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俊 张一
摘要:互联网把世界展示在每个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互联网上也充斥着不良信息。学生对不良信息缺乏辨认能力。校园德育教育便迎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化网络德育资源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引导学生。
关键词:德育教育 网络 校园
信息社会离不开网络,互联网把世界展示在每个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互联网上也有着暴力,迷信,反动思想等不良信息。学生对其中的不良信息缺乏辨认能力。与网络共处同一时空的学校德育教育便迎接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同时又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机遇。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加速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研究,不断拓展德育新途径,充分挖掘网络德育功能,全面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熏陶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环境规范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教育效果。 一、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其教学思路贯穿在课件的设计過程中,包括拟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提问和自测题等。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展示德育内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例如:语文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利用臭氧空洞、地球温室效应等,虚拟了一个灾难画面,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本身要积极掌握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上网导航;才能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抓住网络这个良好的教学载体,制作优秀课件和网页,使道德教育更具特色,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教师为人师表的角度来说,他们也必须率先示范,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才能保证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渗透情感因素,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强化,为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三、开展网上主题班队活动,调整道德观念
校园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赋予班队活动新的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工具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形式带来了勃勃生机。学校可利用班会课、团队活动时间开展“文明上网”系列教育活动,如“与网络同行”系列活动,“上网利与弊”辩论赛、“网络与我们”手抄报、“与网络的亲密接触”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并在活动中将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数字化”“虚拟化”的网络中,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审视、识别有害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引导学生浏览适合的网站
学校德育的应对之道是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氛围。这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需要。校园网站应在专家的指导下,安装节点过滤器和一些软件,以此来摒弃不健康的内容。同时向孩子推荐优秀的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让学生在这些指定的网页上“冲浪”,从而体验网络的乐趣和学习的趣味;还可以组织孩子参加网站上有意义活动,如参加《少年电脑报》《中国少年报》社组织的小记者社会活动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孩子们网上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网上生活。学校教师还可积极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沟通,并积极倡导学生共同参与校园网主流文化的建设。
五、密切家校联系,形成网络教育合力
学校是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来搞好德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因而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家长们可以通过网站来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还可以通过网站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及建议,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家长的需求,反省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另外,家长也可通过qq,微信这些纽带与孩子的任课老师进行联系,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动向,与学校教育同步发挥作用。网络缩短了家校间的距离,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两者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了网络合力,增强了教育效果,同时也使学校德育工作充满新时代的气息,充溢着人文关怀。
总之,我们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化网络德育意识、网络资源意识,更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