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还能够在学生的终身成长中起到积极作用。如今的语文教育由于过度重视“课堂讲解”,而忽略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课题做一实践性研究,明确阅读习惯培养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小学教育;阅读习惯;培养
一、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困境所在
如今小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在实践上有三大困难:第一,随着物质水平的发展,课外读物越发丰富,可是读物质量却杂而不精。学生心智相对不够成熟,因此阅读到低质量的读物很有可能会降低学习的效果;第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技巧贫乏。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往往会违逆学生的意愿,甚至出现只布置作业而不负责讲解的流于形式的问题;第三,教师规定的课外读物本身也有一定缺陷,如今的课外读物过于追求“高大全”,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理解水平的限制。比如像《三国演义》《红楼梦》之类的小说原本就有语言上的难度,再加上其复杂的内涵,让小学生理解几乎是不可能之事。对此教师们的解决办法往往是将名著替换为简写版,但简写版细节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让阅读活动失去意义。小学生的心智简单、活泼,我认为“漫画书”其实也可以纳入课外读物的考量。Stephen Krashen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已经用大量研究证明阅读漫画对锻炼阅读能力的积极影响。盲目排斥漫画书进校,是不负责任的“拍脑袋”决策。在这方面我们要着力改善。
二、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教学实践
针对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三大困难,教师们有必要在课堂上躬亲实践。课堂是教师最能够控制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学生在其他环节的阻力就能大幅度减少。事实上,我们在漳浦县湖西中心学校已经开始展开教学实践,围绕课堂的时间分布,研究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可行路径。
(一)课前引导
课前三分钟对于课堂教学意义非凡,有效的课前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为后续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创设了场景和人文氛围,提供了良好的铺垫,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亦是如此。在与其他备课组老师商讨之后,我们决定以安徒生的名篇《海的女儿》作为教学实验的文章。我们一致认为这篇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以及较高的审美价值,阅读此篇能够激发孩子情感的共鸣,唤起他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锻炼其认知能力。在教案设计方面,我将三个问题提前列出,并提醒学生主动思考,要求他们给出答案。三个问题分别是:1.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 公主的个性是怎样的;3. 如果你来重写结局,你会怎么写。虽然问题的布置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为了探明文章的情感,他们会主动在文本中领略作者的笔触,寻找故事的深意。其次,为了了解公主的个性,他们必须总结公主在故事中的表现,这需要对文章的概括能力。而后,为了能够重新写文章的结局,他们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对文章产生更深的理解。总而言之,课前的引导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课前引导的缺失导致许多学生课堂上没有足够的参与度。如此一来不仅削弱了学生们对于阅读的热情,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认知阻力。
(二)课上强调
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老师是课堂的中心,老师和学生有主从之分,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如闻天书,一言不发,漠然旁观,整节课如死水一潭;对于阅读教学整体而言,单凭老师一人的耕耘,是很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也难以引发学生深层阅读的思考,更别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基于此,课堂伊始,我把《海的女儿》的有声音频放给学生们听。音频里主持人演绎出故事的复杂情感,可以弥补文本阅读的枯燥。加上音频中动人的背景音,学生们能够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在播完音频之后,我让学生们相互讨论,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抽签选取一个代表回答我课前提出的问题。学生们的表现非常积极、主動,他们热烈地展开讨论,为被抽签选中的同学出谋划策。等他们讨论完毕,我引导四位学生按次序回答课前的三个问题,尤其注意对他们改写的结局进行解释。这一教学步骤的设计目的是让其他学生也能参与到别的小组的故事中来,不仅使他们对其他人的改写有了理解,更让他们重新反思了自己改写的不足之处。在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给每一位同学都发了张白纸,让他们把改写结局后的故事重新润色写在纸上。这项作业并不要求字数的多少,只是为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写作中”得到“阅读时”未能发现的细节。
(三)课下反馈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通过交流互动,给对方以更多的反馈,从而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因此教师需要重视教学反馈、重视学生反馈,才能让阅读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课堂上,当学生重新将《海的女儿》改写润色,一并反馈给我。我一方面回避学生的叙事的不足,另一方面着力于纠正学生的基本句式、字词。对于那些改写的比较优秀的同学,我把他们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学生也因此收获了创作的喜悦。我认为“写”和“读”是相辅相成的,“写”是“读”的效果的反馈。虽然学生们上交的作品很多有明显的文辞错误,但这恰恰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依据这些材料教师们就能够分析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评估每个人的阅读认知状况,以在下次的阅读实践中调整阅读课的教学策略。当然,在课下我还要依据每个学生的水平综合评价是否该为读书角引进新书、引进什么样的新书。根据日内瓦学派“建构主义教学”的提法,教师显然必须退居二线。我们需要以服务代替灌输,以引导代替强制。如此方能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度,让他们真正获得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其实是天然存在的,教师们的任务不过是把学生的本能激发出来罢了。我们需要身体力行去改正之前教学设计中的弊端,让阅读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此,围绕课堂的三项教学实践效果还不够显著,改良学生的阅读习惯尤其需要包括教师、家长、文化工作者的全面努力。在课堂和课外都布置出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相信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只是时间问题。
参考文献:
[1]苏越.小学中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研究——以S小学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2]代妹.阅读,让儿童生命拔节——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教师,2018(23):43-44.
[3]熊海霞.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途径[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9):56.
作者简介:
蓝和发,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湖西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