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燕
摘 要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测试命题存在的经验化和随意化现象,结合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精神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培养目标,综合当前诸多研究者的优秀成果,将评估理念、测试目的、能力指标、认知维度、测试内容、内容标准、文本选择、类型配合、测试题目、测试题型等最为重要的阅读测试元素,经过反复提炼、修改、实践,建构了小学高段阅读测试的测试框架,旨在助力各区域、学校改进阅读测试的命题实践。
关键词 小学高段 阅读测试 框架
阅读测试是阅读评估的主要方式,它通过编制试题和学生回答问题,来了解学生的阅读知识与能力。在区域小学教育领域,阅读测试是指由区域教研员或一线語文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以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评核学生阅读知识和能力的测试。调查发现,当前各区域、学校小学高段阅读测试命题存在经验化和随意化现象。因此,我们结合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精神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培养目标,综合当前诸多研究者的优秀成果,将评估理念、测试目的、能力指标、认知维度、测试内容、内容标准、文本选择、类型配合、测试题目、测试题型等最为重要的阅读测试元素,经过反复提炼、修改、实践,建构了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测试的测试框架,旨在助力各区域、学校改进阅读测试的命题实践。
一、评估理念与测试目的
阅读测试要注重能力导向、真实性和差异性。能力导向型的阅读测试,要求以阅读能力为焦点,评估学生的水平、展示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得到训练,它要求设计阅读测试时将阅读认知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可测的指标,从而反映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测试的真实性是指运用现实社会中的阅读问题或接近于现实生活情境的阅读问题,来评核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它强调要将学生所学的阅读知识、技能运用于新情境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测试的差异性是指要尊重和注意照顾学生阅读能力的个体差异,既要能探到优异学生的最高水平,又要清楚地了解成绩较差学生的具体表现,从而为差异教学提供依据,它要求在测试中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题目并设立不同的等级标准来描述学生的阅读成绩表现。
阅读测试按照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样态:评定学生个别差异或目标达成度的测试、评定能力或速度的测试、全面或阶段性评定学生表现的测试。因应不同的阅读测试目的,应该采用不同的阅读测试形式。目前各区域、学校的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测试以衡量学生达成阅读教学目标程度的目标参照测试、衡量阅读能力高低的难度测试和全面评定学生阅读成绩的总结性测试为主。目标参照测试的一般要求:目标陈述具体;内容范围窄,每项内容的试题很多;较少用选择题;难度不计,区分度可低;不能用传统的方法估计信度。难度测试的一般要求:答题时间充裕;题目难度有等级差别,其中有一定难度的试题要占较大的比重。总结性测试的一般要求:选择课程目标的代表性样本;内容范围广;题目难度分散。
二、能力指标与认知维度
将阅读认知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可测的指标,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测试——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RLS)、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及美国教育进展评价(NAEP)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在国内,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高考、中国教育学会的学业素质能力评价,以及祝新华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评估,值得重视。对比以上六种阅读评估系统,我们发现它们所评核的阅读能力具有一致性(表1)。
关于学习成果的认知层次,布卢姆提出了六个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安德逊与科拉斯霍尔在布卢姆认知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认知层次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两种认知领域分类适用于不同年龄学生的各个学科的学习,对阅读水平分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依据阅读活动的实际状况,祝新华借鉴以上分类形成了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表2)。该系统在新加坡、我国香港及内地的一些学校试行,在阅读评估、分析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的表现及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参考和借鉴。
经分析研究,小学语文高段不同阅读能力(以六层
次阅读能力为例)的考查权重建议为:复述25%,解释12%,重整15%,伸展17%,评鉴14%,创意17%[1]。
三、测试内容与内容标准
阅读测试的内容有三个方面: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文本理解、任务解决。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主要用于评核学生的发展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阅读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包括文学常识、文体知识、表达方式等),古诗文默写,指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指出适用于特定情境的诗句,都属于这一评估内容。文本理解,主要用于评核学生的发展性阅读,体现精读的准确、深刻及有创意地理解文本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准确理解词句、分析与概括文本内容,领悟语句隐含的意义、领会文本主旨、评鉴文本的语言与内容、提出有新意的见解等。任务解决,主要用于评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功能性阅读为主,要求学生运用一些阅读策略以获取、评估和运用信息,来完成书面表达、专题研究等任务。
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阅读的目标规定,结合区域学科教学标准及评价要求,我们研制了小学高段阅读测试的内容标准(表3)。
四、文本选择与类型配合
阅读测试文本的选择,应该从评估类型、目标、学生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一是符合评估目的。评核真实的阅读能力,一般不选教材内的课文;单元或学期测试可选课文,以此推动师生的有效教学和学习;期末考试所选文本应与课文类型一致;功能性测试文章类型可多样,如多重文本、票据、说明书、货物标签等。二是体现真实性。选择学生当下及今后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会碰到的、需要读的文本,如路标、广告、地图、说明书、时刻表、新闻报道、会议通知等;选择语言材料具有真实性和规范性的文本,比如名家名作及经典文章。三是阅读量适当。基于课标对默读速度的要求以及对教材课文和大型阅读测试的综合分析,小学语文高段单篇篇幅范围在100~1200字为宜;基于目前阅读测试加大阅读量的呼声以及区域实证研究,阅读总量在1500~1800字是可行的。四是文本难度适宜。要兼具语言表达的可读性和文本内容的可懂性,一般选择语言及内容难度与课文相近或稍易、适合学生理解水平与学习领域的文本。
阅读测试文本的选择,还应该注意内在的质量。一是语言表达要准确、严密、得体、规范,要文从字顺、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二是文本结构有利于评核学生分析结构、梳理文本内容关系的能力,如整体内容呈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部分句子有重要作用、表现结构的话语标记比较多的文本。三是内容主题兼具知识性、文学性和人文性,如关注现实生活、展现时代气息的,包含新的知识和有趣的观点的,委婉含蓄、发人深省、有丰富的信息量的,以及体现民族文化、当前的文化热点和世界多元文化等方面的文本。
阅读测试所选用的文本体裁与内容要多元化,不同类型的文本——文学类文本和信息类文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相互配合。小学阶段常见的文学类文本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童话、寓言、神话、书信、人物传记、文学报告等;信息类文本包括地图、图表、图标、食谱、说明文、新闻稿、演说稿、建议书、申请书、研究小报告、科学小品文、简单议论文、产品说明书等。一般来说,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测试一次宜选用3篇文本,覆盖以上分类的不同类型和题材。基于任务完成的阅读测试可考虑组合在语言、内容、表达手法方面有共同或相异之处的同一文体或不同文体的文本,要求学生从多个文本中提取并整合信息来回答问题,以评核学生整合不同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分析研究,小学语文高段各文本类型的比例建议为:文学类文本50%~55%之间,信息类文本45%~50%之间;连续性文本50%~64%之间,非连续性文本36%~50%之间[2]。
五、测试题目与测试题型
阅读测试题目要体现学生理解文本的情况,应符合文题依属原理,并聚焦文本对象。文题依属是說试题和文本保持密切关系,学生理解文本才能正确回答试题。聚焦文本对象即确认题目焦点,要结合教学目标寻找新近所学的内容,如字词、句子结构、表达方式等。此外还要注意三方面的情况:一是多对重要信息及所涉及的语句出题,如说明文说明的对象、重点内容或特征,叙事文记叙的内容、表现的思想感情等;二是有意识地确定题眼——考核的焦点或题目的定位点,因为题目通常是从直接考核词语、句子、段落或整个文本等语料角度分析文本,以便充分地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三是要重视对大语言单元出题,即主要针对大的语句单元——话题、段落、段间照应、全篇内容、中心等出题,体现整体阅读的特点。
阅读试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一般来说,选择、配伍、判断及排序是客观题,填空、简答题是主观题。阅读题型设计要基于评估的目标选择合适的题型。评核较低层级的阅读能力,如复述、解释,以选择、判断、填空题较为合适;评核高层级的阅读能力,如评鉴、创意宜采用简答题。主观题和客观题应有适当的比例,经分析研究,主观题比例不应低于50%。试题的编制方面,指导语要简明、清楚,不应使用深奥、生僻的词语;使用体现能力要求的词语时要准确和稳定,方便学生尽快准确地理解题意;题目除了有明确的核心要求外,有时要加上修饰语,包括问题分析角度、表述方式、答案长度、答案示例等,以提示如何答题;试题要相对独立,避免试题间答案相互覆盖会暗示的情况。组题时,按照文本内容的前后顺序排列试题,小问题、具体问题排在前面,大问题、整体性问题排在后面,以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从还原意义到评价、创意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祝新华.促进学习的阅读评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刘慧清.济南市小学六年级阅读试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