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竹笋
摘 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逐步提高理解、感受、体验、欣赏和评价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提倡多方位、多维度、有创意地阅读。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反向思维、教学反思和自我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中播下感觉,踏出一路风光;在阅读中播下感受,轻嗅幸福馨香;在阅读中播下感动,收获美丽人生;在阅读中播下感悟,踏上成功道路。
关键词: 小学高段 语文阅读 有效教学
教育专家章熊说:“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我认为,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文本采集意义的过程。有效的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自主地通过阅读各类书面文字数据的实践中,逐步发展阅读能力的有组织的活动。那么,如何在高年级的文本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从语文课本入手,适宜地引导,以课内带动课外,内外联系,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式。
一、播下感觉,踏出一路风光
当今社会的读书风气越来越浓,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重,压力越来越大,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各种感觉刺激机会大幅度减少。大部分学生只生活在家校两点式上,每天生活单调乏味地重复着:起床、上学、上课、放学、做作业、预习新课、洗漱、上床睡觉。他们所接受的感觉刺激只有爸妈的唠叨、老师的讲授、课间短暂的活动、同学间的互相学习。这样的孩子各方面一定得不到锻炼,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很差,一旦受到一丁点挫折,他们的心理就更容易失衡。可见,让学生找到感觉相当重要。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有了感觉才能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驾驶员看不清楚车头的位置,无论什么样汽车都是凭感觉行驶的,可以自己体验一下;画家在原来的颜色上,可以用染色法,对色彩产生超乎想象的感觉,调出透明的植物性颜色;音乐家从第二段的副歌,也就是从高潮处写起,找到感觉,再写第一段……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能轻松找到感觉。小学高段文本中许多课文有一定的写作背景。由写作背景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有效地让“要我读”变为“我要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我要读”的情况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阅读学习中。老师介绍历史背景,既能让学生了解到文本的写作背景,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让思想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的作用,真所谓一举两得。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入手:
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于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22日,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遗体,安放在万国公墓。这是一个真实凄美的故事,曾经震撼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人士。他的侄女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板书课题)
课堂上由导入所形成的波浪,带领学生游入历史这个广阔的海洋里,去游荡,去寻找,吸取营养,将会感觉到阅读是一件妙不可言的活动,是一生的需要。有了这种感觉,就能踏出一路风光。
二、播下感受,轻嗅幸福馨香
《课准》指出语文教学最合理的定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字词句篇等知识点的落实,更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情、感、美、味的熏陶。作为一线教师,我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蓝色海洋里,以一本薄薄的教科书为导向,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厚醇美,唤醒感性的品美精神。
1.用感受读懂文本
高年级学习文本,可采用感受性阅读方法,让学生仔细品读,静心感受。感受文本跌宕起伏的语言旋律和丰富多彩的情感旋律,让学生尝试与作者进行精神链接,建构自己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精神生命飞速成长。如:一篇说理性很强、寓意深刻的散文《桃花心木》,作者采用无华而朴实流畅的语言借种树来喻育人。文本介绍了“树木学会自己在自然环境里寻找水源茁壮成长”的培育方法和育人的道理。为了使学生能在读懂文本后,将把文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一读课文,老师请同学用独特的方式大声地朗读读文本,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并思考:文中那些苍翠挺拔的桃花心木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二读课文,思考:种树人的那些奇怪的言行举止,我们又产生了怎样的疑问?他那样的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3)三读课文,让孩子们想象:种树人不再来管理桃花心木苗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来说,从反面来说,联系13、14两个自然段从事实来说。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利用曾经接触过借物喻人的课文:《桂花雨》、《梅花魂》、《落花生》,回顾写作方法,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把几篇课文联系起来找找异同点。想想文本是怎样把“物”和“人”联系起来的,同时把周围的事和文本的内容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5)学了这篇课文,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有哪些事情呢?”“周围生活是千奇百坏的,天有不测风云,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感受,让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最后送给同学一句明理哲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可见,文本不是停船的码头,而是远行航船。本课通过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谈一谈等一读一引,除了给予鼓励外,还可帮助学生“扶上马,送一程”,使孩子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利用文本点播感悟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感知事实悟到了育人之道。
2.感受文本的风采
《新课标》提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主张自主性阅读策略,不要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独特体验;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文本是常读常新的。
语文老师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最恰当的做法就是尊重每个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受。再让学生朗读进行角色体验,如教学《丑小鸭》“丑”的片段: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丑小鸭的表情肖像理解“惊奇”和“羡慕”的意思。进一步体会“惊奇”、“羡慕”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通过听读、指名读、表演读、赛读、齐读,互相评价,积极鼓励,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读有所得的喜悦。
又如《老人与海鸥》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感受文本。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学习本段话时,引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几个至关重要的词“飞、叫、站”等老人娴熟的动作和海鸥吃食的动作,他们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抓住关键词“扫”,让学生明确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动作写得生动形象逼真。同时描出了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动态美、色彩美。
(2)“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教学时引导抓住短语“十多年了,每天必来”,小组交流深刻地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奉献是十多年的坚持,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此外,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此时抓住“抑扬顿挫”、“亲昵”、“变了调”等谈感受,并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老人与海鸥会亲昵地说些什么……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引导学生由衷地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为第二个场面“海鸥送别”做好铺垫。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理解文本,获得各种各样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初步感知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中获得阅读的愉悦,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体验地朗读文本,感知文本,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从而感悟文本的妙趣。
三、播下感动,收获美丽人生
美国宾夕法尼:“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和合作探讨时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感受文本、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
1.被文本的灵魂感动
文本的选材能较好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文本一般主张自主性阅读策略,在阅读前老教师不作任何铺垫,舍弃琐碎的语言分析和文本解读,让学生正视文本,阅读、探究、品味、欣赏、领略、熏陶、仰慕、陶醉……实现文本价值的引领。
如《老人与海鸥》
交流1: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点播:引导学生抓住词语“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来理解,解决关键问题:海鸥飞行的姿势跟平时哪里不一样?文中用哪些词来形容?它们为什么翻飞盘旋,连鸣带叫?
交流2: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此句话先抓住“纷纷”一词,引导学生体会海鸥的飞行动作多么整齐,好像有人在做无声地指挥。
抓住“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白翼天使”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灵魂:懂人性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对老人的一往情深。
交流3:“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这里,注重品字,紧紧抓住两个“扑”、“大声鸣叫”。学生讨论理解海鸥对老人依依不舍,悲痛欲绝,对老人的离去难舍难分。
此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老人跟我们永别了,来送行的人站满了翠湖两岸,没有悼词,没有哀乐,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你想不想祝福老人?或者你是其中的一只海鸥,你会怎样祝福?或者你是在场的两岸人们,你会怎样祝福?或者你是那位老人此时此刻还会说话,会说些什么呢?
2.被文本的境界感动
所谓的感动,就是能让学生学会用眼睛津津有味地吃文本,用文本补充自己的营养。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用眼睛爱不释手地吃文本,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快乐交流的过程。阅读文本,就是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真所谓是“相激而发灵光”。语文教学是一种容不得半点私利、浮躁和虚假的心理,主张主题对话式教学策略,让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回响交流”的过程,成为“学生与文本思维火花的碰撞”。在文本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酸甜苦辣,感染学生深邃的思想,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文本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补汤、精神支柱。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美轮美奂的童话故事。描绘了一个小女孩,不到家人的爱护,历经挨饿的磨难,受尽寒冷痛苦,最后在大年三十冻死在街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不难达成。关于课文难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关心,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文本中的小女孩是面对种种艰难曲折,仍然追求自己的美好梦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为此,笔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式,如:个别读、自由读、分男女生读、竞赛读、范读、齐读、师引读、表演读……并且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或段落,进行朗读、探究、分析、理解、欣赏、评价、悟情。同时注重引领学生融入阅读情境走进文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作者的内心情感,感受文本的内涵。
四、播下感悟,踏上成功道路
朱绍禹说:“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在细心品读中感悟,在用心读中感悟,在静心思中感悟,在情感评中感悟。
课堂上,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让他们插上创新的翅膀,比如《詹天佑》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你就是帝国主义者你会怎样嘲笑轻蔑詹天佑?
2.如果你就是詹天佑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3.詹天佑除了遭遇讽刺这些不幸外,还会遇到哪些不幸呢?
4.聪明的你,假如你就是当时詹天佑,你会怎样对身旁的工程技术人员说呢?
5.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展开想象,感悟詹天佑的品质:读了课文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
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特征,并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朗读课文,让他们用飞扬纯真的童心自由地体验大自然,通过想象和学习潜移默化地感悟生活,感悟环境。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文本阅读教学就是如此。一堂精彩的阅读课像吸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迅速地聚拢起来;好的阅读教学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予学生启迪,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好的阅读教学似冬天和煦的阳光,能给予学生温暖,能把学生冰冷的心缓缓地暖和起来。一堂课虽然是短短的四十分钟,引人入胜的阅读教学却如渔人捕鱼所撒的“网”,罩住全课,引申课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给予学生知识和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章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06.
[2]林润生.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2005.1(269).
[3]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