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TA 量表法的高中生“史料实证”能力评价研究

2020-04-25 09:52盛刚
考试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史料课程标准

盛刚

2017 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素养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其评价方法和内容有待于具体化、体系化。笔者尝试基于PTA 量表法相关理论, 依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分解史料实证能力的构成要素并制定评价要点,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量表, 以期促进评价的有效进行,实现“教-学-评”间的良性互动,让“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一、PTA 量表及实施依据

PTA 是“Primary Trait Analysis”的缩写形式,意为基本要素分析。PTA 量表法又称基本要素分析法,是由美国教师沃尔弗德和安迪生等人设计的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的方法, 其最初目的是用于学生作业特别是开放性作业的成绩评定。 该量表的理论假设是:任何一种行为表现,都是由一系列必要的、基本的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构成学生学习某些知识、技能或行为表现的基本单元。 PTA 量表是一种标准清晰的参照评分工具, 它让评价从无明确的标准到有高度清晰的标准,从常模参照评价到标准参照评价,提高了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1]。 具体来说,PTA量表法就是将某种能力培养目标的行为表现解构为若干个基本要素, 然后对这些要素进行规定性描述从而使评价标准具体化, 最后综合考量诸要素间的关系和权重以汇总成为该能力表现的成绩评定。

朱汉国教授指出:“一般来说,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基本要求。 ”[2]2017 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新课标在“附录1”中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进行了合理划分。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划分描述见表1。

PTA 量表法相关理论与操作要领、 课程标准对史料实证素养水平的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描述,为科学编制PTA 量表提供了明确的路径与方向。

表1 “史料实证”素养的四个水平描述汇总表

二、PTA 量表的编制流程

依托PTA 量表法进行高中生史料实证能力评价,有利于建立精准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能够提高教师评价的可操作性与效度, 又能够助力学生更好地把握该素养的相关要求与细节,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评”间的良性互动。 具体编制流程如下:

1. 确定评价主体和范围

基于史料实证能力的相关层级要求,构建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首先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为此,笔者从所授3 个班级抽调了具有不同学科特长的学生(语文、数学、历史、信息、美术等),组成24 人的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大家共同学习PTA 量表法的相关理论、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水平划分指标, 了解相关理念和技术,熟悉量表中相关规定性要素。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

2. 探索构成要素与分解

在24 人小组的充分讨论下,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 将史料实证能力基本要素确定为:“收集史料”、“释读史料”、“探究史料”和“运用史料”四个一级指标, 再将一级指标细化为相关水平层次并予以具体描述,如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 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 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可以细化为:“史料区分方法”、“史料获取方案”和“史料筛选依据”等二级指标,以便编制出可操作的评价量表。

3. 制定评价要点与赋分

确定史料实证能力的评价要素后,需要编制2-4 个水平要点, 并对各层级水平进行具体的规定性描述和说明,以便师生在评价时方便、快捷地操作。笔者依据2017 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史料实证能力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描述,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师自身基本情况, 制定史料实证能力各要素评价要点及权重赋分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师生也可以根据具体课题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以利于评价工作的推进,将PTA 量表法设计成开放式的评价体系。

4. PTA 量表的设计与编制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初步编制了“高中生史料实证能力PTA 量表”(见表2)。

三、评价示例及启示

参照编制的 “高中学生史料实证能力PTA 量表”,笔者在组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第二单元第1 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复习教学时,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

教科书和一些媒体资料均明确指出:“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 年”,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有部分学者对此有所异议。 你能查询出有关孔子出生年的其他说法吗?它们都分别有哪些证据?你更相信哪一种说法? 请说明理由。 (要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并整理资料,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如遇困难可QQ 留言,也可在班级QQ 群公开求解)

这是一道开放式课后作业, 细化问题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明晰史料实证的基本路径和该素养的学业水平层级要求,以便顺利展开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同时鉴于学生总体学习情况,增加作业“要求”项,适当降低难度,并提供教师联系方式,以便及时提供必要的教学引导与帮助;班级QQ 群公开求解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又延伸了课后作业的宽度与广度,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随机发问中更好地把握学情,以改良设问,提高教学效益;求解可公开回答也可单线联系, 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效培育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师生间的交互式联动中构建了基于此问题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经过为期两周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们在初步形成解决此问题的方案的基础上, 妥善地化解了该问题。 下面以某获得优秀等级评定的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例,对评价量表的使用进行说明(见表3)。

表2 高中生史料实证能力PTA 量表

该学生精读了教师推荐的大量文献, 摘编了学者们论文中自《春秋》以来的所有证据,并按时间顺序进行了分类,力图证明教材“前551 年”之说的正确性,以下摘录一段较为精彩的反证:

现代学者毕宝魁在《孔子生年生日详考》(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2 期)一文中指出:“《春秋公羊传》记载了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2 年,同时记载了此年九、十月间有日食,查《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中的《中国十三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在曲阜可以看到的日食数据说明: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 年)之庚申日(8 月20 日)确实发生过日食,而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 年)全年都没有日食。”据此得出孔子生年为“前552 年”。笔者以为,此说不足据:《公羊传》为战国公羊氏之说,口口相传至西汉方才成书,基于汉代儒学的突出地位,其玄孙公羊寿等人为神话先祖而附会“日食”,因此弄巧成拙。

表3 解题思路汇总表

回顾半年来用自制PTA 量表评价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尝试,获得以下四点启示:第一,能让学生真的“动”起来。 从最初抽调研讨小组时的“不太情愿”,到编制量表时的“积极主动”,再到互评过程中的“舍我其谁”,这正是教师所期待的课堂。 第二,能让学生真的“学”进去。 “自评+互评+师评”的组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让他们在熟知该素养相关指标的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 师生交互式联动切实增进了学习效益;教师评价占三分之一,改变了传统学业评价中“教师说了算”的惯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三,能让学生真的“思”开去。在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作业中,可以发现学生的阅读力与思考力有着显著的提升,例如上文的实列拓展了教师推荐的文献,并以文献作者或注释为线索,拓宽了阅读的视野,无论是按时序梳理的证据摘编,还是依托教材组织的经典反证,处处流露着思考的痕迹。最后,让“教学相长”落到了实处。“学生中心”的理念不能成为一句套话,如果教学有了学生的真心参与,那么,师生就能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成长。

总之,借助PTA 量表法评价高中生史料实证能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主导的价值取向,凸显了“学生中心”的地位,在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塑造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优良品格,切实让“素养”深入人心。 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区分学生成绩水平的高低,而是让他们通过全程的参与,在熟谙诸素养基本要求的同时做好积极的自我调试,以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史料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史料二则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