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义德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学中推动情感教育的实施是新课改的重点方向之一。同时情感教育的实施,对于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起到关键作用文章聚焦情感教育与家国情怀之间的联系,同时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情感教育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63-02
一、情感教育与家国情怀
朱小蔓教授认为,“情感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对那些关涉学生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精神成长的情绪与情感品质予以正向的引导和培育”。在英国沃克里克大学召开的一次有关情感教育的国际性研讨会议上,各界学者认为,“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紧密关联,以促进受教育者的态度、信念、自尊、情绪等情感素质发展,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适应技巧形成为归依的教育过程。”可以发现,情感教育不是情感与教育的简单结合,而是将情感融于教育,让情感在教育中发酵。以教育的方式去实现学生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最终培养出既具有知识基础,又具备理性思维、崇高信念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学生。这其中,情感教育是目的、过程、方法和结果的统一体。
所谓家国情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定义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可以发现,培养家国情怀的目的之一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去发现和体验各类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与开展情感教育的目的有共同之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实现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通过情感教育的实施,可以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1.制定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情感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情感教育目标或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实施过程,或沦为促进认知目标的附庸而不具有独立性,最终导致情感教育收效甚微。制定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能为教育教学提供方向,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和成果检验。那怎样的情感教育目标才是合理的?
(1)选择目标分类,细化情感教育目标。所谓“细化”是指圈定本课情感教育范围,使其不致太过宽泛而无法达成。根据梁励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情感教育目标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要讲解的历史内容,适宜分类,使学生情感和课本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1787宪法是在国情支配下,顺应时代潮流的结果”,体现了“道德感”;“1787宪法中自由民主的精神,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审美感”;最后参考“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无有用之法,落实到“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本课目标分类可细化到“道德感”“审美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搭建阶梯化情感教育目标。在把握学生情感认知的前提下,通过明确设置情感教育目标的水平层次,使其具有实质性和可操作性。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下,情感教育目标的水平层次由外显到内化,再由内化到外显,可分为“接受、顺应、确信、内化”四个层次,四个层次中后者必须以前者为基础。依然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为例,通过材料展示吸引学生阅读,使学生认识到美国独立初期混乱的国情,并对如何改变混乱状态产生兴趣,这属于“接受”层次,是浅层次的情感教育目标,使学生首先对知识产生初步认知,为情感教育深化铺垫。华盛顿为保护美国的自由与民主拒绝当国王,而以启蒙思想为指导主张共和制。学生为华盛顿的崇高品格所折服,纷纷喊出“华盛顿”的名字。此时已经步入“顺应”层次,属于深层次的情感教育目标,是明显的外显行为,这时候情感的因素已经开始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变化,但只具有短暂的时效。之后学生在熟悉1787宪法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到美国优秀文化传统——民主精神,此时“民主”两个字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已经掀起波澜,学生对美国的民主精神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表示认可和赞赏,步入“确信”层次。最后,通过对比美国的“民主”和中国的“民主”,认识到美国的“民主”也存在不足,学生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独立选择,选择其中合理的部分作为中国“民主”的参考,不合理的部分作为“借鉴”,这时步入“性格化”层次。
2.以史料为引导,以问题为引领
“以史料为引导”中的“引导”并非直接引导学生走向情感教育,而是引导学生以史料史实为基础去探究、思索、感悟,这是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四个水平层次必不可缺的步骤。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情感的培养,但是单纯依靠“口传”,很难引起学生内心的波澜。原因在于学生不具有认知基础,因此无法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通过史料来为两者之间搭建情感共鸣的桥梁。史料在历史教育与情感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抛出具象的“历史片段”或是前沿的“学者观点”,给学生留下分析和解读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有学生对史料的思考、感悟,有教师的引导和对学生原有认知的撞击,有学生撞击后的新领悟,这个空间为学生置身历史过程、感悟历史现象寻到了道路,为情感共鸣铺就了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就是“问题的引领”,“有效的问题能够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成为学生思维深入的路灯。史料能为学生搭建具象的历史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开阔的、分散的,存在各种可能性,这就需要通过问题的引领来保证学生不走向狭隘的一面或是消极的一面。同时,在情感教育中,“问题”可以为情感互动铺设道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设计环节性的问题链,第一、二个问题是为了知识的获取和巩固,之后一两个问题则是为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这一过程中学生加深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印象,也伴有情感的体悟。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的《抗日战争》一课中,通过基础性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日军侵华罪行后,抛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侵华日军呈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双重人格?”学生在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知识的印象,也产生了深层次的情感——由对日军的愤怒转化为理性的分析,能够理性理解制度环境对人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和历史批判性思维。
3.迈出课堂,走向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及课外活动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跟学生见面,而学生也只在教室里感受教师的影响的话,就不能想象有情感联系”。不可否认,教师在课堂上塑造的历史情境、烘托的情感氛围对于学生情感的塑造起到了主要作用,但是在课外,学生的情感由于缺乏“生长的环境”而逐渐流失,因此情感教育需要“迈出课堂,走向课外”。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情感教育,意识到情感教育的延伸性,将情感教育从课堂中延伸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课外的交流互答,把握学生的情感水平,在下一次制定情感教育目标时,根据学生的情感水平及时做出调整。课外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对课堂教学形成积极影响。其次,要实现学生历史课堂外的情感教育,教师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建立课后学习小组、组织集体辩论、结合社会实践考察学习、演绎历史剧等。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中教师呈现的史料观点或是情境氛围,而是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后探究,以多样的方式搜集、筛选、整理史料,并运用史料验证课堂中的观点。这一过程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了课堂的情感教育目标,弥补了课堂的局限性,将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向深层次的“确信”和“内化”。
三、结语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其教学目标更加侧重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钱穆曾言:“一国之国民……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育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学生。这其中,情感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如今,我们在情感教育上已经迈出了一步,但是不能走在云里,如果脱离了学生、脱离了课堂,情感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朱小蔓.中国教育:情感缺失[J].读书,2012(1):3-12.
[2]丁锦宏.英国学校情感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03(11):94-96
[3]陈志刚.试论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3):31-35.
[4] 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優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M].刘彦,译.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9.
[5]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3.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