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山
摘 要:近些年来,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与深化使教师的教学思想不断进步,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新时代下教育教学中的一种趋势。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着力改变原本枯燥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下充分吸收数学知识,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生活情境;合作学习;多媒体技术
高效课堂的构建既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们心中拥有的一份责任,在具有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新时代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教学资源,为新时代的课堂注入一份生机与活力,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完成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化。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作如下论述。
一、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一门学科,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数学知识渗透其中,若是能够在课堂中引入生活情境有助于使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所体现的魅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构建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性质》这一节时,首先,我拿出了一个苹果和一只梨,对学生说道:“这是从商店刚买来的,我手里的苹果0.9元,而梨0.90元,你們说是苹果贵还是梨贵呢?”从而通过此现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和小数性质相关的具体材料。然后,我从学生熟悉的长度单位入手,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了在小数末尾加0减0不会改变原来小数的大小。之后,我对学生说道:“在生活中,小数末尾的‘0都会被去掉吗?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当中进一步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最后,我引导学生做了学习总结,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了新的数学知识,从而构建出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二、开展合作学习模式
“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模式”是新课改形势之下所被提倡的一种,也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践行新课改中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当中学习数学知识,进而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节时,首先,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三角形,将学生分成了学习小组,让学生交流对三角形的认识,从而为教学新课打下了基础。然后,我让学生根据对三角形的了解,引导学生概括了三角形的定义,重点为学生强调了组成三角形的线段与与线段之间的是首尾连接的。之后,我让学生阅读教材,在组内交流了组成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和三角形的特性,进而我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了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程度,对学生还有疑问之处进行了及时的反馈。最后,我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充分实现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数学是一门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和变化规律进行抽象推理运算的科学,所以其抽象性和逻辑性极强,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相对薄弱,所以有些知识点会难以理解。因此,作为一名科技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从而实现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节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以及故宫的鸟瞰图,由此为学生引入了新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然后,我借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如,教室、礼堂、足球场设计成了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做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常用土地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了一些美轮美奂的建筑物,告诉了学生面积数字,让学生思考合适的面积单位,由此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引导学生梳理了和面积单位有关的知识,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实现了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和教学相关的理念和方法都被丰富了许多,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也不止于此。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教学资源,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传琳.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134+141.
[2]吕国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