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杨帆
【摘 要】“新教育实验”于2000年发起,是一项民间教育改革行动,这一行动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生命叙事理论和“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理论为教师成长的思想指导。在实践层面,新教育实验倡导教师“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组织教师进行自我生命叙事、研发卓越教师教育课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培训和实践训练,取得了广泛的实验成效。
【关键词】“新教育实验” 教师成长 生命叙事 “三专”理论
一、教师成长:“新教育实验”的逻辑起点
任何教育改革都有自己的逻辑起点。“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的一项教育改革行动。在“新教育人”看来,课程和课堂的确都很重要,但想要启迪学生的主体性还是需要依靠教师。谁站在讲台前,谁就能够决定教育的品质,影响学生的成长。只要教师立住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课堂、课程也就立住了;只要教师的形态确定了,教育品质的轮廓也就基本显现出来了。所以,“新教育实验”在2000年发起之初,就非常坚定地确定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始终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关系。但是,在教育改革行动中,教师自身的发展应该成为撬动教育进步的支点,也就是教育改革行动的逻辑起点。在教育改革中,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课程的研发改进必须由具有良好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教师来完成,教师必须要有能力成为教育实验的主导者并且肩负起相应的责任。
教师专业理论在过去100年的迅速发展为新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自古以来,教师职业就被视为一种专业,教师专业既可以指教师的一技之长(specialty),也可以指教师所从事的专门领域(profession)。从1933年卡尔·桑德斯将当时缺乏理论支撑、社会地位不高的教师职业划入了“半专业”“准专业”行列以来,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对教师这一古老职业进行了反思,富勒、布朗、卡茨、波琳娜等人分别提出了“教师关注阶段理论”“教师职业发展三阶段理论”“教师专业发展四阶段理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等理论,教师专业化(teachersprofessionalization)和教师专业发展(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被作为专门的学术概念予以广泛讨论。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已基本形成了三种主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分别是学术模式、反思模式和生态模式。学术模式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资质,鼓励借助教育教学专家的力量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引领。反思模式主要来源于杜威的反省思维观点,其后在舍恩提出的反思实践理论中得到确立,这一模式鼓励教师形成行动与反思之间的有效循环,寻找内在的生长力量。生态模式,也就是常说的同伴互助模式,鼓励教师们结成学习共同体并依托共同体交流学习,从而获得更加宽阔的教师发展场域。将教师成长作为逻辑起点,既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能让个体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特定要求,这是“新教育实验”重视教师成长的另一原因。
教师的生命充满着活力和丰富的可能性。“新教育实验”认为,任何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思想和价值都需要一种民族语言的转译与承载。教师应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把课程之根深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2003年,“新教育实验”首届研讨会提出了“改变教师行走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议题;2005年12月,在“全国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讨会”上推出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雏形;2006年7月,在新教育年会上,“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理论的专业发展理论—“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理论被正式提出,这是新教育提出的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它融合了国际上三种主要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又创造性地结合中国“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与“职业认同理论”共同作为教师成长的理论体系。在这之后,新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体系,在2007年7月的新教育年会上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达成新教育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经之路,同时开展了研发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研制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等实践探索。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新教育希望引导一线教师充分利用区域的教育资源,让自己的课堂和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个性特征。让独特的生命故事成为教师的“语言”,让教师“成长”为一个生命体最好的模样。
二、“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理论
“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理论包括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方面。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之两翼:专业发展是职业认同的基础,没有好的专业发展,也就很难真正实现职业认同;同时,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没有好的职业认同,没有理想、没有激情,很难达到专业发展,二者互为补充。如果說专业发展是形而下的技艺之事,那么职业认同便是形而上的信仰之道。实践表明,只有具备高度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认同,对教育充满热爱,饱含生命的激情,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成为优秀的教师,才能够拥有好的教育品质。
新教育的职业认同,是指生命个体在对于职业价值的发现和体认中,产生的心理归属感,也是帮助教师去践行教育思想的理念支撑,是教师走向卓越的重要路径。“新教育实验”的职业认同以生命叙事理论为基础,鼓励教师个体运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书写自己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命在场、自我成长、意义呈现,并对其进行爬梳观照和省察言说。不管教师是否能够自觉意识到,都不可否认每个教师的生命都是一个故事,他既是故事的主人翁,又是故事的作者。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从事教师职业就是把教育作为自己故事的主旨,并用生命最大段的篇幅来展开与书写。
新教育的职业认同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生命原型。既然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这个叙事一定有其特定的生命原型,我们也把它称为自我镜像或者人生榜样。无论是自觉的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会为自己的生命叙事选择一个“生命原型”,即“我以什么作为生命榜样? 我应该像谁一样活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鼓励新教育教师像孔子那样做老师,像雷夫那样做老师,像李镇西、李吉林那样做老师。
第二,关于生命遭遇。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生命中的各种遭遇、矛盾与挑战,往往是生命成长的重要契机。平庸的生活往往难以成就非凡的人生。挑战与机遇并存,矛盾与成长同在。只有经历各种遭遇与困难,才能够创造真正的传奇。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我看透了这个世界,但我仍然爱它。”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也让自己,在跨越重重困难以及怀疑之后,仍然能够建立起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存在的根本信任乃至于信念。
第三,关于语言密码。“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伟大的传奇总是用三种语言写就的:人类的语言、承载民族文化的文化共同体语言、所处地域的乡土语言。“新教育实验”认为,科学思想、民主思想、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无疑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教育内容;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价值,应该成为我们的重要语言。但是,所有的语言都需要一种民族语言的转译与承载,这是我们真正的“原语言”。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区域的教育资源,让自己的课堂和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个性特征。这样,作为教师生命叙事的语言,就会显得丰富而厚重。
新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被统称为“三专”理论,具体是指专业阅读理论、专业写作理论、专业交往理论,这是新教育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
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活动,如果教师不热爱阅读,那么教师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如果教师不能与学生共同阅读,学生就很难与教师形成共同的精神家园。专业阅读理论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最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旨在帮助教师“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由于每个教师的学科基础和自身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各有不同,因而每位教师之前自发阅读的专业书籍有很大随意性,相应地,教师们实际内化的默会知识在结构上就容易缺乏合理性,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品质上的“短板”。教师应结合学科特征和发展需要,有意识地选择具体书籍进行阅读。
专业阅读能够积累教育思想、获得情感升华,但仅依靠专业阅读是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师们需要“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通过开展专业写作进行教育反思。专业写作提供教师们一个反思的路径,使教师们将不完整的、零零散散的、未经省察的教育经验和经历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赋予“零星的教育生活碎片”以自身理解与构想,形成自身独有的教育经验并将其在教育生活中实践,从而培养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帮助教师开展教育改革。
“新教育实验”所提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三宝是专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被称为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一线教师通常囿于思维限定而对问题的本质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们相互学习,形成对话的传统,突破自身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式。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专业交往注重解决教师们自身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旨在帮助教师面向随着外界因素变化而产生的危机感,帮助教师增强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的适应性,同时也能够增强学校内部的组织活力和创造力。在这一思路下,“新教育实验”学校在本校内、校际间或是利用网络组建了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这些平台进行教师们日常的共同阅读、作品评议以及听课等活动,帮助教师利用对话打破自己顽固的思维壁垒,突破旧的思维框架。
三、“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行动的成效
“新教育实验”已经建立了包括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造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十大行动在內的实践体系。每一项行动都付诸于学生、父母、学校乃至社会,涵盖着广泛的教育对象和场域,其中指向教师成长的具体行动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使教师“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这是目前一线教师非常容易接受和学习的实践举措。为了推动共读,“新教育实验”研制了《中国教师基础阅读书目100种》,并且每两年修订一次,引导教师们进行专业阅读,帮助教师们找到与自己的能力素养、兴趣爱好相匹配的阅读路径,并且能够针对自身特定的发展阶段、自身不同的教育情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书。通过对经典书籍的咀嚼阅读、知性阅读,教师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技能,锻炼和培养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达到学术性阅读的高度。此外,还鼓励教师通过教育日记(叙事)、贺卡(学生生日、重要仪式和庆典等)、书信(定期或不定期的日常通信)、教育案例剖析、教学案例剖析五种主要形式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我进行探索、反思。“新教育人”在2002年6月就创办了“教育在线”网站,组建了全国性的规模较大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形成了如“镇西共读”阅读团队、张万祥班主任学习小组、“毛虫与蝴蝶”儿童阅读共同体、“海拔五千”读书会等由一线名师领衔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第二,组织教师开展自我生命叙事。由新阅读研究所、新教育种子计划项目、《教育·读写生活》杂志社定期联合评选种子教师、榜样教师,举办种子教师“共享成长幸福”展示活动、种子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连续十年在全国选拔500名“新教育种子教师”参加研训营,向他们传递新教育教师队伍的动人故事。从2009年7月起,“新教育实验”以“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为主题将生命叙事作为教师提升职业认同、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鼓励一线教师运用生命叙事的方法寻找自我生命的“原型”,努力将职业生涯铸造为一部精致而隽永的历史。
第三,研发教师教育课程。以线上方式向全国教师提供针对性强、选择性高、辐射面广的专门课程,依托“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这一平台促进全国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学习。新网师成立于2009年7月,是向一线教师、教研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以及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师范生等所有教育工作者和有心于家庭教育的父母免费开放的公益性学习组织。在新网师,新教育人开发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分为以研读综合性专业书籍为主的公共必修课程和以研读学科专业书籍及课例研讨为主的学科必修课程,选修课则由教师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目前已累计有15000余名中小学教师修完了新网师所有类型的课程。
第四,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机制。2002年9月,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挂牌;2003年7月,江苏省姜堰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政府率先在全国建立第一批“新教育实验区”。至今全国已设立了150个“新教育实验区”,有5216所实验学校、近600万余师生参与到“新教育实验”中来。在过去的20年里,“新教育实验”的线下培训项目遍及贵州、河南、青海、广西、西藏、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积累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精品课程、实践基地、网络研修平台。从2019年起,“新教育实验”还依托高校力量参与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深度贫困地区教师发展机构业务骨干研修项目”,希望通过提高教师发展机构业务骨干培养和组织实施培训项目的能力来产生更加广泛的辐射作用。
四、未来已来:展望教师成长理论与实践
“新教育实验”已经集结了一大批高校研究者和许多中小学一线教师,来共同探讨教师成长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这种大、中、小学合作的模式有效地规避了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直到今天,“新教育實验”依然在坚持这样的行走方式。
在未来的20年中,“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理论与实践至少会呈现以下四个趋势:第一,教师不再止步于成为一名教书匠,而是自发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当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自我专业生命的理论内涵。第二,教师从关注专业文化素养转向关注科学文化素养,形成对科学、人文、艺术、体育等不同领域科学文化素养的完整理解,成为既“专业”又“博学”的知识分子。第三,从追求教师个人成长转向追求教师共同体的团队发展,通过设立多学科相互融合的新型专业、将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在政府引导下建立企业与不同类型学校的合作模式等方式扩充教师成长共同体。第四,进入“能者为师”与“人机共生”的“泛教师”视域,吸引社会精英、科技专家、能工巧匠、艺术家、运动健将、文化传承人等参与教育活动。同时,人工智能教师也会正式“登场”,在知识教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学校将是一个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订制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中心”,这个“学习中心”由彼此连接的网络和实体形式同时存在的教育单位组成,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化、弹性化、订制化的学习课程。在这个“学习中心”里,所有活动的沟通协调由一个类似于服务与咨询机构的管理部门承担,网络以及人工智能是每个人生活学习必须依靠的工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更没有“校长”这种集权式的领导角色。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的、开放的、多主体的学习体系之下,教师将从过去的处于中心地位的教育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和协助者。教师也并不一定再是学校的专职雇员,他们可能通过课程外包的方式被派遣到需要的学校,或者属于“学习中心”之间用于调配的教育资源。为了更加灵活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社会上的任何一位优秀人才都可以凭借一技之长成为教师,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人。
未来将是一个“能者为师”的时代。未来教师至少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拥有高超的学习才能和强烈的自我成长动力,在某一个领域或在应对某一问题上具有卓越才能,是某个学习问题的专家,不可被轻易替代。第二,能够熟练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教育资源,利用各类数据处理技术方法,有能力分析教育教学中的案例和问题。第三,能够应对非预设、非逻辑、非线性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应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偶发事件,在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上彰显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第四,富有情感,能够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研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咨询者、陪伴者、参与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
未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可能会发生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可能发生变化,但真正优秀的教师永远无法被取代。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J].教育研究,2010(4):60-64.
[2]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9(5):1.
[3]朱永新.教师是教育之本[N]. 中国教育报,2011-11-17(1).
[4]朱永新.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J].教育科学研究,2009(8):1.
[5]朱永新.中国教育改革大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
[6]朱永新.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本文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国家重点项目“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与经验研究”(项目号:AAA190005)资助。
(作者系:1 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2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新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