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消栓汤预防性治疗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03-27 09:33徐伟玲
中外医疗 2020年1期
关键词:聚体周径髋部

徐伟玲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中医医院骨科,广东梅州 514100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和骨质疏松症的普遍化,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并且与年龄成正比。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缩短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等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卧床时间, 尽快恢复患者的下肢负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选择手术治疗。 但手术中的位置和手术创伤加剧了血管负担,导致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等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加大,需要早期给予有效预防[1-2]。 该研究方便选择该院2017年1 月—2019 年1 月髋部骨折术患者60 例。 随机分组, 分析了中药消栓汤预防性治疗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髋部骨折术患者60 例。 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年龄 45~78 岁,平均(56.78±2.80)岁;男女分别 19 例和 11 例;髋部骨折病程 2~8 d,平均(3.21±0.37)d;股骨颈骨折有15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有15 例;其中,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10 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20 例。 观察组年龄 45~77 岁,平均(56.21±2.25)岁;男女分别18 例和12 例;髋部骨折病程2~8 d,平均(3.21±0.31)d;股骨颈骨折有 16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有14 例;其中,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11 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19 例。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两组在术后给予抬高患肢30°,平卧休息,并实施下肢静脉脉冲气压治疗, 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功能锻炼和患肢踝关节主动背伸锻炼。

对照组采取常规低分子肝素治疗 (国药准字J20180036),每天在脐周皮下注射6 000 IU,持续治疗2周。

观察组则采取常规低分子肝素+中药消栓汤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消栓汤治疗,药物组成:莪术12 g、延胡索 9 g、黄芪 15 g、柴胡 6 g、白术 9 g、丹参 12 g、川芎12 g、薏苡仁 12 g、熟地 9 g、甘草 6 g。痰瘀互结加旋复花、天南星和地鳖虫;脾肾阳虚加续断和杜仲;湿热加黄连、栀子和茯苓;血瘀加厚朴和苍术。 1 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第2 天、术后1周和术后2 周的疼痛程度; 治疗前后患者血浆D-2 聚体监测水平、患肢周径水平;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优:症状体征消失,髋关节功能恢复伤前水平;良:髋关节功能等改善50%以上;差:髋关节功能改善的程度低于50%。 疗效=优良百分率之和[3]。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 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效果

观察组疗效100.00%高于对照组7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8,P<0.05)。 见表1。

表1 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2.2 血浆D-2 聚体监测水平、患肢周径水平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血浆D-2 聚体监测水平、患肢周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D-2 聚体监测水平、患肢周径水平(1.56±0.20 )mg/L、(1.21±0.11)cm 低于对照组(3.24±0.78 )mg/L、(1.52±0.21)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12、7.562,P<0.05)。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血浆D-2 聚体监测水平、患肢周径水平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血浆D-2 聚体监测水平、患肢周径水平比较(±s)

组别 时期 血浆D-2 聚体监测水平(mg/L)患肢周径(cm)观察组(n=30)对照组(n=3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8.13±3.91 1.56±0.20 8.11±3.45 3.24±0.78 1.78±0.32 1.21±0.11 1.76±0.31 1.52±0.21

2.3 术后第2 天、术后1 周和术后2 周的疼痛程度

观察组术后第2 天、 术后1 周和术后2 周的疼痛程度和对照组比较有优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12、6.013、7.923,P<0.05),观察组术后第 2 天、术后 1周和术后 2 周的疼痛程度分别是(5.11±1.21)分、(3.11±0.24)分,(1.12±0.11)分,而对照组术后第 2 天、术后 1周和术后 2 周的疼痛程度分别是(7.12±1.26)分、(5.22±0.21)分,(2.15±0.12)分。

2.4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3,P<0.05),其中,对照组有 6 例发生,观察组有1 例发生。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 血流缓慢, 血液凝固异常、血管壁损伤是静脉血栓形成关键的因素,并得到医学界的认可。 而对于髋部骨折的患者来说,骨折之后,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另外手术和骨折带来的创伤损害了血管壁, 术后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液黏度增加而血流缓慢,甚至处于缺氧状态,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高。 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中,常规主要是抬高患肢、给予物理方法治疗和肢体功能早期锻炼,但效果欠佳。 低分子肝素属于有效抗凝药物,但可带来一定的过敏和出血风险[4-5]。

中医将下肢深静脉血栓纳入 “肿胀”“血瘀” 等范畴,在治疗方面,需要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分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消栓汤中,组成包括莪术12 g、延胡索 9 g、黄芪 15 g、柴胡 6 g、白术 9 g、丹参 12 g、川芎 12 g、薏苡仁 12 g、熟地 9 g、甘草 6 g。 其中,黄芪益气利尿,消肿,现代医学证实其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以及免疫调节作用;而丹参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环和红细胞聚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9];川芎活血益气止痛, 现代医学证实其可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并有效清除自由基,改善免疫功能和抗动脉粥样硬化;延胡索活血利气,消肿止痛;白术健脾益气;薏苡仁利水、抗凝;熟地降血压、抑制血栓、补血;莪术破气行血、消积止痛;延胡索、柴胡活血,利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可有效抗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消肿止痛[10]。

该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则采取常规低分子肝素+中药消栓汤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100.00%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8,P<0.05)。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血浆D-2 聚体监测水平、患肢周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D-2 聚体监测水平、患肢周径水平(1.56±0.20)mg/L、(1.21±0.11)cm 低于对照组(3.24±0.78)mg/L、(1.52±0.2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12、7.562,P<0.05)。观察组术后第2 天、术后1 周和术后2 周的疼痛程度和对照组比较有优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12、6.013、7.923,P<0.05),观察组术后第 2 天、术后 1周和术后 2 周的疼痛程度分别是(5.11±1.21)分、(3.11±0.24)分,(1.12±0.11)分,而对照组术后第 2 天、术后 1周和术后 2 周的疼痛程度分别是(7.12±1.26)分、(5.22±0.21)分,(2.15±0.12)分。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3,P<0.05),其中,对照组有6 例发生,观察组有1 例发生。 曾晓波等[11]的研究也显示, 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更好,出现0 例,而对照组出现7 例,和该研究相似。

综上所述,常规低分子肝素+中药消栓汤治疗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好, 中药消栓汤的应用,使临床疗效有了更多的提高。

猜你喜欢
聚体周径髋部
PET熔融缩聚与溶液解聚形成环状低聚物的对比分析
止血带个性化压力值在下肢手术中的探讨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川崎病患儿血清学D-2聚体与C反应蛋白表达分析
苯丙氨酸解氨酶印迹交联酶聚体的制备及部分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