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摘要: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理论难懂,加上许多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许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致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从关注热点时事、更新教学手段、巧用教学教例、更新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可以有效增强课堂实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初中 课堂 实效
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理论晦涩难懂,许多教师填鸭式教学,单一说教,道德与法治课留给学生的总体印象是空洞枯燥、索然乏味,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的思维游离于教学之外,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厌倦与抵触情绪,致使道德与法治课缺少灵气。怎样改变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不理想的现状,让课堂从沉睡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是需要每一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用心探索的课题。现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抛砖引玉,以期得到行家的斧正。
一、关注热点时事,增强课堂实效
由于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故其内容在时效方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可能呈现当前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现象,这就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关心时事、联系生活、更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如一条流动的河水一般总是常新的。教師一定要把社会生活中及学生身边最新发生的重大事情、最新信息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及时地补充到教学当中去。例如,在教学《青春有格》的“止于至善”内容时,我引用2018年3月1日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卢永根院士,平时节衣俭食,把毕生省下来的积蓄880余万元捐给了培育自己的党。卢永根院士及其夫人还是遗体捐献者,待自己去世后把遗体捐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和国家,真正做到了“倾其所有许党报国,用初心无改彰显家国情怀,恭俭一辈子,知行合一,止于至善”。通过热点时事, 学生在先进人物的感染下,理解了“止于至善”的内涵,同时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许多同学立志要用实际行动回报党的教育恩情,回报生我养我的祖国和人民!又如,在教学《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时,我把新近发生的青岛天价大虾事件引入课堂。顾客在点菜时就问虾是不是38元一份,店主说是,付账收款时却按38元一只收费,这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问题一抛出,学生既对店主的见利忘义愤愤不平,更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之中。通过主动探究,学生懂得了店主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权利,明白了商家的行为背离了“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时政热点教学,使道德与法治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课堂实效性。
二、更新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实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了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式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传统课堂中的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张嘴巴,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要求教师要恰当地使用视频、音频、图片、录音及计算机等教具辅助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的,它的教学内容涉及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为学生成长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必要的帮助,就必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初中生都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要使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并非易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集声、光、电等技术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眼、耳、脑、手的功能,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真实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在教学《我们的共同理想》中“现阶段小康的特点”时,我展示了微信朋友圈里贵州省农村中学教师在家访过程中的一组图片,教师在家访途中泥泞小路上推车艰难地前行,坐在学生家门前看到当地居民破旧的草棚住房,以及他们简陋的校园,对比我们新农村的村村通公路、自己家里居住的别墅(楼房)以及我们的标准化校园,提出问题:十九大召开之后的今天,中西部之间仍有这么大的差距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看出小康社会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由此更加坚定了今天要珍惜受教育权,明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信念。这较之教师空洞的说教更受学生欢迎,因此,教师应开动脑筋,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增强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巧用案例教学,增强课堂实效
身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案例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材某一相关教学内容融入到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当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与交流,探究相关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假大空等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还能激起学生思维6碰撞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我引用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浙江杭州朱惠忠、杨桂英名誉纠纷案——退休教师杨桂英在2006年当选平民英雄,可是就在她当选后不久,她为农民工讨要工伤赔偿款一事,却遭到了他人的质疑,甚至还被他人告上了法庭。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也曾关注过:2006年杨桂英老师因为替一个叫向承坤的农民工讨要工伤赔偿款,被评为平民英雄,把杨桂英告上法庭的人是杭州的一名律师——朱惠忠,这场官司是由发布在互联网上的一篇文章引起的。在杨桂英被评为“平民英雄”后,朱惠忠随即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弥天大谎 惊人骗局——杨桂英真的是向承坤的救命恩人吗?》。在文章中,朱惠忠披露,杨桂英在替农民工向承坤讨要到工伤款后,私下扣押了这笔款,向承贵(向承坤的弟弟)夫妇俩跑来找我,告诉我杨桂英大概只给了向家两三万块钱,还有二十几万块钱没有给他,他要求我去向杨桂英要这笔钱,所以朱惠忠对杨桂英的行为质疑,并发表了这篇文章。很快,这篇文章引起了杭州当地媒体的关注。在接受《杭州日报》记者采访时,杨桂英表达了自己对朱惠忠的看法——他捏造了一个事实,毫无根据地这样说话,这是对我的诽谤,向承坤的一部分赔偿款确实在我这里,不过我是受向承坤家人委托代为保管的,并向媒体公布了向承坤家人的一份委托书。随后,杨桂英的这些话出现在《杭州日报》上。于是,朱惠忠律师认为,杨桂英的这些言论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于是将杨桂英告上法院。杨桂英认为,朱惠忠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擅自在网上捏造事实,还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公布到网上,这给她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有网友打来电话骂“八婆”“枪毙”,骂吞了人家的救命钱,于是以侵犯自己的名誉权为由将朱惠忠反诉到了法院。思考:本案中有几个主人公?他们是因为什么事情而打官司?打这场官司有何意义?谁可能胜诉?这个案件判决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真实的案例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贡献智慧,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自然生成,增强了课堂实效。
四、更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实效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课堂成了教师的讲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听客,成了旁观者,听得昏昏欲睡,乃至鼾声四起,教师则讲得挥汗如雨,师生相互埋怨,课堂效率低下。要增强教学实效,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是大势所趋。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大胆尝试,积极地将小品、辩论等引入到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将教材中的一些故事、案例以表演、辩论等形式展现出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们在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中不知不觉地就理解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时,我还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改编成小品,如在教学《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时,我让学生分组演一演公交车上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不同的人有几种不同的反应。学生争先举手上台来表演,在表演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知识在表演中动态生成。对于学生有争议的观点,比如网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父母该不该看未成年子女的日记,教师不是把书本知识简单地“奉送”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表达各自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课堂的辩论,使学生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澄清观点,明辨是非,提高觉悟,生成知识。这让课堂不再沉闷,切实增强课堂实效。
借着新课改的春风,唤醒道德与法治课沉睡的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践中为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