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融合的实践探究

2020-04-07 11:13邓茵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学教学核心素养

邓茵

【摘 要】本文阐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是时代的要求,阐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基本要求,以一个课例讲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4-0149-02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前提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教学,对达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有着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考化学知识的考查中为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为化学教学指引新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认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化学教学的关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化学教学连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扩展和深化化学教学内涵,通过具体的化学课堂教学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是时代的要求

党和国家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2017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要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知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新课标有关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指出,教育者要培养学生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使学生具有人文品质和科学探究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化学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鲜明的时代导向,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文化沉淀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无数知识和文明的积累,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化学知识相融合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体呈现出来,既是对前人和民族的文化、文明的认同、承继和沉淀,又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科学支撑

优秀传统文化闪烁着先人的智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指引学生代入科学探究过程,可分析、可领会、可反思,使学生可作为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进行合作学习,丰富知识,开阔学科视野。增强科学性,提倡探究性,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三)责任担当

接触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优秀文化与文明,提倡创新、创造,循古创今,更能体现时代性,体现青少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四)现实需要

在高考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考题的出现,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种导向和趋势。在深化改革高考考试内容的形势下,2014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在高考中得以体现。比如,2015 年全国理综I卷、北京卷、重庆卷出现了此类考题;2016 年的全国I卷、天津卷,2017 年全国I卷理科综合也都出现化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试题,而且内容范围较广,影响较大,已然成为化学试题命制的必然趋势。这一命题改革举措获得了社会和教育界的一致肯定,认为在高考命题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它弘扬和创新了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了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一)顺应教育改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思想上,我们应该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化学教学融合是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育的一种使命,要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化学教学融合的认知,发掘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

(二)结合教材内容,整理交融联系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课程标准,选择和课堂学习内容紧密相关、互相促进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精心备课,选择、加工和深化内容,确保在有限课时内,达到教学目标,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不能生搬硬套,强硬拔高,偏离教学内容或者舍本逐末使教学归于无效。

(三)立足学生实际,巧妙渗透引入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和文化偏好,将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引入、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比如,课堂导入、探究性学习、习题讲解、实验操作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性,体验化学的趣味性。

(四)培养人文素养,理解立意精神

我们要从人文角度、化学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既要了解知识本身的价值,又要了解知识背后的价值。比如,以古诗文等古籍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化学教学,形式新颖,给学生良好的精神导向,对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文化沉淀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重塑文化自信,建立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课例

〖备课〗

收集古籍文献:“绛矾,本来绿色,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本是绿色, 燒之赤色……”(《新修本草》)

找出关联之处: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课时《 铁的重要化合物 》中的知识点:铁盐和亚铁盐转化。

教学流程设计:(引入)解读古籍→(提取信息)颜色变化→(结合已有认知)物质变化→学习分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总结启下。

〖课堂〗

师:在《新修本草》中记载了一个很重要的化学变化:“绛矾,本来绿色,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本是绿色, 烧之赤色。”请你们解读以上文字并讲讲你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上文值得关注之处和认知模糊之处并推导。

生:分组讨论,找出模糊点:“绛矾”“赤色物质”;应关注的点:“未见风”“本是绿色,烧之赤色”。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如下:

1.绛矾: FeSO4·7H2O;

2.未见风:隔绝氧气;

3.本是绿色,烧之赤色:颜色变化蕴含物质变化;

4.赤色物质:Fe2O3。

师:从 FeSO4·7H2O 至 Fe2O3 的变化中铁元素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知识,推导产物,并写出方程式,然后设计实验验证。

生:思考推导,设计实验。

师生共同推导得出:

2FeSO4·7H2OFe2O3+SO2↑+SO3↑+7H2O(2017 全国III卷)

师:除这个反应之外,铁盐和亚铁盐转化的还有哪些?让我们来学习总结一下(也可请同学们举例)。

〖收获〗

1.化学知识。对物质“绛矾”、反应条件“未见风”等化学常识都有了理解,并对高考考点绿矾的相关性质进行了强化,使学生重视这个考查点。

2.文化价值。这些文献典籍中饱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铭刻着我国古代化学研究的发展和成就,体现了我们深厚的文化和精神底蕴,激励和鞭策我们传承和创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的情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价值取向。

3.能力培养。培养了学生对古籍的文字解读能力和理解、体会能力,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化学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秉承科学精神,根据化学现象的各种表征与化学变化进行联系,推理、归纳、总结与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学化学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使它们互相辉映。以化学课堂教学为载体,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和延续的过程中更具体化和富有感染力,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学化学教学更具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化学教学的文化含义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2014-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

[4]王后雄,孙建明.新课程化学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比较研究[J].化学教育,2014,35(01).

[5]王占发.中学化学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8).

【作者简介】邓 茵(1984— ),女,汉族,籍贯广西,中教一级,现就职于南宁市第四十一中学,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学教学核心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