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议题情境的创设是议题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桥梁纽带。情境创设是否科学合理,关乎议题的功能价值能否得以有效发挥,关乎教学流程能否得以高质高效地推进。在议题情境创设中,要突出政治教育功能,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要注重情境思辨色彩,涵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要设置两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作出判断选择;要让学生模拟情境角色,锻炼并提升其公共参与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9-0024-04
【作者简介】王锦飞,南通大学附属中学(江苏南通,226019)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大学教科院思政专业硕士生导师。
如果说议题设置是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实施的基础性工程,那么创设议题情境就是议题式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关键一环。围绕议题创设议题情境,借助情境展开教学活动,这是议题式教学的共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桥梁纽带。显然,情境创设是否科学合理,关乎议题的功能价值能否得以有效发挥,关乎教学流程能否得以高质高效地铺陈推进。这里以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为话题,谈些个人浅见。
一、突出政治教育功能,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就基础教育而言,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开展宣传教育和思想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来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2017年版课标”)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政治方向”的课程,并且2017年版课标中把“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首条基本理念。因此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中的议题情境创设就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政治站位,在一些重大政治性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讨与思考,作出正确回答,表明正确立场,使学生真正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他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以培育学生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核心素养。
在2017年版课标规定的必修课程四大教学模块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要求,设计了34个以相关议题为引领的教学提示,其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议题不乏其数。如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以“中国为什么能”为议题,探究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以“为什么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为议题,探讨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模块2、3、4也有大量这样的教学议题提示。面对这样的议题,在教学情境创设上就必须保证情境内容的客观权威有说服力,让学生在有理有据的论证中接受政治教育,实现政治认同。
例如,在上面提到的模块1中的“以‘中国为什么能为议题,探究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的教学中,围绕这个议题,教师可以以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或者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课堂上可以选择播放纪录片《改革开放40年》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閱兵式等视频资料片段,或者带领学生去参观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相关图片展,或者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家庭或一个村庄的变化让学生谈感悟,等等。这样,教学中通过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地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豪迈足迹,从而从心底里接受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事实与道理,以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二、注重情境思辨色彩,涵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
2017年版课标把科学精神(包含理性精神)作为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的精神取向,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依笔者之见,这里的价值判断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思维能力,这里的行为选择主要指基于这种能力的实践创新才干。
因此,我们在围绕相关议题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就必须把涵育学生科学精神作为明确的教学目标,选取具有较强思辨色彩的情境材料,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让他们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2017年版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中,旨在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议题不在少数。如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以“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各具特色是否有悖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为议题,探讨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模块4“哲学与文化”中的以“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议题,探讨实事求是的观点等等。针对这些本身就蕴含着浓重辩证思维元素的议题,在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所选取的情境材料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让学生能在思辨情境的探讨中,通过分析、推理、质疑、批判、反思、评价、澄清及归正等思维过程,锻炼与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涵养其科学精神素养。
例如在必修模块4“哲学与文化”中的“以‘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为议题,探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意义”的教学中,由于这个议题“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本身就具有思辨性,议题要求以此探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意义,所以我们创设的情境材料就要高度契合这种思辨色彩,体现议题所指向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语境基调。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十八大以来即我国经过社会发展走进伟大新时代后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相关情境材料,让学生探讨以下问题:(1)为什么可以从发生的这些历史性变革中得出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的结论?(2)进入新时代后,对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有哪些新的要求?要作出怎样的调整改变?(3)如果我们的思想与工作不进行改变调整会有怎样的后果?调整改变后会带来怎样的积极效果?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思考,学生明确了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是进入新时代的客观依据。进入新时代,我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从而让学生真正领悟了“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懂得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哲学道理,领会了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了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显然,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培育学生科学精神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三、设置两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作出判断选择
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是基础教育学段各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而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这一教育任务更是至关重要,因为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旨在帮助学生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谓“两难”,指的是这样选择或那样选择都有困难,从而让人陷入无从判断、左右为难的境地。实践表明,创设或再现一个两难问题情境,能较好地还原人们面对某一事态的思想困惑及价值冲突,真实表现出人们的心理纠结、观念矛盾及选择困难,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常见常用的课堂辩论赛这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实就是通过创设一个两难问题情境,让大家站在正方与反方的立场上参与辩论,明辨是非,最后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但在运用这样的辩论形式时,教师必须要进行巧妙而正确的引领。所以教师在创设一个两难问题情境前必须明确所要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即要让学生作出怎样的正确判断与选择。如中学生究竟该不该带手机进入校园?这就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两难问题情境,通过辩论让学生自己去权衡其间的利与弊,最后辩论的结果就是“因弊大于利,所以不带手机进校园为宜”,这就是一个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过程。
在2017年版课标规定的必修课程模块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有这样一个教学内容: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针对这一教学内容,2017年版课标在教学提示部分要求以“面对价值冲突如何选择”为议题,探讨生活中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围绕这个议题我们就可以设置如上文所述的一些两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堂辩论、论题或观点辨析,在辩论与辨析中明确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并作出怎样的行为选择。
四、师生模拟情境角色,锻炼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公共参与能力,就是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等方面的能力。公共参与是思想政治课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因此,锻炼与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的能力素养,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对广大公民来说,积极而广泛的公共参与,是我国公民主人翁地位和意识的体现,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利于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有利于激励公民热心参与公共活动与公益事业,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对广大中学生而言,培育他们的公共参与的能力素养,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促使他们不断追求更加高远的政治、法治与道德境界。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锻炼与提升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路径大致有以下两条:一是走出教室,让学生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广泛参与到现实的社会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去淬炼。但就目前而言,这一形式依然只能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课堂教学仍然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锻炼与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能力的第二条路径(也是最为主要的路径)就是把课堂作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模拟场域。既然是社会实践,即便在课堂上学生也必须如身临其境般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师生通过模拟情境角色,共同参与到所创设的情境活动之中。
在2017年版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中,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几个议题,带领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参与到校外社会实践中,去提升他们的公共参与能力。如必修课程模块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的教学中,要求以“我们怎样当家作主”为议题,探究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与方式,教师可以组织部分年满18周岁的学生亲身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或者带领全体学生观摩人大代表的选举、社区听证会等。但是绝大部分可以锻炼与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议题的情境设置必须在课堂中完成,这就要求师生一起参与到课堂模拟实践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活动”“模拟人大会”“模拟听证会”“模拟法庭”等等,就是锻炼与培养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素养的一些极好方法。
在2017年版课标的四大必修模块中,尤其是在必修课程模块3中,可以创设并开展诸如以上模拟情境活动。让师生模拟角色参与其中的议题有许多,如以“怎样看人大代表的作用”为议题,感悟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与广泛性;以“协商民主有什么优势”为议题,探究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以及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以“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为议题,探究司法公正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体现公正司法的制度和措施等等。总之,无论是走出教室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还是在课堂这一模拟实践场域扮演情境角色,都旨在锻炼与培育学生包括公共参与素养在内的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不断开展并渐趋成熟与完善,无论是对议题式教学中的议题设置,还是对议题情境的创设、议题活动的设计、议题式教学的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也会创生出越来越多的好方法,从而为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创造出一道道更加靓丽的风景,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