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时机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0-04-20 02:48付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肌纤维盆底肌力

付艳

(莒县浮来山街道卫生院,山东日照 276511)

女性盆底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支撑并且承托着人体盆腔脏器, 同时还具有控制排尿及排便功能、维持阴道紧缩程度以及促进性快感等作用。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含一系列盆底功能损伤以及盆底功能缺陷(如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对产后孕妇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 妊娠和分娩均是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高危因素,无论何种分娩方式均会对女性盆底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常用于产后盆底功能检测的方法之一是产后盆底肌功能筛查,而产后妇女的盆底肌康复工作更加需要临床医务工作者的持续提供及完善,其对产后妇女的盆底功能恢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2]。 该文选取2019 年1—12 月该院收治的100 例产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 例产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 例。对照组:年龄21~37 岁,平均年龄为(27.70±3.45)岁;体重指数24~32 kg/m2,平均体重指数为(25.70±3.90)kg/m2; 初产妇41 例 (82.00%), 经产妇9 例(18.00%);分娩方式:阴道分娩28 例(56.00%),剖宫产12 例(24.00%),阴道分娩转剖宫产10 例(20.00%)。实验组:年龄20~38 岁,平均年龄为(27.65±3.50)岁;体重指数23~34 kg/m2,平均体重指数为(25.85±3.85)kg/m2;初产妇43 例(86.00%),经产妇7 例(14.00%);分娩方式:阴道分娩29 例(58.00%),剖宫产11 例(22.00%),阴道分娩转剖宫产10 例(20.00%)。 两组产后妇女的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产后妇女于产后8 周开展康复护理,实验组产后妇女于产后4 周开展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使用神经肌肉刺激训练装置(北京御健康复医疗仪器有限公司,KT-1 型, 京械注准20152260256);(2)调整频率为3~32 Hz,设定脉宽为320~740 μs,并实施点刺激与生物反馈,促进产妇Ⅰ类肌纤维收缩能力增强,引导产妇进行会阴部、腹部收缩;(3)调整频率为20~80 Hz,设定脉宽为20~320 μs,并实施点刺激与生物反馈,促进产妇Ⅱ类肌纤维收缩能力增强;(4)给予产妇开展Ⅰ类肌纤维训练及Ⅱ类肌纤维训练,开展纤维肌力训练;(5)结合产妇场景不同,对其开展针对性生物反馈锻炼;(6)选用A3 反射方式开展生物反馈锻炼, 指导产妇模拟咳嗽过程,以促进盆底肌收缩;(7)引导产妇开展会阴与腹部之间的协调收缩训练,预防憋气或者憋尿等情况。 上述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每次持续30 min,每日实施2~3次,持续训练10 次;产妇完成康复训练后,嘱咐其出院回家后坚持开展家庭式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产后妇女护理前后的盆底肌力(包括Ⅰ类肌纤维肌力及Ⅱ类肌纤维肌力)、 护理后临床症状(包括尿失禁、尿频尿急、下腹酸胀下坠感、阴道干涩、阴道松弛情况)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护理前后盆底肌力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临床症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盆底肌力的比较

两组产妇护理前Ⅰ类、 Ⅱ类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护理后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均高于同组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护理后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盆底肌力的比较[(±s),μV]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盆底肌力的比较[(±s),μV]

组别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护理前护理后t 值 P 值实验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9.55±1.65 9.50±1.70 0.149 0.411 18.30±1.55 13.60±1.40 15.912 0.000 27.330 13.164 0.000 0.000 10.35±1.80 10.20±1.85 0.882 0.682 19.10±1.45 14.00±1.35 18.203 0.000 26.768 11.733 0.000 0.000

2.2 两组护理后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产妇护理后的各项临床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实验组产妇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2 两组护理后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的比较[n(%)]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 论

妇女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牵拉,造成盆底弹性纤维损伤,进而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并严重影响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临床相关文献资料显示, 已婚育龄女性中约有40.00%或以上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如尿失禁、子宫脱垂等情况,故需临床对此加强重视[3]。若产妇的盆底肌受损,则会导致其盆底功能障碍,不仅给生活带来直接影响,还给正常婚姻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临床针对产后妇女的盆底功能情况需要加强康复干预,以改善产后妇女的盆底纤维弹性,提高其产后生活质量[4]。

产后康复护理措施主要体现在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的改善。产后康复护理措施通过将生物反馈与电刺激联合应用,从而起到改善盆底功能、阴道松弛状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后性功能障碍及尿失禁等不良症状, 并且能够强化储尿能力,促使产后妇女的盆底肌力量以及阴道紧缩度均达到正常标准,以取得显著的康复治疗效果。但是,不同时间康复护理措施的开展对于产后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5]。

为此, 该研究选择50 例于产后8 周开展康复护理的产妇作为对照组, 另外选择50 例于产后4 周开展康复护理的产妇作为实验组,均实施相同的康复护理措施。该文研究结果显示:(1)实验组护理后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产后4 周开展康复护理可以提高产妇的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利于改善盆底功能。 (2)实验组护理后尿失禁、尿频尿急、下腹酸胀下坠感、阴道干涩、阴道松弛等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产后妇女于产后4 周开展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促进预后。 (3)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临床工作中产后妇女在产后4 周开展康复护理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综上所述,产后妇女于产后4 周开展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力,能够进一步降低临床症状如尿失禁、尿频尿急、下腹酸胀下坠感、阴道干涩、阴道松弛等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临床工作人员的护理满意度,其整体应用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肌纤维盆底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武定鸡肌纤维特性形成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