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探究心理;大胆预测,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科学实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创新,开拓学生思维方式等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启蒙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4-0028-02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是长期的,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早期的科学教育会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探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下面,以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探究心理
“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学习动力。”的确,兴趣是一名最好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在科学课的伊始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走进课堂。
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课上,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制造大型轮船的视频,让学生看到工人师傅把一块块钢板拼装焊接以后制造出一艘漂亮的大轮船。此时教师把视频暂停,拿出一杯水和一块铁皮,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把铁皮放进水里会沉还是浮?学生都说沉下去。的确铁皮沉入了水中。教师指着视频,让学生猜一猜:“小小的一块铁皮会沉入水中,那么用这么多铁皮做成这么大的轮船,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呢?”听了老师的话,很多学生的心里就打起了鼓。教师继续播放视频,只见大轮船扬帆鸣笛,顺利起航。同样是钢铁,为什么铁皮会沉入水中,而大轮船却能浮起来呢?大大的疑问号挂在学生的脸上。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期待,并产生出强烈的探究心理,这就为后面进行科学实验带来了动力。
二、大胆预测,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这样。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必要条件,在实验之前要让学生养成预测的习惯。
课中为了让学生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教师就让学生把实验用的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等材料一一放在桌子上,然后每人发一张表格,让学生预测这些物品哪个会浮起来,哪个会沉到水底,并把预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入表格。五年级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物体沉和浮的现象都不陌生,于是纷纷在表格中把自己的预测写了出来。这些预测到底对不对呢?教师再给学生发放水槽进行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当学生发现自己预测小石块、回形针会沉在水底,泡沫、空瓶浮在水面和实验结果一致时,都高兴地大叫“耶”;当学生发现自己预测萝卜会沉在水里,谁知看似笨重的萝卜竟然浮起来了,预测与实验的结果不一致,就会不由地皱起眉头,心里会反复地思考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实验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前先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这样就会在学习中经历思考和验证的过程,在积极思考中对实验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三、科学实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课堂上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地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如果在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教师可以利用名人故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打开思路,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中豁然开朗,发现科学实验的奥秘。
例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要求学生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从上一节课记录的多个物体沉浮现象的表格中观察不出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和大小有什么关系,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小故事,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用上千种材料制作成相同的灯丝进行实验,启发学生做科学实验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于是学生也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或是研究物体的沉浮与物体轻重之间的关系;或是研究物体的沉浮与物体体积之间的关系。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实验,教师让学生用带盖的小瓶子进行研究。带盖的小瓶子体积一定,但是加入的水量不同,小瓶子的重量就不同。通过不断地改变小瓶里的水量,学生就清楚地观察到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了。课堂上适时地给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导,而不能盲目地蛮干,学生找到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以后,学习科学的信心就更足了。
四、积极创新,开拓学生思维方式
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呈阶梯型向上发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敢于向已有的思维习惯进行挑战,力求把每一节课都变成学生乐意探索知识、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
例如,在学习《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教师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圆球、长方体、圆锥等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装有200毫升水的量杯中,让学生观察它的沉浮以及量杯里的水的高度变化,并提出问题:虽然橡皮泥的形状改变了,但是它都会沉下去,是因为什么没有改变?学生从量杯里的水的刻度变化中发现,橡皮泥都是实心的,排水量没有改变。教师追问:如果改变橡皮泥的排水量,会不会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学生一听顿时醍醐灌顶,纷纷动手把橡皮泥掏空,有的把橡皮泥捏成一个没有盖的空盒子,有的把橡皮泥捏成一个空心的圆球,再把橡皮泥放入量杯时,奇迹发生了: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了。课堂上因为改变了思维的方式,学生竟然有了新的发现,这让他们兴奋不已,同时也体会到:发明创造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有时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思路,也许就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师努力的目标。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養的主要阵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实施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教师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途径,学生的科学水平一定得到飞速的提升。
【责任编辑 李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