著高于A省本科院组。
从表4可知,我们对A省师范分院和B省师范分院这两组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进行t检验,t=2.31,P=0.07,即在统计学意义上,A省师范分院组数据与B省师范分院组数据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即A省和B省师范分院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之间没有差别。
从上述比较结果看,与当地的本科院校相比,师范分院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极其显著地低于当地本科院校,而论文发表情况可以较好表征教师的科研产出,说明师范分院教师科研产出较低,而科研产出的基础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即发表论文数量稀少、质量不高是师范分院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值得关注的是,因为B省高等教育发展优于A省,体现在数量规模更大、层次更高、布局更为均衡等诸多方面,所以,笔者在研究中预测B省师范分院教师发表论文数据很可能受大环境影响而优于A省。然而,统计检验表明,两组数据并无显著差异。笔者认为,这很可能是B省师范分院发展遇到了与A省师范分院类似的困境,极大地制约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三)师范分院调查与教师访谈结果。在论文资料搜集与分析的同时,笔者还展开了院校调查与教师访谈,发现师范分院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遇到了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师范分院自中师升格而来,人才层次水平较低,从职称学历学位来看,正高级职称或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极为稀少,硕士学位教师比例也严重偏低,整体科研能力受到极大的制约。二是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理论薄弱。在科学研究领域,个人的内在驱力是促进研究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而中师时代的教师以教学为主,教学中又特别强调教学基本功训练,突出实践教学技能,相对忽视了对教学的研究,更遑论开展科学研究。因此,师范分院教师的科研意识淡薄、理论涵养不足,成为制约科研能力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三是制度建设有待加强。适宜的外部压力是促进教师投身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推手,完善教研科研管理的制度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纵观各师范分院的教研科研奖惩制度,普遍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这与分院的制度安排有关。师范分院承担的是高等教育的职责,即承担着教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运行成本远远高于中师学校,但由于体制原因,师范分院经费来源与普通高校不同,因而在经费使用上捉襟见肘,在教学科研上的投入十分有限,直接影响了教学科研奖励制度的完善,严重制约了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间接影响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师范分院教师科研能力与水平的路径分析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师范分院教师科研能力与水平和普通高校教师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素质人才缺乏、教师内外在驱力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一)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快改善师资队伍。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直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高层次教师起带头作用,引领、帮助其他教师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形成学科团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共同展开科学研究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吸引高层次人才最重要的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仅仅是优厚的待遇,还应该有良好的学术环境。目前师范分院是以分院的形式挂靠高校,专项经费申请、教研科研课题申报、教学质量工程申报等均须通过挂靠院校,缺乏独立的申请出口给上述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因此,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师范分院的独立升格应该是提升教师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的前置条件。;;
(二)重视人才转型培养,加强教师提升工程建设。除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师范分院教师队伍的主体仍是中师时期原有的教师群体,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应通过学费减免、助学津贴、学位奖励等鼓励性政策引导广大中青年教师通过在职进修的方式提升学历学位,尤其是在职攻读博硕士学位;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科研意识培养,并夯实研究理论基础。升格后的师范分院,从形式上已完成了从中等层次的学校转变为高等教育机构,然而师范分院的使命任务并不会必然地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并促成其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入认识高等教育机构素有的三大传统职能——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便成为转型期间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此基础上,应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明确科研是高校教师的核心使命,也是高校极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科研活动的开展,一方面需要教师个人驱动,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外在驱力如奖惩等制度来推动。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应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尤其是对难度较大的高级别课题、高水平论著的奖励。过去中师时期教师的主要工作重点是教学,如今须通过经济杠杆即加大奖励力度加速转变教师的观念。其次通过一系列完善的制度逐渐加大对校内立项课题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高别级课题申报的支持,建立健全院校科研工作会议制度,活跃院校科研活动氛围。再次通过校内研修计划、校外专家讲学、参与学术年会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对本学科学术前沿动态的认识,积极了解并投身科学研究活动,尽快提升自身科研素养。最后通过其他活动来活跃师生的科研氛围,如举办校级学术刊物,为广大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指导专科生或本科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或课程论文,开展学生读书报告活动、教育名著研习活动等,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科研能力。
师范分院是过渡性制度安排的产物,是原有培养初等教育师资的教育机构升格转型的结果。在近20年的转型发展中,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师范分院教师在科研产出方面仍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要求的情况,师范分院应通过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快改善师资队伍、重视人才转型培养加强教师提升工程建设、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等,从而促进教师科研能力與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胡重光.中师转型中的价值传承与实践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6)
[2]王淑芬.百年中师优良传统:解析与承续[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
[3]张松祥.摭论我国中师消亡进程迟滞的阻抗及其消解——以改革开放后江苏中师变革与发展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6(4)
[4]赵基明,邱均平,黄凯,等.一种新的科学计量指标——h指数及其应用述评[J].中国科学基金,2008(1)
[5]郭杰.广东和江苏高等教育状况比较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14(4)
【基金项目】韶关学院第十九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YJY20181916);2015年韶关学院科研项目(S201502036)
【作者简介】赖勇强(1969— ),男,广东河源人,硕士,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教科室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高教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