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业教师进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的重要性

2016-06-21 08:24麦明隆
考试周刊 2016年44期
关键词:能工巧匠企业实践双师型

麦明隆

摘 要: 如何让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如何让职业学校教师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水平和现场指导、示范能力?这是很多职业学校都面临的问题,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下称“我校”)也不例外。我校以示范建设为契机,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建立行业企业专家考评教师机制,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进学校,构建“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能工巧匠 双师型 企业实践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全省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和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快建设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国家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本省强师工程的要求,广东自2012年起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资助省属中职学校的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和学校核心骨干专业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到校开展专业技能教学。

1.“专业教师进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中职学校的理论教学中,所有课程都由学校教师承担,而大部分教师都是理论较强,实践经验比较欠缺,对于一些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导致上课学生感觉枯燥,教学效果不强,严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同时在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反馈中,我们发现并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1.1专业课老师由于实践经验有限,理论联系实际略显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后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

1.2班级教学以固定的几名教师完成,长时间后学生容易厌倦,老师很难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课堂教学形式呆板,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

1.3大部分专业老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欠缺足够的实践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理论与工作实际的冲突;

1.4由于企业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现用教材与实际生产部分相脱节,教学针对性较差。

2.走出去,专业教师进企业提升实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发动机,是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学校国际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如果仅局限于校内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势必缓慢。专业教师大多为科班出身,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理论教学功底,但缺乏对企业生产的了解,地区产业调整急需的专业技能掌握不够,导致教学改革方向、思路不明确。我校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建立了《学校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实践培训实施办法》、《学校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及企业实践培训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等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对于教师进企业,无论担任一线员工,还是挂职技术要务等,学校要求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期间,每天都填写《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工作周记》,全面记录在企业了解的实际知识及掌握水平。实践锻炼结束后,教师还需通过企业签署《教师实践锻炼考核鉴定表》,对教师进行包括管理能力、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等在内的详细鉴定。回到学校后要为学校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提出创新改革意见,为修正学生的培养目标、教改方向提出参考意见等。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加深了教师对进企业运作的认识,又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请进来,能工巧匠进课堂增强合力

“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教师,但学校原有教师往往对企业生产实践和专业技能了解不够、把握不准”。而企业的能工巧匠长期从事一线生产工作,掌握着最新的生产技术、管理手段,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的最直接信息,拥有“一体化”教学急需的教学项目和教学案例。因此,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进校园,实施师资队伍的校企合作,强强联手,是推进学校专业建设的必经之路。

3.1引入企业专家,组建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3.1.1明确选聘方向和选聘标准。

结合师资现状及地区产业需求,学校确定了引进能工巧匠兼职教师方向为:工作在生产企业一线,有理论基础、有技术、懂管理的技术型人才。

3.2.2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专业指导作用。

这些能工巧匠进课堂后,开展团队教学,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互帮互助,既保障了教学质量,让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专业技术能力,拓宽了知识视野,又使专兼职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3.2引入企业专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能工巧匠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的技能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企业文化认识深刻、生产案例典型。学校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研讨两个平台获取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需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岗位标准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信息。引进一个专家,提升一个专业。师傅聘进门,人人做匠人。“能工巧匠进校园任教,发挥了‘鲇鱼效应,激活了整个教师队伍,给专业教学带来了活力,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3.3引入企业专家,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企业的能工巧匠走进校园,讲授企业文化及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充分让学生了解真正企业中的岗位职能、工作规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与素养,让学生有机会学习企业家艰辛的求知、创业之路,学习企业家创新、敬业、执著的工作精神,有礼有节的待人处事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认同感。经过企业能工巧匠的培训,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将更加贴近企业岗位需求。

这些企业兼职教师团队还将切实参与到制订授课计划、实训实习指导、编写课件、综合考核评价学生等教学活动中。

同时,能工巧匠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精神及相关经验引进学校实训教室,既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丰富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增强了兼职教师的归属感。

学校要建设与行业企业之间人才交流、互聘的顺畅通道,让企业的兼职教师不仅“进得来”,而且“留得住”,切实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4.深化校企融合,助推专业发展

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不是由学校说了算,而是企业说了算,所以,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中,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而且有利于企业解决所需人才与学校培养人才的脱节问题。“走出去”和“请进来”就是深化校企融合的一种形式,有利于学校的所作所为、所教所学对接企业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有利于学校对接产业结构、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是什么,社会上有两种观点:一是从学校角度看,是为了学生就业;二是从企业角度看,是为了经济效益。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不是学生就业,也不是经济效益,而是促进学生成才。学校和企业是社会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要使两个子系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把握连接双方的根本因素,即构成二者之间的结合点——人才培养。在校企融合中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有效遵循和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服务企业原则、目标一致原则、校企双赢原则、相互融合原则,才能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和谐发展。

校企合作内容多样,包括学校与行业、企业在实习实训、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招生与就业、师资交流与培训、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技术开发与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合作模式也有“学年分段”、“订单培养”、“冠名班”、“组建产学研联合体”、“职教集团”、“引企入校”等,学校在探索深度合作模式中,着力探索“专业教师进企业,能工巧匠进校园”的合作模式。通过几年实践,学校体会到该模式是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零距离,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良好途径,只有校企互动,走产、学、研、鉴、赛一体化道路,深化校企合作运行的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校企互惠双赢的宗旨,最终促进学校专业发展。

学校依据企业需要和要求,确定专业,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班级以企业名称冠名,开展定向培养。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考核、定岗实习、推荐就业等所有环节,逐步形成专业配套的校本教材、系列的实训项目、一流的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规范。学校与企业合作办专业,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针对性强,融入企业快速,能真正实现毕业即就业的要求,并促进专业建设发展,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最终促进学生成长,满足学校、企业的发展要求。

5.成果与展望

通过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和平台,让专任教师直接参与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由过去单一的学科“教书匠”变成如今的项目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实践者,用行为导向教学方式等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缩短学生与企业的实际距离。又通过政策引导和有效激励,造就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训、技能竞赛等方面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成长迅速。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省属中等职业学校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粤教职函[2014]93号).

[2]罗罕淑.中职学校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2016(1).

[3]企业能工巧匠进大学传授技艺[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李国兴.关于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

[5]张建德,严敏,龚星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职学校实施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

猜你喜欢
能工巧匠企业实践双师型
看图猜熟语
打造更多的“能工巧匠”
提升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策略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思考
培育改善文化和成本文化在企业的实践与思考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