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不可随意改编

2020-04-30 06:47周燕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内角周长三角形

周燕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也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但是,“创造性使用教材”不能等同于改编教材。在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为了标新立异,把随意改编教材当成了创新教学,似乎觉得只用教材的例题和练习,就不能体现出因材施教,因“生”制宜。

随著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教材改编的成功案例,也看到一些为求新、立异而随意改编教材的现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数学同仁的教学案例,从改编小学数学教材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编要符合认知规律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提倡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情,对教材进行合理改编。但是,教师在改编教材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段特点和认知规律,这既是改编教材的基本条件,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笔者观摩过这样一节优质课。执教老师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为避免测量误差,借鉴了其他教学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由矩形的内角和是360°引入教学,从而推导出任意直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再通过作一条内高把任意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进而得出本节课的结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教材改编,看似成功避免了误差的问题,但并不科学,也不严谨。首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从矩形内角和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是不符合知识由浅入深的规律的。其次,执教老师的证明过程不符合逻辑,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无法绕开平行公理,这样的论述很多,恕不赘述。第三,怎样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最符合小学生认知实际的方法是什么呢?实践证明,小学生最易想到的方法是测量,而不是根据长方形或正方形内角和去推导,执教老师对教材例题的改编不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无疑,这样的改编是失败的。

反观教材,通过测量、计算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使学生初步感受它们的内角和大约是180°,然后通过“剪、拼”活动,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实验态度,感受了误差的真实存在性,又使学生积累了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教材的编排是科学严谨的。在小学试图用证明的方法去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人为地拔高了教学目标。

二、改编要体现数学本质

改编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但无论如何改编,都必须体现学科特点。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改编教材必须体现数学本质。

“11~20各数的认识”是小学生认识两位数的起始阶段,也是小学生学习十进制位值计数法的启蒙阶段。初步认识位值制、体验位值制的作用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在全国第十二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培训活动上,倪芳老师巧妙地改编了教材,改动了教学顺序,有效突破了这一难点。

首先,倪芳老师借助绘本故事,再现古人计数的情节,形象而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了古人用1个大石头代替10个小石头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十进”概念。接着,她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提出“能不能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小棒”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并展示操作结果,凸显10根捆成一捆、10个“一”变成1个“十”的数学认知。最后,她引导学生通过直观得到的经验与方法去认识其他各数,了解每个数的组成。这节课中,最有创新的环节是辨析“11”, 倪老师拿出两个红色珠子,用问题“现在只有2颗长得像这样颜色一样、大小也一样的小珠子,能表示11吗”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有学生建议:把其中的一个红色珠子看作十位,另一个放在这个红色珠子的左边,当作个位,两个珠子就可以表示11了。这个争论和建议就把“位”辨析清楚了,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涉及数数、读数、写数,区分基数和序数,掌握数序与大小,掌握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含义,发展数感等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数数、读数、数序与大小的知识在新授课前都有一定的基础,多数学生课前就能弄清楚,而对于数的概念和位值背后的意义,学生认识得就相对差一些,倪老师根据学生现有状况,并没有把读数、写数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十进制的建立以及位值的初步渗透上:十进制记数系统的抽象过程,经历了计数、符号两个层次。这样的改编就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和数学教学的实际。

三、改编要体现有益补充

练习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课型,其基本的教学功能是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尤其是单元练习课,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教材只是给出了题目,如何在“四基”指引下,通过练习发现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练习课从纯粹解题走向思考感悟和经验积累,以练习带整理,以练习提升思维?这非常考验教师教学设计和重组教材习题的能力。

笔者在执教“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时,这样改编教材。

首先,笔者出示一张A4纸让学生目测其周长和面积,这样就顺利地导入到课题。接着,笔者发给学生两张A4纸,引导学生把一张A4纸左右对折,另一张上下对折,比较对折后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笔者让学生在A4纸右上角剪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再计算周长和面积,学生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将A4纸分别剪成“凹”形或“凸”形,再计算周长和面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最后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这节练习课始终以一张普通的A4纸作为教学素材,并贯穿全课,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不断地变形、变换,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相关的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线”,最终形成了知识“网”。不但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了对面积与周长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获得空间观念的发展。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高,一节普通的练习课上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教材不同于一般出版物,教材是经得起反复阅读的,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顺序是经过反复考量的,语言是经过字斟句酌的,例题是经过反复打磨的,习题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因此,改编教材不是脱离教材,不是弃之不用,而是对教材的动态展示和有益补充。有效的改编一定是建立在对教材深入解读的基础上的。作为教师,要尊重教材,沉下心来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将有助于教师站在知识发展的体系中,站在学生认知的脉络中,站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中把握教学本质,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而不是盲目“创编”,为改编而改编。只有在深入解读基础上的改编,才能提高教学效益。而从“深入解读”到“有效改编”,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体现。

(作者单位:老河口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内角周长三角形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三角形分割问题
三角形,不扭腰
巧算周长
三角形表演秀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