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与管理研究

2020-04-12 11:27周巧平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关键词:企业实践校企协同

周巧平

摘   要: 企业实践是高职院校教师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依托“特高计划”建设背景,针对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存在的诸多困境,就如何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从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自身等不同维度,探讨教师企业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优化与预期成效提升的途径,以有效提高“双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助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发展。

关键词: 特高计划   企业实践   校企协同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并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尽快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2019年初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简称“职教20条”)提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1个月,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1];2019年4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简称“特高计划”),对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出具体要求:“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2]为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指明了方向。

2.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管理与评价存在的不足

2.1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内驱力有待提高。

尽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已实行多年,但有关各方的认识依然不足。各参与方与教师本人都只认同其教师身份,教师更是认为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是迫于自身职称评聘和职业发展的压力,是过程性发展的要求,并没有深刻认识企业实践活动是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途径之一,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是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3](59-68+112-113)。虽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能达成共识,但仍有部分管理者认识不到位,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基层管理者。由于教师企业实践实际操作影响因素偏多,在选派教师方面,会顾虑到教师企业实践与教学进度的冲突,骨干教师的脱产企业实践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等因素。在过程监督考核方面,由于管理人力资源限制,难以“一对一”实施有效监管;在结果考核方面,通常采用“一把尺子量天下”,考核手段不能充分考虑各专业技术特点,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4](6-11)。从教师本身来说,教学工作任务繁重,还要花费大量时间搞科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等,因此只能安排在寒暑假开展企业实践,导致教师身心疲惫,参训主动性大打折扣。另外,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对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乃至个人全面发展的影响有限,即使在现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有关“专业实践(其中含访问工程师经历)”的明确要求,但因为没有具体的考核办法和实施准则,往往流于形式,更多止于满足企业实践的时间要求。一些教师也不够重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主动寻找企业实践机会、提高专业能力的内驱力。

2.2教师实践校企协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的场所为企业,教师在开展企业实践活动之前需先与访问企业沟通,确定访问企业接收与否;教师要结合自身专业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制订实践活动目标计划。在企业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应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内容翔实、实施步骤计划性强并有相应的时间安排,预期成果可考核,明确成果的数量、形式、级别。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须服从学校和访问企业相协同的双元管理和安排。在实践期满结束后,教师实践目标是否实现,成效如何,需要校企协同考核。以上都证实学校和企业是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的双元管理主体[5](69-75)。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访问企业往往缺席高职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即便是在工作资料(如:企业实践期满考核表)上有所体现也往往流于形式。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校企双方的合作取决于学校、企业两个社会组织形式的资源依赖结构。只有当高职院校的资源令企业产生足够的依赖感,企业才会自愿通过资源互换或互补的合作方式与高职院校建立深度合作伙伴关系[6](66-70)。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并不具备足以令企业对其产生依赖感的资源,在校企合作中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两者合作更多靠人情关系、互利关系维系,造成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校热企冷”的局面[7](73-77)。因此,針对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应注重校企协同双元管理,基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的利益诉求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8](30-34),成功破解校企合作壁垒、推进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只有如此才能使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活动水到渠成,使校企双方从冲突走向融合。

2.3教师企业实践政策激励效果欠佳。

国家应尽快落实“职教20条”,推动校企加强深度合作,全面推广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从而为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培植土壤。部分高职院校现行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和实际评聘工作,仍然存在偏重学术成果和科研能力的现象。相较于对教师的教科研业绩高要求而言,这部分院校对于教师专业实践的考核内容较少且欠具体,除了对简单的实践天数要求以外,就是对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或本人在各级专业技能竞赛中的获奖情况的要求,显然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学校在教师日常管理、年终业绩考核上没有将教师实践能力和水平作为专项考核内容,缺少可量化、可操作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管理和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政策激励导向作用效果不显著。有些高职院校开展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大多是讲座式、会议式和考察参观等,缺少针对性较强的能够把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的培训项目,缺乏专业化、个性化的系统性培训。特别是对教师在企业开展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缺乏实践活动过程监督和具体的考核办法,没有形成完善的常态化、制度化的激励制度,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9](62-64)。

3.“特高计划”背景下教师企业实践管理与评价

3.1政策支持、平台支撑,打造高水平双师团队。

“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如何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行业的领军人物吸纳到高职院校任教,首先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高职院校配套激励措施,校企协同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其次无論是对来自企业还是高校的新入职教师,都需要建立健全的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及在职研修体系,完善有关培养机制,通过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为教师企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将其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再次需要给予政策引领和支持,持续推动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依托教师发展中心这一平台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追踪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前沿,以企业实践活动为契机,主动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和新技术新工艺,有效增加合作企业对高职院校资源的依赖感。最后落实在激励及评价机制方面,有关政策应支持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优绩优酬、多劳多得。

3.2校企协同、合作共赢,强化教师企业实践。

行业、企业与学校三方要共同以各类各级行业协会、行业教指委及职教集团等社会组织团体为纽带,依托院校所在地行业领域优势,不断完善行业、企业和院校三方属地合作或跨区域合作的运行机制,走出去、请进来,多渠道开展教师专业实践活动。以笔者所在学校(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走出去——不仅与当地行业龙头企业扬子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化工机械厂)等签署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校外“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共建协议,还与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基地、无锡化工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先后有8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挂牌,近五年共派出访问工程师89人(另有参加国家级和省级企业实践项目人员);请进来——以学校智能制造学院为例,定期邀请江苏薄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校组织3D打印技术培训班,使教师在校就能对3D打印技术的前沿与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建模能力,能解决打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强化专业技能。

从社会育人高度出发,从校企互培共育角度出发,企业不应只关注教师企业实践结果所实现的企业诉求,更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待教师企业实践活动要素。教师企业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效益并非单方面的,既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又有间接的社会效益;既有当前效益,又有长远效益。诚然,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企业实践活动理应有一定的利益诉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在努力实现经济利益目标的同时,也应承担一些社会公益责任,应致力于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高职院校教师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访问企业对于合作院校派来的实践教师,不应将其视作负担和累赘,而应积极地为教师实践锻炼提供多种机会,并与学校协同监管好教师企业实践的活动过程,共同强化高职教师企业实践,共同为社会培育高水平双师队伍,共同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

3.3激励导向、注重实效,完善培养制度。

在达到“职教20条”关于“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这一要求的同时,实现“特高计划”目标——“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离不开科学、完善的培养制度。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内驱力缺乏的现状,一方面需要引导教师提高对于企业实践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积极向上、敢于担当的价值观,充分认识企业实践活动是提高专业能力的途径之一,改被动参与实践为主动争取机会。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在尽快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有关培养制度,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措施,重视并尽量满足教师企业实践活动中教师与企业的双方利益诉求,既激励教师提高实践技能的内驱力,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又赢得企业的大力支持。最后需要校企协同双元管理和考核,有效监控教师企业实践的过程和效果,通过引入共同指标,例如,职业资格证书考取情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研提升、技能大赛获奖、教学督导评价等指标反映在企业实践锻炼后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专业能力的提升情况[10](62-69),并将教师企业实践活动情况作为教师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一项重要指标,促进教师实践锻炼后的专业成长,提高高职院校双师结构的整体建设水平。

3.4知行合一、辅教助研,助推高水平专业建设。

在“特高计划”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应牢牢把握从国家到地方到学校对于教师企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契机,充分利用企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做到知行合一,促进自身教学和科研业务水平的提升,适应和满足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建设需求。身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和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教师,对参加企业实践活动的目标应有不同定位。以笔者所在的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因之前我国职业教育尚未把职业实践经验作为高职教师入职的硬性条件,学校近三年新进教师中,从企业调入的仅占18.4%,有63.3%直接从高校毕业入职,另有16.3%从本科学校或高职院校调入。其中占比高达近80%的新入职教师只具备普通高校学科知识背景,既缺高职教育教学理论,更缺专业技术实践知识,所以亟须在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或承担与企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开阔视野、拓宽思维,扩大行业、专业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对于已取得讲师甚至副教授职称的专业教师而言,则可通过“访问工程师”项目制度(或在相关专业岗位挂职锻炼,承担相应的技术工作;或参与企业自主项目、设立校企合作项目,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降本增效等横向科研工作),使具有一定层次的专业教师充分融入合作企业实践工作环境,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跟踪了解产业发展新动态和岗位技术发展新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专业创新能力和岗位实践技能,既有助于他们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又助力于他们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教师在企业实践活动过程中,既要提高自身专业实践水平,又要适时转换自身身份定位,立足双重身份,把自己当做企业员工,深入企业生产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发现并了解企业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利用专业理论知识与导师合作,帮助企业攻克难题,促进产学研合作,达到校企共赢,助推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

4.结语

在“特高计划”背景下,在创新“三教”改革的前提下,教师企业实践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難题的骨干教师,既要教师本人提高认识,又要校企协同创新管理评价机制体制,还要政府和行业团体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破解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的困境,关键在于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深化校企之间的依赖度和产教深度融合,形成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的伙伴关系,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既为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搭建良好平台,又有效完善教师企业实践过程监控管理机制,实现教师企业实践的预期成效,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助推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

[2]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2019.

[3]于剑,韩雁,梁志星.高校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02).

[4]陈悦,吴雪萍.多元共治视域下的高职学校教师绩效评价探究[J].职教论坛,2020,36(09).

[5]沈剑光,叶盛楠,张建君.多元治理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10).

[6]徐胤莉.高职校企合作全面升级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12).

[7]王剑.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困境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7).

[8]郑荣奕.基于利益共同体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7(08).

[9]王宏.“双高”背景下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对策研究——以陕西某高职院校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

[10]刘治刚,宁蕾.基于AHP的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7).

基金项目: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重点人文教研类课题“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编号:NJPI-2017-ZD-0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0706)。

猜你喜欢
企业实践校企协同
校企协同,提升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水平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思考
培育改善文化和成本文化在企业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论“专业教师进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的重要性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