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加强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对达成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意义重大。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以课题研究为目的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行为,通过以校本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为案例,采用考察调查、绘制规划图、模拟实验等方式,探索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5-0011-03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以课题研究为目的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行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将“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含义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使用地理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能够加强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对达成地理核心素養、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意义重大。
一、选题背景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秦皇岛三中为争创全国文明校园,提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先进理念。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为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笔者希望进行海绵校园的研学活动,为建立节约型校园献计献策。
依据《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寓教于乐,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历练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探索研学的方式方法。
二、研学目标
本次活动,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设置研学目标,最终实现为我校建设海绵校园提供可供参考的设计方案,培养学生正确的水资源观、水环境观。
1.价值体认:在校园研学中,了解校园水循环现状;以地理学科中的水循环原理为理论基础,通过海绵社区、海绵园博的考察,深刻理解海绵城市理念,为建设海绵校园设计方案提供指导。
2.责任担当:通过建设海绵校园,让学生认识人类对水循环的积极影响,领悟正确的水资源观、水环境观。
3.问题解决:通过研学活动,能主动把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践探究,联系所学知识最终解决问题,为建设海绵校园献计献策。
4.创意物化: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验证海绵校园在水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三、研学设计与实施
该校本课程以“水循环原理”为理论基础,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为主线,为达成研学目标,将内容分为理论——调查——考察——实践四个篇章,探究以下问题: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掌握理论基础;2.调查校园水循环现状,掌握校园水资源利用情况;3.通过实地考察,深刻理解海绵城市理念,为建设海绵校园设计方案提供指导;4.为建设海绵校园献计献策。
笔者经过和学生多次讨论,共同制定了一条研学路线,及配套的研学活动手册,使研学既有指导性,又有可操作性。
四、研学总结与反思
1.初步探索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式方法。
2.通过模拟演示实验、考察调查类实验、绘制类实验,学生在此过程中合作、探究、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最终落到地理核心素养,即地理实践力素养得到锻炼和提升。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加深了高中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引导学生拓展关于乡土方面的研学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知道大自然的现状,通过亲身实践,较为全面地了解大自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相关联,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