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强 向艳
摘 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点要求。其中,“政治要强”和“情怀要深”主要是信仰方面的素养,“思维要新”和“视野要广”主要是真理方面的素养,“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主要是人格方面的素养。政治要强,就是要坚定政治信仰、要提高政治站位;情怀要深,就是要有家国情怀;思维要新,主要是课程思维要新,教学思维要新,教法思维要新,评价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就是要有知识视野,要有国际视野,要有历史视野;人格要正就是要追求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型教师的人格理想;自律要严就是要通过克己和内省的方式严以修身。
关键词:中学政治;自律;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5-0004-07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饱含深情,寄托着对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望。学习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是思政课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课题。在这六点要求中,“政治要强”和“情怀要深”主要是信仰方面的素养,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有信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充分发挥信仰的力量;“思维要新”和“视野要广”主要是真理方面的素养,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有知识、求真理,充分发挥知识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主要是人格方面的素养,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修身正己,以德育德,充分发挥人格的力量。
一、信仰
政治要强,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坚定政治信仰、要提高政治站位。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思政人信“马”,信“马”言“马”。不能没有信仰,甚至信仰模糊、信仰混乱,不能有口无心,口是心非。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阳奉阴违,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实际做一套,不能妄议中央,不能受某些地方和学校不良风气的影响,结党营私,搞小圈子、小团伙,捞取不正当利益。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按照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護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讲信仰,首先自己要信仰,自己都不信,怎么能让别人信?身为思政人,必须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信得真,才能讲得好,才能令人信服。我们一定要开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筑牢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说过:“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思政课就是造就青年信仰的课程。思政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思政人任重道远。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运衰微,山河破碎,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人民自此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抗争,多少主义出镜又消逝,多少政党登台又谢幕。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给中华民族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这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人民为探索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传入的,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学说。一个没有家国情怀的人,一个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毫不关心的人,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就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践行者。
“情怀”一词,从其结构上分析,可以视为动宾倒装式,即“怀情”,就是怀有某种感情、某种寄托、某种追求。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精神基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自古至今,绵延未绝,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到霍去病的“匈奴不灭,何以家为”,从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到赵一曼的“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从钱学森先生的艰难归国、献身航天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什么是家国情怀?这就是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是一代代中国人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生动力。这种情怀早已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是炎黄子孙实现自我的最大人生追求。所以,我们才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才会“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军要“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治学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求学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教师,就是要教育报国守初心,从教乐教,诲人不倦,为国育才,把爱国情、报国行融入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当中,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学成报国。
家是人生开始的地方,是人生存的最小共同体,国是人生存的大共同体,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家庭的小共同体,更离不开国家的大共同体。家国情怀寄托的是个体对共同体最深沉的感情,个人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是中国人最大的生命诉求和最高的价值追求。但家又是让位于国的,在现实中,当对家庭的责任与对国家的责任冲突时,为国尽忠是第一责任,是谓忠孝不能两全,“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是对这种抉择的最真实反映。因为有国才有家,国破家何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往往在低一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在这个五层次的需求金字塔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居位塔顶,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在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才会追求这个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不是这样,中国人为了国家大义往往不计个人利害得失、荣辱祸福,甚至舍生忘死。
因此,家国情怀是政治信仰的基础,政治要强建立在情怀要深之上,情怀不深,政治要强就是一句空话。作为思政课教师,对国家要有深情大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坚定不移,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不遗余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信仰的力量。
二、觉悟
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是迷信,不是盲信,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内涵丰富,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最具创新特色、最具时代价值、最具指导意义。信道贵在明道,明道方可传道。一定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做到读懂、弄通、学会,不能半瓶醋,一知半解,不能歪嘴和尚念歪经,传播马克思主义不能变形走样,不能把真理传成谬误,把正确传成错误,误人子弟。
教学,不能只顾教、不管学,必须以学定教,以学情定教法,既要传道授业,也要解惑答疑,在师生互动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和“学”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只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学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学情,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必须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善于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和能接受的方式,要让教学成为艺术。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参与互动中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升华感情、提升素养。所以,思政课教师,既要学好真理,又要教好学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光芒永远照耀中国大地,佑我中华走向复兴。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陈青之先生认为,教育是社会意识之一种,是社会的产物,某种教育风潮之起,必有当时之社会背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在发展中前行,而不能一成不变、抱残守缺,教育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教育教学内容要推陈出新,教育教学方法要换代更新。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国家早在新世纪之初就开启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发展,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种新理念与思政课的特点很契合,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突出思想性和政治性。
有一种肤浅的认识认为,思政课没用。其实,无用才是大用。学习有谋生与谋道之分,谋生之学就是学习一种专业技能,在社会的生产分工体系中谋一份职业,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人的身体是人存在的物质性基础,但人的生存不是动物性生存,人的生活也不是动物性生活,人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人还要追求更高尚的精神生活,实现更高贵的生命价值,人要活得有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的终极理想人格,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社会形态。我国传统儒家文化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士志于道。所以,人不仅要求谋生之学,更要求谋道之学。思政课是谋道之学,而非谋食之学,不能把思政课降格为谋食之学来看待。
遗憾的是,有些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不足,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廓清认识,反而穿新鞋走老路,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注重勾画圈点,注重死记硬背,注重考试评价,注重唯分至上,缺少思维的启迪,缺少真理的说服,缺少人格的感召,缺少信仰的传播,思政课依然停留在知识性的低层次水平上。这一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思政课教师思维老套,视野狭小。
思维要新。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能紧跟时代步伐和现实工作的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认识要有新境界,工作要有新方法,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沉醉于过往,看不清未来。首先,課程思维要新。新课程改革后,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课程管理进入“课程共有”的新时期,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教师要参与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这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新挑战。因此,课程观不能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不能把课程等价于教材,而是要彻底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观念转变。其次,教学思维要新。过去,思政课教学过于强调知识性,思想性和政治性重视不够,在教学思想上,主要基于行为主义教学论,教师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以背书做题为主,机械训练、反复强化大行其道。进入新时代,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注重知识性教学,但更要重视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价值,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在教学方法上,要能因需制宜地灵活运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教学论思想,善于创设学习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既要注重系统性讲授,又要悬疑置惑,启发学生思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青年阶段学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思想活跃,思维敏锐,关心国是,热心公共事务,探索未知劲头足,主体参与意识强,求知欲浓烈。但应试教育长期压抑着学生的天性,久而久之,学生变得不敢问,不会问,不想问,问题意识淡漠,两耳不闻世事,唯求考一高分。所以,在平时,思政课教师应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所要求的,要尊重青年学生的天性,主动走进学生,经常到学生中去,同学生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成为青年学生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良师益友。第三,教法思维要新。信息技术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告别“黑板”时代,走进“白板”时代,主动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学会做课件、用课件,提升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第四,评价思维要新。过去,评价学生的标准可以简单概括为:背过、做会、考好,主要以知识性考查为主,重视终结性评价。现在,必须改造评价观,创新评价的思维和方式,重视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功能,提高评价的科学化水平,推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尝试实践增值评价法,以评价促发展。
视野要广。首先,要有知识视野。和其他课相比,思政课的学科背景是最庞杂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既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根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要贯通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相邻学科,尤其要熟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还要精通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相关学科。思政课教师要博学多闻,要能融通众多领域的思想和知识,要有跨学科的复合型知识体系。其次,要有国际视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中国无法置身于世界之外而孤立存在,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命运就和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不了解世界,就无法深刻地认识中国。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知道世界历史,特别了解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发展史、共产主义运动史以及世界大国的国别史,研读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著作,熟悉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密切关注国际时政。第三、要有历史视野。历史是现在的一部分,如果不知道过去,就无法真正懂得现在,更看不清楚未来。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90多年的奋斗史、党执政70年的治国理政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史,思政课教师必须熟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学派思想,一定要熟读深思,撷取精要,参与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学术话语体系,说好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既要继承传统、博古通今,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读马列经典,又要读诸子百家,要有融合中外的立体化思维体系。有宽阔宏大的视野,才有可能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视野要广和思维要新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执一端,既要笃志博学,又要切问近思。紧密联系现实是思政课的一大特点,所以,思政课教师要能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能回应学生关切。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来源。有字之书固然当读,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思政课教师更应该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寒暑假期,以游为学,汗漫九垓,游历四宇,遍学世间万物,读无字之大书,求无字之真理。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要游有所获,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武装自己,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武装自己,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武装自己,以我之所学致力于教育事业,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
三、人格
“人格”一词内涵丰富,包罗甚广,其在不同学科中的概念不尽一致。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文学意义上的人格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指法律认可的一种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在伦理学意义上,人格是价值性概念,人格有高下之别,人格的判别是价值判断。而在文学意义上、法律意义上和心理学意义上,人格是事实性概念。例如,心理学上就有九型人格的人格分类法,即将人格分为九种类型。我们所探讨的人格主要是哲学意义上的,即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君子”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中华文化的集体人格理想就是君子之道。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则是要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追求人的精神世界的完美,是二者的相通之处,区别在于,儒家特别强调通过己之修身以达理想人格,而马克思主义则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充分重视人的社会性,认为社会形态非进入共产主义,人难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把共产主义误解为按需分配,这实在是一种肤浅的认识,是庸俗的共产主义观,是在物质性的意义上理解共产主义和人的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重视人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观点。
作为思政课教师,所应追求的理想人格就是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型的教师。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话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實学识,要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思政课教师所要追求的教师人格,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型教师的人格。要有理想信念,就是心中要有党,要有国家和民族,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道德情操,就是要有良好的德行修为,带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不能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出大问题,不能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官场,不能深陷金钱、物欲和名利的泥淖中不能自拔。要有扎实学识,就是要学养深厚,学识过人。自己是一束光,才能照亮学生。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教师学习比学生学习更重要。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永不停步,站在知识发展最前沿,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要有仁爱之心,就是要对学生的教育充满爱心、信任和尊重,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最高道德标准和最高价值追求,所谓“杀身成仁”,即为全仁而舍生。“仁者爱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在孔子看来,仁是君子人格的第一标准。思政课教师要躬行儒家仁爱传统,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仁”爱之心要严爱有济,一味讲爱而不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和不负责任,是假仁伪爱。近些年来,一些校园热点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教师惩戒权的关注,惩戒缺位和惩戒过当是教师教育惩戒实践中两大突出问题,而惩戒缺位呈蔓延之势。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提出“教师教育惩戒权”。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惩戒问题的本质是仁爱问题。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孔子严辞批评其“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爱之深,责之切。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常怀仁爱之心,爱生如子,关爱有加、严加教导,对学生的失范行为,绝不能视而不见、坐视不理,不能不愿管、不会管。教师有仁爱之心,惩戒怎会缺位?又怎会过度?“严”和“爱”是仁爱之心的一体两面,不能偏废,必须坚持心中有爱和手中有戒的辩证统一。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型教师的典范,思政课教师要见贤思齐,自励自警,朝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型教师的理想人格不断努力。
理想人格之达成的过程,就是己身之修养的过程。传统儒家理论认为,修身之要在“求诸己”,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克己”和“内省”,止于至善。“克己”就是约束私欲、去除杂念,以正心明志。“内省”就是要自省自察,经常性地开展自我批评,自我检讨,自我监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这里的“贤”与“不贤”实际上是内省的外在参考,思政课教师要时常看看别人,再想想自己,找找差距,亲贤者远不肖者。儒家特别强调内省,讲求“吾日三省吾身”,即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常思身之过、心之过、己之过。“克己”与“内省”之区别在于,“克己”重在防范行为之过失,而“内省”主要是检视过失之行为,前者主要是事前预防,后者重在事后监督。思政课教师要继承和践行儒家严以修身的优良传统,志存高远,品行高洁,严以自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自律要严,首要就是标准要高,要求要严,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型的教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53岁就逝世了,但教育教学生涯长达33年,在短暂的一生中,奇迹般地著书41部,撰写论文600多篇,创作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1200多篇。苏霍姆林斯基留下的最大启示就是,教师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应不忘自己肩負的另一大重要使命—理论研究。但在实践中,教师不重视理论研究,忽视理论价值,轻视甚至歧视教研工作,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没有思想引领,没有理论武装,教师就会不可避免地沦为贩卖知识的商贾,卖嘴的艺人,训习考生的教练,教师的工作也就不再崇高。对此,必须警醒。自律要严,还要严以克己,严以自省。要通过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言行操守要遵法守纪,合乎道德规范,不越轨、不逾矩,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要不断拔高要求,提升学养和修为,真正做到“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同时,要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常思己过,开展自我批评,在党的民主生活会上,要虚心接受其他同志的批评,勇于自我检讨和自我革新。要坚持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案,在反思中成长进步。对自己,不能放纵,不能约束软化,不能率性而言、随兴而为,责人先责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员严以修身的重要方法。自我批评与儒家的克己是一致的、相通的,就是要求要刀刃向内、改过不吝。但在很多时候,人们似乎更乐于自我欣赏,过分沉醉于取得的成绩,看不到不足,甚至为自己的失误开脱,不是自省,而是省人,不是自我批评,而是自我表扬。所以,修身应力戒此种倾向,要经常性地自察自省,开展自我批评。
自律要严是人格要正的基础,没有严格的自律,要养成堂堂正正的人格就是空谈。所以,思政课教师要有远大的人格理想,要立志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型的教师。志存高远则心自纯洁,心底无私则人格趋正。还要严以自律,以自律之精神铸就伟大之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格的力量。人格是隐形的,但人格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思政课教师不但要有人格,还要有人格魅力,不能有人格,而没有魅力。既要重视思政课建设,更要重视思政课教师人格的养成,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教育是情感与情感的共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对心灵的唤醒,人格对人格的塑造。如果教师是一个金钱和权力至上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没有对祖国的深沉大爱,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追求,学生又何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信仰呢?如果教师薛谭学讴,甚至不学无术,胸无点墨,脑子空空如也,学生又怎么会通晓马列、学博才广呢?如果教师人格卑下,对权贵摧眉折腰,对学生颐指气使,一副小人嘴脸,又怎么可能让学生向往君子之道追求堂堂人格呢?所以,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点要求,要信仰马列,要学而不厌,要严以律己,要勤于修身,讲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为人才之兴盛而效绵薄之力,为民族之复兴而尽一己之力,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2).
[2]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1).
[3]朱志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9(2):124~126.
[4]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上[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1~2.
[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5-1(02).
[6]余秋雨.君子之道[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8~10.
[7]龚 群.中国的君子人格理想[J].伦理学研究,2006(3):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