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环境改进审思

2020-03-28 16:43冷洪敏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生成长人文关怀

冷洪敏

摘要:学校环境对于特定的学生群体而言,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一所学校在发展中,应注重学校环境的教育性,注重以学生为本,指向学生成长本身。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坚持环境育人的宗旨,在处理好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关系的前提下,借助科学理论及科学技术的支持,审思学校环境改进中的问题,以使学校环境更加适合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环境改进;环境育人;人文关怀;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4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3-0060-05

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课程、教学、制度等对实现教育目的的巨大作用,而忽视了对学校环境改进方面的研究。然而对于学校来说,要想取得预期的改进效果,达到有效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除了学校课程、教学方面的优化作用外,同样离不开学校环境的支持。当前,随着学校各方面改进工作的深入推进,学校环境的改造也显得越发重要。因此,探讨学校改进中的环境建设问题,对于学校环境育人作用的发挥、学生与学校环境的良好互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对校园环境概念的再认识

(一)环境

虽然经常使用“环境”一词,但是人们对于“环境”一词的理解仍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一般而言,人们认为环境就是地理环境,认为环境就是生态学语境下的生物的栖息地或者是生物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人们虽然认识到了环境的最基础的内涵,但是并不完善。作为一个日常概念,环境是人们所熟知的,但是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因为关注焦点的不同,它的含义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同。

在环境设计学视野下,环境泛指各种生命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条件。改进人类环境就是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改善,对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各种条件进行优化。可见,环境可以具体化为人类的存在之处以及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具体要素。同时,在环境设计学视野下,社会环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周围环境的基本分类,人类有意识地使三者的相互协调塑造了人类的较高环境品质的生存空间。

在社会学语境下,“环境”一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指的是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心事物的不同,环境的概念也就随之不同。从最宏观的意义上来说,“环境”一词指的是影响生物生存及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如果把整个人类群体作为中心事物来看,环境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群体生存和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同时,学者一般将环境分类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一种人工和人文环境,是人类以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有意识地赋予自然环境以某种意义而形成的环境体系,包括影响人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组织因素,还包括精神因素和制度因素。总的来看,环境所包含的内容比人们理解的更为广泛。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国际环境教育界对环境的定义更为科学,也更简明扼要。国际环境教育界认为人以外的一切就是环境,而且每个人都是他人环境的组成部分。这种定义方式既表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真正把人纳入到环境之中,强调了环境中人的因素对环境主体的影响。

由此可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已经超出了具体物质的狭隘范畴,是对影响个人发展的所有因素的整体体现。所以对于环境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个人经验层次,而是要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

(二)学校环境

通过对环境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学校环境是对于特定的学生群体而言的,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学校环境首先是社会环境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可分为三个方面。物质环境方面包括学校的建筑、教室、设施、校舍等;自然环境方面包括学校中的景观、动物、植物等;精神文化环境方面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学校中教师与其他同伴的行为方式、精神样貌、价值观等。其中,学校物质环境是学校的精神文化的物质性载体,是学校的教育观念、办学理念等物化的可视形象。改进学校的环境就是从学校的教育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通过科学手段对学校的自然、人工和文化环境进行优化,以使学校环境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因此,从学校环境的概念角度来说,对学校环境进行改进,不仅要从物质、文化方面入手,还要注重对环境中人的塑造。

二、现代学校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性是学校环境最突出的特征

学校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其中,校風、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极具感染力的教育因素,能持久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养成。同时,学校环境为学生接受教育提供了空间与手段的支持。因为除了课程与教学,学校环境也是教育者和学校管理者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校环境中,学校景观的设计、不同功能空间的分区与安排、教育材料和内容的选择等都是经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论证的,都能直接或间接体现教育者与教育管理者们的教育意图。

(二)学校环境是一个以学生为本的环境

环境是对于特定的主体而言的,对于学校环境来说,离开了学生,学校也就不能再被称为学校。学校环境以学生为本还体现在学校环境中的一些基本要素虽在形成的过程中由少数人倡导和设计,但学校环境一旦形成,便适用于所有学生。此外,从学校基础设施的巧妙安排到学校景观的精心设计,从学校对优秀文化的选择与传递到学校对校风、校纪的强调与维持,从对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素质的重视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环境干净、整洁的管理,都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对学生的关怀。

(三)学校环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系统

学校环境的相对封闭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学校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确定性,及学校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比如学校的建筑、学校的景观、学校的精神文化等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性,并在一定周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因为其稳定性,学校环境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学生生活等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第二层含义是指学校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动态性。学校环境属于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处于社会环境的包围之中,整个社会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等都会对学校环境中的人以及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同时因为学校环境中的文化因素有本身的一套价值体系,所以会对社会的影响产生一定程度的抵制,并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这种相对封闭性使学校环境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四)学校环境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复合环境

学校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形成的,尤其是现代学校,人工环境成为学校的主体环境。为了使学校环境满足学生需要以及支持学生发展,学校中的各种自然要素都留下了人工痕迹。例如,学校中的植被、花草等都是人工修剪的结果,学校中的喷泉、假山,以及对学校自然环境的各种装饰与美化,都体现了人类意识对自然环境的高度干预。

三、教育思想中环境的教育价值

在教育思想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一般与学生的经验、游戏、自由生活相联系,并区别于正式的课程与教学。因为与教学逻辑不同,学校环境隐含的教育逻辑是“不教而教”,即成就学生的自然成长,给予学生一个独立于成人的世界。

卢梭关于自然主义教育理念的领悟和阐述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卢梭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经验,强调不应该急于的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是要使学生离开书本,在游戏、活动中度过童年。因为这个时期最适合学生的不是书本,而是周围的事物。即要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完全自由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直接从外界周围环境中学习。

杜威把经验的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之一,他认为经验形成于生命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杜威非常重视环境的重要教育价值。在他看来,教育家、教师、家长和国家的问题就是要提供一个能促成教育性和发展性的环境。由此,我们认为,环境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一是激发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的兴趣,成人不需要为学生的兴趣特意准备些什么,只需提供一个有材料、有用具、有资源的环境,兴趣就能在其中恰当地运作开来。二是中介作用,学生是在环境中学习的。杜威对于环境的强调,是对“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等教育思想的深刻认识。

陈鹤琴在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倡导采用“活教育”思想。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了杜威教育思想的深刻启发。在他看来,“活教育”就是把学生放在合适的环境中去发展。这里的环境指的就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陈鹤琴看来,大自然、大社会就是一本“活教材”。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只有在丰富的感性经验中才能理解事物,进而形成对事物的抽象认识。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走进自己真实的生活环境比停留在书本上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回顾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可以发现,他们都非常重视学生在环境中自由的生长,注重学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真实的生活环境或许比书本知识更能促进他们的成长。

四、现代学校环境的改进方向

学校改进的目的在于使学校具备提供优质教育的能力,使学校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对于改进学校环境来说,最大的目的在于通过改善学校整体环境,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学校生活中来,为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支持。

(一)处理好学校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学校环境的改进重要的是改进学校的文化环境。在学校改进的过程中,无论是课程的改进,还是教学的优化,最后的落脚点都是文化的变革。在学校中,虽然物质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但是最终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产生长远影响的还是学校的文化环境。相对于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是最具活力的核心改进对象。但学校文化极具复杂性,在学校环境改进过程中,人们可能会更注重物质环境的建设,而忽视学校的文化环境。有学者提出,物质的、制度的变革难以触及学校变革的核心,往往停滞在浅表,是一种隔靴搔痒、蜻蜓点水般的变革,文化变革是学校变革走向里层的内在诉求。对于学校的物质环境来说,学校的文化环境应该贯穿学校环境建设的始终。

若将学校环境的改进分为两层,那表面将是学校物质环境的变革与改进,核心则是学校文化环境的变革。学校物质环境的改进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其核心就是走向更深层次的文化环境的变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物质环境的改进不重要,而是学校环境的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的时期应该对学校环境的改进有不同的关注点。与此同时,环境改进也不是具体只关注于某一方面的改进,而是学校的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改进需同时进行。学校的物质环境是文化环境的物质载体,两者相互融通,共同体现在学校环境的整体改进行动之中。如学校建筑的改进,既能体现学校物质环境层面的优化,也能体现文化环境的变革。

(二)体现出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关怀

校园环境的改进目标是营造有良好功能的、符合学校特点的有价值的环境,从而使学校环境成为学生的理想生活载体。为了使学校环境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校环境的建设必须追求环境的人文关怀。

追求学校环境的人文关怀,就是在对学校环境进行改进的过程中,把对学校物质环境的关注转移到学校环境的主要服务对象———学生的身上。但需要注意的是,学校环境改进的目的不是建造出豪华的建筑,而是基于人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以学生学习、发展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群体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特定的身心发展阶段,在学校环境原有的基础上,对学校环境进行优化,使学校环境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改进学校环境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的理论指导,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学校环境对人的关怀,而且能增强学校环境改进效果的科学性。例如:人的行為学、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美学、设计美学等都从独特的视角对人的行为、人的心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学校在环境改进中可以借用这些艺术理论,不仅能体现学校环境对学生生存状态的关注,而且能给学生群体以更大程度的尊重。

因此,学校环境的改进要实现对学生的关怀、彰显学生的价值,否则无论它的建筑多么宏伟、设施多么齐全、文化多么先进,都将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难以真正实现学校环境改进的价值,难以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三)寻求现代技术的支持

现代环境的建设越来越趋向于借助一些高端技术,而技术的使用使环境拓展了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功能内涵。学校环境是一个人工复合的环境,现代学校环境可谓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学校环境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是信息化和知识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学校环境物质元素中的科技含量也会越来越高。从多媒体技术到网络通信技术,从人工智能到智能感知技术,从物联网到大数据技术,这些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可有效应用于学校环境的建造之中。比如说学校环境中的多媒体设备、照明系统、图书馆系统等都大量渗入了这些科学技术。进入信息技术2.0时代,人们理应利用高端技术去探求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空间的最优化。

众所周知,人与环境、环境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科学技术又创造性地建立和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与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依托信息技术能为学生营造更安全、舒适的学校生活环境。需要注意的是,追求学校环境的实用性是学校环境改进的目的之一,科学技术需为学校环境的设计建立科学的框架,并对学校环境中的各个元素进行科学分析、论证、整合,从而使学校环境呈现出合理性的特征,使学校环境中的人与物达到协调,进而体现学校环境的实用性。因此,校园环境的改进过程应该是人们的创造过程,是人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理性思维的运用需要借助科学技术的支持。

(四)弥补学生生活的不足

从社会范围而言,人们发现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正在逐渐被压缩到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中,正在逐渐远离自然世界。调查显示,学生户外探索性的玩耍不断减少,并被一种“家庭式”的玩耍所代替。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空间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学校环境的改进是在学校范围内成人为孩子创造一个理想的童年所做的努力。学生是学校环境的主体,学生对于追求一个好的学校环境的想法需要被重视。学生希望能与自然有更多的接触,包括希望校园里有更多的草地和树木,以及更多游戏的设施。因为学生生活中最优先的事务就是玩耍,而且学生总会找到地方玩耍,不论成人给他们设计了什么样的环境,也不管这些环境有什么样的限制。但是社会环境的不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活动的自由。比如,在家庭中父母的过度担心使学生被控制和被监控的程度加深,使学生在其他环境中的自由度降低。有学者提出,一些城市学生的身边没有纯粹的“大自然”,他们对于大自然的体悟也不及乡村学生的体悟深刻。同样,一些适合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游戏,比如说抓石子、打陀螺、滚铁环等都远离了学生。

因此,学校作为一个鼓励生命自由健康生长的地方,要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遵循学生现实生活状态的前提下,对学校环境进行改进,以使学校环境更加适合学生生活,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环境空间,使学生在自由的玩耍中获得生命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梁旻.环境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龚晓洁,张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3]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4]范太华,朱颖.生命与环境[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5]和学新,储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18,(2).

[6]苗曼.卢梭教育思想的实践形态:英国夏山学校[J].外国教育研究,2018,(12).

[7]万晓飞.体味卢梭自然教育中的“无为”———读《爱弥儿》有感[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2).

[8]侯耀先.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9]刘桂辉.课程与经验的关系解析———论杜威的经验课程观及教育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6,(21).

[10][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1]金檬檬,王春燕.假环境?真环境?———杜威“真环境”思想对学校环境创设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4,(1).

[12]郭法奇.杜威的中国之行:教育思想的百年回想[J].教育研究,2019,(4).

[13]刘海红.“幼儿教育之父”陳鹤琴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J].兰台世界,2013,(25).

[14]杨润东.变而求道:国内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9,(4).

[15]陈维信,施琪美.环境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16][美]弗里曼.儿童和他们的城市环境———变化的世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17]康永久.作为知识与意向状态的童年[J].教育研究,2019,(5).

[18]王枬.未来学校的时空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9,(2).

猜你喜欢
学生成长人文关怀
思品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成长实际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教师的“勤”与“懒”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