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勤
教育有很多功能,比如教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生存的本领,教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审美能力等。但我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通过这次全民抗疫战争,更能看出端正价值观的重要性。
所谓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人对事的价值判断,通俗地讲就是“值不值”的问题。这包括对社会现象、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和态度。不同的价值观会带来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首先,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态度有个价值观的问题。特别是在有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如战争、抗震救灾等,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价值观。如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战斗中,许多医护人员“逆行武汉”,明知与病毒打交道会有被感染的生命危险,但他们踊跃报名,毅然前行,这不仅是体现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更是献身国家和民族的高贵品质。实际上每个人都会在“去与不去”“值不值”之间做出价值判断。他们觉得即使个人牺牲了、病倒了,为了救人、为了抗疫战争的胜利也值得。
其次,对个人的行为态度有个价值观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做事不是为名就是为利,二者必居其一。但这次很多人为武汉捐钱捐物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如一个环卫工人,一个月才600多元的工资,却到当地派出所为武汉抗“疫”捐出一万多元而不留姓名。有的农民把自己种的蔬菜、水果、粮食等捐献给武汉,他们是自觉的,没有人强迫他们,他们也不需要别人的表扬和国家的奖励,可以说他们无欲无求,就是觉得这样做“值得”。当然也有一些艺人在网民的“逼迫”下被迫捐钱,主要是考虑以后的发展,不至于失去粉丝,为今后捞更多的钱做“投资”;也有的裝聋作哑,跑出国门旅游玩乐,躲避疫情,疫情过后依然回国赚钱。这些众生万象都是价值观的体现。反观那些为共和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那些在建国70周年大庆时被国家表彰的“时代楷模”,他们有的一生隐姓埋名,甚至与家人断绝联系,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为国家的强大而科研攻关,无利无名,但他们觉得“值得”。
再次,对他人的看法、态度也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如有人崇拜影视明星,把一些无德无能的“小鲜肉”作为自己的偶像,而对于那些战斗英雄、科研工作者、医护人员不闻不问,甚至不屑一顾。这种价值观的后果是整个社会浮躁,年轻人不再甘于寂寞潜心读书,而是梦想成为明星。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过程中,有人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医护人员为了抢救别人而牺牲自己“值得吗”?政府为了抢救一个普通的病人,花去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费用“值得吗”?国家不惜代价包机接回滞留海外的同胞“值得吗”?
价值观的问题是德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大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小到对个人、对他人的处事态度,都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学校不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等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自然形成,就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教育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各科教学的首要任务。不管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什么专业,走向社会后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整个社会的正能量就会不断增长,国家的富强就会梦想成真。
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他就会千方百计地刻苦学习,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观而努力。如周恩来总理当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所以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人为人、做事的根本。通过这次全民抗疫战争,会让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摆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首位。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