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
[摘要]: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和危机,诸如高校德育主体角色定位的现实困境、不良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挑战、高校德育方法的非理性化极大地降低了德育实效性、网络外部环境的恶化加速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异化”等问题。面对双重境遇,高校德育教育应主动改革、积极创新,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生态体系,通过加快推进高校网络德育主体建设,牢牢掌握网络德育主动权;丰富高校网络德育内容,抢占网络德育新高地;创新高校网络德育方法,开辟网络德育新平台;优化高校网络德育环境,增强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外部调适效能。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德育;德育生态化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它以不可阻挡的态势重塑着社会经济结构,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冲击着社会现有的思维模式,加快推进了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步伐,高校德育实践的内外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和危機。面对双重境遇,高校德育教育应主动改革、积极创新,通过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生态体系,将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与高校德育创新深度融合,既有效应对高校德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又积极探寻提升高校网络德育实效性的优化路径。
一、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内涵解读和价值意蕴
(一)内涵解读
目前,学术界对“德育生态化”内涵并无统一、规范的界定,大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德育生态化就是运用生态世界观来观照德育,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生态化德育模式,以实现德育的和谐发展”。[1]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德育生态是指大学生德育与大学生德育环境所形成的系统及其功能关系,强调大学生德育系统应包含以师生为主体的道德建构,校园德育环境及社会德育环境”。[2]而笔者认为,高校德育生态化就是将生态学基本观点和方法运用到高校德育实践中,通过建构和优化高校德育系统,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德育资源,以此构建符合教育主体发展需求、德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德育发展模式。与传统德育发展模式不同,高校德育生态化模式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互动性和人本性特点。系统性是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德育生态系统是由德育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德育客体(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德育介体(教育途径与方法)及德育环体(内外部德育环境)等各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体系。互动性是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并非毫不相干、孤立存在,而是不断流通与互动的,特别是系统内部各生态因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最终达到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状态。人本性是推行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实现高校德育生态化是以“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通过满足教育主体的价值需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价值意蕴
高校德育生态化作为一种新型德育发展模式,是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的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生态化理念融入高校德育实践的必然产物,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其价值意蕴体现在:由于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并进,相互配合从而整合成的巨大“合力”,必然能够突破传统德育中的障碍壁垒,解决传统德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推动高校德育正常有序运转。一方面,“高校德育生态化能促进和维护高校德育体系的内生态,进而提升高校德育执行力。”[3] 内生态循环的正常运行必须要以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和德育介体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为前提。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有序运行能够增强高校德育外生态平衡,进而增强高校德育的合力。高校德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独具系统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的复杂网状系统,它由内外多种因子所共同构成,任何一个因子对其他因子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特定的作用和价值。因此,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摒弃“单打独斗”、“一揽子包办”等旧有观念,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外部力量,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撑、家庭的积极配合、社会良好的教育氛围等多方联动,共同构筑起高效、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形成高校内生态与社会外生态的相互统一、相互融合,促进彼此之间良性互动、共生共荣,最终实现德育合力的最大化。
二、虚拟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生态危机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社会,也极大地突破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时空界限,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由传统的物理世界扩充到网络虚拟世界,在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机遇和契机的同时,也酿成了多种生态危机。
(一)高校德育主体角色定位的现实困境
网络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德育主体的角色定位和主体地位正悄然发生改变。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逐渐丰富以及获取网络资源的手段和方式的便捷化和机会的均等化,导致传统的单一的“教育者传授——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模式已逐渐被瓦解。过去,教育者对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被完全打破,而受教育者对教师过分依赖和被动接受灌输的传统认知也正发生变化。另外,由于受到心理机能和思维习惯等因素影响,年轻人在接收新生事物以及网络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上,明显要比年长的教育者更快更轻松,致使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消减,主体地位呈现弱化趋势。同时,网络媒体环境给予了受教育者巨大的自我选择权、主导权和自由权,受教育者的受制性大大降低,主体性得到极大扩展。因此,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和主体地位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形成互为主体的关系。在现实的网络教育实践中,如果教育者不能完全转化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角色定位,仍然坚持以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导,最终导致师生关系日趋淡漠甚至对立、失谐,德育效果必然不尽如意。
(二)不良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挑战
我国教育学界泰斗陈秉公先生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4]构建和推动高校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网络德育内容至关重要,这是高校网络德育的根本,也是决定高校网络德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网络虚拟空间里,网络文化为高校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德育信息和德育内容,但是网络文化的不良特性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1、网络文化的快餐化慢慢侵蚀着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至改革开放以来,因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民众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急剧上升。人们日渐脱离单一缓慢式节奏,“快速”“方便”“便捷”逐渐成为人们的流行需求,反映在文化领域内,快餐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互联网所独有的高效性、共享性、交互性更加催生了网络快餐文化的到来,而网络快餐文化的速成、通俗、流行等特点恰恰迎合了大学生主体需求,因此能够迅速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开来。诚然,网络快餐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大学生信息认知视角和培养创新性思维,但它的消极影响也十分明显。因为受到“短、平、快”快餐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冗杂的海量信息时,习惯去寻求简短、低质的信息源,这对于正处于知识储备和智慧提升的大学生而言是个巨大的损失。另外,大学生如果一味地追求信息获取的快速和便捷,很难再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迹,更不会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和深刻的思考,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表面化和浅显化。试想一个没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民族又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網络文化的泛娱乐化快速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进入21世纪,网络文化越来越朝着商业化和娱乐性轨迹发展,大量的虚假信息、恶搞言论、娱乐新闻充斥着网络空间。不知从何开始,“娱乐至死”俨然成为社会公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津津乐道、极力追求的精神理念和生活方式。相较于成年人而言,广大青少年是更容易被网络泛娱乐文化影响的对象,因为他们思想还未成熟,价值观念还未定型,没有足够的文化定力。“泛娱乐化”文化尽管可以满足他们一定的自然需求,但它只能充当缓解情绪,放松心情的“调味品”,无法充当精神食粮。原因在于它无法满足人们对深厚内涵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更无法肩负起引导人们进行自我思考、自我诉求、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要求。如果有青年人长期以娱乐文化作为精神食粮,把“娱乐至死”的理念坚持到底,他最终会患上“贫血症”,缺乏基本的理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价值观逐渐扭曲,甚至突破道德底线,最后被社会大潮无情的抛弃。
3、网络信息的碎片化极大削弱了德育内容的系统性
所谓“碎片化”,原意为破碎的零块,最早被应用于社会学语境。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社会阶层的细化,尤其以微薄、微信、短视频等形式为载体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碎片化”被拓展到各个学科领域。网络信息的碎片化给高校德育工作造成不小的消极影响。比如它极大削弱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主体性权威。信息碎片化传播的交互性特点,使得大学生可以轻松、便利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可以自由地参与和分享彼此的经历与体验,可以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会极大地改变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碎片化阅读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在争分夺秒的学习,但因为阅读内容的极其简短,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连贯性,导致时间的碎片化,并最终造成思维的断裂,这样的阅读方式过于简单化和平面化,很容易造成思维的惰性。
(三)高校德育方法的非理性化极大地降低了德育实效性
在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德育方法与途径即德育介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因子,也是直接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据研究,传统高校德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德育方法的“非理性化”造成的。“非理性化”的德育方法既违背了高校德育育人规律,又不符合大学生成才成长规律。教育学一直倡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念,针对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学习模式都有其各自的育人规律和教育方式,绝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如法炮制。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包含三种类型:知识学习、技术学习和德育学习。由于不同学习类型所对应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目的的不同,因此,相对应的教育方法也应与之相匹配。但在现实的德育实践中,施教者在进行德育教育总习惯于按照知识教育、技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只注重简单的知识输送和技能传授,完全忽视受教育者的内心体验,无法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传统的高校德育也无法充分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人”才是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德育工作者要用“人”的方式理解人、尊重人、教育人,把“人”培养成“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往往漠视人的主体性需求,仅把大学生当做“物”态的接受对象,以德育权威者自居,以单向度的灌输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说教,最终导致学生的消极配合甚至消极抵制,德育实效性大大降低。
(四)网络外部环境的恶化加速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异化”。
德育环体即德育内外环境是构成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使高校德育平台及生态系统存在和正常运转的重要源泉。要想实现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必须要协调好高校德育生态系统诸多平台的相互关系,并能有效应对系统外部环境的突发状况和负面影响。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德育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由过去单一的现实环境转变为当前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交替存在的自由场域中。大学生可以自主的在两种空间内自由穿行、自由活动。网络虚拟世界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虚拟性和自由性正好迎合了大学生追求自我、彰显个性、享受自由的个体性需求,很快成为大学生追捧的对象。但也正是因为网络虚拟世界的隐蔽性和匿名性特点,给广大青年学子制造一个假象,认为在互联网的自由国度里,可以任意放纵,恣意妄为,可以不计后果的想说就说、想干就干,甚至可以冲破道德底线,扭曲价值观念。有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已无法自拔,不仅造成各种心理疾病的出现,而且会严重影响正常人格的发育和道德品质的养成,甚至会出现个体社会化过程滞后的状况。如果长期玩的是暴力倾向网络游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甚。长此久往,会逐渐形成反人格的思维模式和反社会的行为方式,严重的会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另外,互联网俨然成为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大熔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网络话语霸权,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垄断地位,肆无忌惮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网络安全。他们大势鼓吹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断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基础,不断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销蚀”。而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们普遍存在心智不全、思想单纯、信念淡薄、信仰迷茫等特点,缺乏成熟的政治定力和辨别能力。因此,在多元文化的盛行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下,很容易造成价值认知的异化。
三、高校网络德育生态化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高校网络德育生态化创新发展不仅顺应了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更符合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战略要求。马克思指出:“任何一种革命和革命的结果,都是由现有关系与需要决定的”。[5]高校网络德育生态化的创新与发展本身是由网络信息时代引发的高校网络德育实践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而倒逼而来的。
(一)加快推进高校网络德育主体建设,牢牢掌握网络德育主动权
网络德育主体在整个网络德育生态化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网络德育主体作为网络德育生态化系统构建和运行的总指挥,它的队伍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综合素质是否高超,主体关系是否和谐稳定,直接决定了网络德育生态化系统的运转状况和网络德育实效性现状。因此,为了加快推进高校网络德育主体建设,牢牢掌握网络德育主动权,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构建一支科学完备的网络德育队伍,积极贯彻“全员育人”的德育理念。“全员育人”强调德育主体的全员性,由“单一”主体向“全员”主体的转化。高校德育工作不能只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单打独斗,更应是全体教职员工的本职职能工作。因此,高校网络德育队伍应该是一个囊括院系领导、各职能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在内的超大规模、综合性德育主体建构,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各方,整合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学校工作各环节的德育元素,同向同行,协同并进。二是提升网络德育主体的德育素养。高校德育主体的素养是实现高校德育生态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影响高校德育实践的最终效果。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渊博的知识储备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解决现实的疑难问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去教育学生、感悟学生、影响学生。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掌握和了解先进的网络知识和信息化技术,能够独立使用多媒体工具,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手段,将互联网科技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和具体德育工作中,以此打破之前的德育僵局,拉近师生距离,提升德育效果。三是重塑德育主体关系。传统的德育主体关系是典型的不对等、不和谐、单一化的单项主体关系。教育者因其独霸教育资源而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教育者的权威性导致师生关系过于紧张和僵化,最终影响德育效果。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学生两者在网络德育生态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能量、物质和信息的双向流动,进而形成一种新型动态关系”。[6]开放、动态的新型德育主体关系让原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界限逐渐模糊,营造出更加平等、对称的氛围,从而有利于提升德育实效性。
(二)丰富高校网络德育内容,抢占网络德育新高地
网络德育内容是构成网络德育生态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核心地位。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抓时代机遇,充分利用网络科技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德育教育内容,抢占网络德育新高地。第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涵养。“青少年阶段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7]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涵养直接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必须通过强化教育、悉心引导、氛围熏陶、实践养成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大家能够无时无刻地感知它、领悟它、践行它,最终帮助大学生走好人生第一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二,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养现代公民人格。当今时代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期,文化的多元、观念的碰撞、价值的差异以及行为的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群体中道德失范和道德滑坡现象。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一方面,将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将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功能,为大学生营造符合个体身心发展需要的文化氛围,引导其感受和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同时,还可将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引导和约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创新高校网络德育方法,开辟网络德育新平台
笛卡尔曾说过:“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8]网络德育方法是实现网络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基本工具和手段,是决定网络德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首先,构建网络德育新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微信、微薄、微视频等网络新兴媒介的特点和功能,它们是信息发布的出色载体、言论表达的开放平台、展示形象的良好工具。高校各单位各部门可以组建自己的“微平台”建设运营团队,教师主要承担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严格把关等职责,而具体的平台构建和运营工作可选用政治素质硬、文化素养高、具有创新思维和优良信息技術处理能力的优秀学生代表来承担,构建协作机制,发挥团队力量,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充分挖掘网络德育新平台的互动模式,增强新平台的实效性和功能性。为了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单一性、强迫式、控制式的教育模式,采用互动式、体验式、协商式等交流模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高校可借助网络新平台,开辟各种形式的网络互动栏目和板块,围绕重大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既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认知水平,又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再次,探索网络德育的新渠道。在教育教学上,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课堂、德育网站、校园网教育基地等形式积极传播和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如果有资金和技术支撑的高校还可建构虚拟道德实践场域,利用虚拟技术构建现实的道德情境,使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地身处虚拟情境中,自主思考和处理解决相关问题,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最理想的德育效果。
(四)優化高校网络德育环境,增强网络德育生态系统的外部调适效能
良好的网络外部环境是保障高校网络德育生态系统得以有序运转的重要条件,“对拓展教育空间,延伸教育时间,扩大教育覆盖面,进行有效地网络监控具有重要的作用”。[9]一是,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空间。在互联网媒体提供的虚拟空间中,由于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高速化,以及网络本身的隐蔽性都极大地增加了网络德育的难度。为营造安全清朗的网络空间,维护绿色文明的网络环境,必须加强对行业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控制虚假信息、有害资源的传播,对一切网络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和惩罚。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思想沟通和合理疏导,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二是,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网络平台应强化安全意识和监督意识。为防止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渗透,保障高校网络安全,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多管齐下、有所作为。“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级管理和规范控制,对违规违法信息删除或屏蔽,对恶意传播有害信息者进行实时监控与跟踪”,[10]还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积极鼓励社群成员对平台传播违法违规信息予以举报和反馈。
参考文献:
[1] 王传礼.德育生态化:一种新的德育观[J].思想政治教育.2010(2):9-13.
[2] 朱家安.德育生态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 龙献忠,陈方芳,龙芷蔚.生态化理念与高校德育生态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7(1):66-72.
[4] 黄蓉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39.
[6] 张颖.生态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5.
[7]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版).
[8] 德:康德.伦理学[M].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38.
[9] 万文,黄荣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172.
[10] 张引琼,唐琳,戴玮宏.大学生网络德育平台及其生态优化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95-1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is provided with bo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confusions (or crisis), such as the present difficulties of the main role orientation i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the realistic challenge of negative Internet culture to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the great reduc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caused by the non-rationalization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the acceleration of alien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caused by the deterioration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network and so on. In the face of double circumstances,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eform and innovate,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colleg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firmly grasp the initiative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by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colleg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enrich the content of colleg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occupy the highland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innovate the methods of colleg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open up a new platform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colleg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external adjustment efficiency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ecosystem.
[Key words]:Network Information Age;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Ecolog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