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在高等院校开展的实践研究

2020-04-01 19:50彭欣
传媒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实践研究高等教育

彭欣

摘 要: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开展在高等教育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方面的研究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本文就媒介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现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思考。

关键词:媒介素养;高等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5-0-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信息资源的数量呈大幅增长趋势,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媒介也趋向于多元化。根据2019年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8.54亿,而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8.47亿,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互联网普及的重要渠道。

在校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通过智能手机,学生能够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庞大的媒介资源,面对如此复杂的信息世界,高校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解读、识别、判断有用信息,同时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媒介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认识

传统的媒介素养指的是听说读写的能力的修为,而现代的媒介素养内涵则是指正确理解媒介信息的内容,并有能力辨别媒介信息的来龙去脉和优劣真伪,以评估信息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的影响。[2]媒介素养教育通常在国外能够看到,在国内,鲜少有学校将之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和重要的能力来培养。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要充分利用媒介资源,重视传播者、受众和媒介产业的各种制度,进而加强媒介信息的深入传播与广泛传播。[3]

三、培养大学生媒介素養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和固定思维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处于媒介传播的环境中,时刻能够收到来自网络和媒体平台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如果没有良好的媒介素养,那么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很可能造成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三观,影响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高校的五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其中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而人才培养的重点则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备良好的政治意识和学习意识。由此可见,在高校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学生思想认知的形成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形成综合素质能力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现代媒介的发展已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媒介素养也应属于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中的一种。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对于媒介内容的认知与甄别,并运用媒介传播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自我完善与能力提升。

四、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较弱

虽然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仍有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于垃圾信息、网络病毒、网络诈骗、淫秽网络视频等的识别能力;更有部分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的缺乏,导致其在网络评论或信息传播过程中发布粗俗的言语、散播网络谣言等不良行为。

(二)多倾向于被动接受信息资源

大学生群体虽然是网络和新媒体的拥护者,但大多数人只是在网上进行资讯的浏览阅读,能够主动将媒介信息与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相结合的较少,能够有效利用学术资源增强研究能力的较少,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度较低,缺乏用批判性思维借读网络传播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利用不多。

五、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做好符合时代要求的媒介素养教育顶层设计

1.设置合适的媒介教育目标

新形势下,为了能够适应信息技术与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就要做好媒介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设置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同时,要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媒体的运行机制和技术要求,丰富其与媒介相关的知识储备,提高对于各类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识别能力、免疫能力和过滤能力,有意识地提升媒介素养与综合能力。

2.营造良好的校园媒介生态

高质量的媒介素养需要校园氛围的营造。[4]高校应加强对于校园媒介生态方面的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多种类型的活动行程校园浓厚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如举办记者节、新闻摄影大赛、名人讲座等,启迪大学生媒介认知,鼓励大学生以校园媒体平台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体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高校应着力于网络阵地建设,利用网络争取舆论主导权,通过校园官微、官博等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介生态,为学生提供一个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媒介平台。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课程

1.与思想政治课程相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在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应该将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讲解的同时,也应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新时代新形势下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2.与专业课程相联系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应该作为高校课程的组成部分,面向高校大学生开设。针对新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必修课,应该以专业课的性质来设置;而对于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媒介素养也是其在新媒体时代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可以通过设置通识课或选修课来进行。

(三)扩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路径

1.拓展实践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今,各高校都有许多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广播、电台、官网、社区,等等,这些平台是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些平台筹建、维护、更新的过程中,让学生广泛而又深入地参与其中,既有助于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又有助于让学生掌握媒介传播的特性,熟悉媒介传播的流程,掌握媒介传播运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发挥学生媒介队伍的作用

高校应重视对于大学生记者团、通讯社、新媒体团队的建设。由于校园媒体的受众和实践主体都是大学生,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媒介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校园媒体的发展情况。这些媒体社团的建设能够更加敏锐地洞悉大学生的媒介需求,建立更为有效的信息采集与传播渠道。[5]

(四)组建专业化的媒介素养教师队伍

1.重视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

若想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学生,高校教师就必须要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学校要针对高校教师专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以意识形态工作为重点,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运用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理念引导大学生加强信息资源的辨识能力和筛选能力,传播先进的优秀文化。

2.扩充媒介素养教师数量

营造良好的媒体素养教育氛围,光靠专职的媒介素养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思考多种渠道培养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教师,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之中为学生树立媒介素养榜样。如将辅导员、班导师等吸收为兼职的媒介素养教师,帮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御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4]

六、结束语

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大众媒介的本质有知晓和批判的能力,懂得大众媒介所运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所产生的影响。[5]高校通过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相关课程体系、扩展教学路径、增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必将能够实现新形势新情况下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与综合素质能力。

參考文献:

[1]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全文) [EB/OL].2019-08-30.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2]赵云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56-59.

[3]张铤.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1):67-69.

[4]李金娥.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立路径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1):54-57.

[5]线教平.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正当时[EB/OL].(2016-12-02).http://www.jyb.cn/opinion/jcjy/201612/t20161202_687238.html.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实践研究高等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