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树 邹慧林
摘 要:“声的利用”和“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的内容。“声的利用”主要讲解了声能传递信息和声能传递能量。“声音的特性”主要讲解了声音的高低是由音调决定的、声音的大小是由响度决定、声音的品质是由音色决定。声波在传递的过程中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声波是在传递信息还是在传递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大小有关。在传递信息方面又可将其细化为音调传递信息和音色传递信息,这说明这两节教学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能将“声音的特性”与“声的利用”的知识进行整合教学,并找出知识间的连接点,这对我们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整合教学;声的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5-0045-03
在武侠小说里面,经常会看到一些平庸之辈被打通“任督二脉”以后,武功就变成天下无敌了。而知识间也有“任督二脉”,如果寻找到并“打通”它,我们的教学也会事半功倍。“声的利用”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三节的内容,安排在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之后。这样排序,是教材编写者们深思熟虑的结果,虽然从表面看,两者各不相干,但经深思熟虑后我们发现“声的利用”与“声音的特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掌握了这些知识间的联系,知识间的“任督二脉”就打通了。
“声的利用”从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当时学生掌握得较好,但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对“声的利用”相关知识的运用较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究其原因,是教师照本宣科教教材的结果。即许多教师在教授“声的利用”时,用教材中“声的利用”的实例图片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描述图片揭示的信息,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记住 “声的利用”的一些实例,以便于以后准确答题,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当考试时出现这样题目:远处的炮竹声是在传递信息还是在传递能量?近处的炮竹声震耳欲聋是在传递信息还是在传递能量?学生冥思苦想,搜肠刮肚,也想不到课堂上讲过这个实例,也不会联系知识,不会类比,出错就成为家常便饭。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信心一落千丈,进而就更害怕学习物理知识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进而牢固掌握知识呢?笔者认为促使学生弄明白知识间的联系非常重要,而初中物理教材在这方面做得相对不足。基于此,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并重组课程资源,以期打通知识间的“任督二脉”,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大处着眼,发现章节之间的联系
从教材内容来看,“声的利用”可分为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两部分。在声与信息中,教材呈现的实例有:发生地震、台风、核爆炸时,即使在几千米以外,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也能接收到它们产生的次声波,对接受的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就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进而可通过这些实例总结归纳出次声波能传递信息;捕鱼时可以利用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医生用B超向病人发射超声波,然后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携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通过这些实例可总结归纳出超声波能传递信息;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诊病,其中“闻”有听的意思,医生利用听诊器捕获人体内的声音信息,以此来诊断疾病,通过该实例可总结归纳出可闻声波能传递信息。
在声与能量中,将扬声器对准烛焰,然后播放音乐,可发现烛焰发生晃动,由此可总结归纳出可闻声波能传递能量;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波更加强烈,因此常被用来清洗物体,此外外科医生还常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超声波,结石会被击成细小的粉末,如此就可以顺利地排出体外,由此可总结归纳出超声波能传递能量。至于次声波能不能传递能量,学生心中感到疑惑,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横向比较,寻找、判断规律
如何判断声波是在传递信息还是在传递能量,这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关系到我们教学的成败。为此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信息的定义——信息是人们直接或间接感知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任何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出信息,善于收集和处理信息是学习物理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然后在教学时我们要分类比较,由此理解声的利用的内涵和外延。我们以雷声为例来进行研究,例如远处轰隆隆的雷声,它是在传递信息还是在传递能量呢?请说明理由。又如近处轰隆隆的雷声,它是在传递信息还是在传递能量呢?请说明理由。学生通过讨论认为远处轰隆隆的雷声是在传递信息,近处轰隆隆的雷声是在传递能量。理由是远处的雷声主要是向人们传递天要下雨这个信息,对人耳几乎没有伤害;而近处的雷声对人耳有伤害,所以其主要传递能量。通过比较发现,如果声波的响度大,就能损害一些物体的结构或对人有伤害作用,这时声是在传递能量。如果声波的响度小,就不能损害一些物体的结构,对人也没有伤害作用,这时声是在传递信息。如此总结归纳出声是在传递信息还是在传递能量的规律后,学生无须死记硬背,也能判断出超声波洁牙是声在传递能量,原因是超声波破坏了牙齿表面的结构;超声波给金属探伤是声在传递信息,原因是超声波没有对金属结构产生破坏作用。经过这样的横向比较,可打通本节知识间的脉络,活化知识体系。
三、纵向比较,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声波的响度越大,对物体结构的损害或对人的伤害作用就越强,这时声在传递能量;如果声波的响度小,对物体结构的损害或对人的伤害也就小,这时声在传递信息,这说明了 “声音的特性”中的响度与“声的利用”有联系。既然声音的响度与“声的利用”有联系,那么声音的音调、音色与“声的利用”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又是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以两个例子来进行说明:例1,甲和乙在屋外说话,室内小明通过声音听出了甲是自己的爸爸,另一个是谁就不知道了,这时声是在传递信息还是在传递能量呢?如果是传递信息,又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信息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一致认为这是声在传递信息,即小明是通过音色辨别出他爸爸的声音的。这时教师追问:“小明为什么不能用音色判断另一个人是谁呢?”学生回答:“另一人小明不熟悉,当然不知道是谁。”然后师生进行归纳总结:大家对熟悉的事物是利用音色来传递信息的。例2,小东和瓜农张伯伯同去挑选熟西瓜,都用手拍打西瓜。你认为他俩是用音调还是用音色來判断西瓜是熟的还是生的呢?学生回答:“小东是通过音调来区分的,张伯伯是通过音色来区分的。理由是张伯伯对西瓜的品质非常熟悉,所以可以用音色区分;小东对西瓜不算熟悉,所以只能通过音调区分。”通过例1和例2,最终师生可得出结论:声能通过音调传递信息,也能通过音色传递信息。
中考曾出现这样一道选择题:张刚同学买碗,用手敲打碗时,碗的好坏是通过( )判断。答案有:A.音调;B.音色;C.响度;D.音量。多数学生选的答案是A,正确率达到了95%,相比往届学生的正确率提高了30%,这说明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很显著。
四、从小处着手,完善教材的知识结构
声从频率上分,可分为可闻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和实验后,知道了可闻声波和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次声波能传递信息。这时学生会产生疑惑——次声波能不能传递能量呢?我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可知:1948年初,一艘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一场风暴过后,全船海员莫名其妙地死光;在匈牙利鲍拉得利山洞入口,3名旅游者齐刷刷地突然倒地,停止了呼吸……制造上述惨案的“凶手”就是次声波。因为发生共振时,其能释放出相当大的能量,如4Hz~8Hz的次声波能在人的腹腔里产生共振,进而可使心脏出现强烈共振并损害肺壁,最终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死亡,而且这种武器一般只伤害人体,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最终通过师生分析归纳出次声波也能传递能量。
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所有的声波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这体现了初中物理教材是以能量为主线编写的。如果教材能补充一个次声波能传递能量的实例,就能对“声现象”的知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升华。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一定要从原有的旧知识出發,认真地研究教材资源,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生长点,并补充网络资源,以达到整合课程资源的目的,进而可以此完善教材的知识体系。在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交流、讨论、感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归纳总结知识,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如此可打通“任督二脉”,使知识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也能更轻松地内化所学知识,重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同时这样也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8~41.
[3]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能研究项目组.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测评与教学初中物理[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