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初探

2020-03-23 07:42仇小琴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五壮士本体案例

仇小琴

多年来,多数教师心中没有课程观,只是带领学生按照《教师教学用书》及书后练习题去完成教学任务,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在一线教师眼里犹如“尚方宝剑”,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要求一步步落实,也从没对此产生怀疑。吴忠豪教授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2016年年会”上的发言《语文教学改革如何走一条至易、至简的路》以及《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让一线教师受益匪浅,也帮助我厘清了语文课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什么是“本体性教学内容”,什么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他的观点让我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根据统编本教材的特点,我进行了反思和探索。

一、抓住特点,巧用教材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统编本教材以单元为编排形式,将目标内容化,采用“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更易于教师操作,通过一课一得、一组一得,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描述的是两位作家孩童时期身心的自由和快乐。显而易见这是以童年为专题的单元,每篇课文讲述的故事是那样真实、有趣,每一个故事都能勾起学生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教师在教学时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一个主线上,即学习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我们要立足大语文教学观,摒弃烦琐分析,从整体把握,通过对比阅读,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课内与课外、口语交际和习作、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等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运用是语文实践的关键点,为了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习作的话题,教师要合理处理教学内容,让一篇篇课文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文。这样学生才会有本可依,有话可说,达到学以致用之功效。

再如《杨氏之子》讲的是九岁孩童与客人巧妙机智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中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半截蜡烛》是独幕剧,用角色对话推进情节,塑造人物;《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说话要简洁。教学中教师要把握题材特点,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感受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教师还应将单元综合性学习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开启发现、搜集、积累之旅,从而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语言。

二、厘清主次,精妙设计

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聚焦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这无疑是语文课堂的一次美丽转身,我们可以在以下案例中领略到这场头脑风暴带来的意外惊喜。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壯士》(第二课时)

案例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3.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为五壮士写颁奖词。

【教学流程】

1.成语导入,概括故事。

2.精读交流,品味人物。

3.写颁奖词,聚焦人格。

案例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语言文字,感受五壮士的英雄形象,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3.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为五位壮士写颁奖词。

【教学流程】

1.成语导入,引读梳理故事。

2.品读交流,感受作者写法。

3.写颁奖词,感受崇高品质。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学流程的第一点和第三点大致相同,案例一的第二点是聚焦“品味人物”,把理解课文、获得情感体验这些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而案例二的第二点是聚焦“感受作者写法”,把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品词品句中学习习作方法。案例一中学生只停留在“学懂”这一浅层层面上,案例二中学生不只是学懂,还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描写,有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的习作方法。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果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分清了主体性教学内容和非主体性教学内容,教学中就不会本末倒置,荒自己的田去肥他人的田,不会造成学生不会习作、不会阅读的尴尬局面。

三、把握尺度,活学活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发现不少教师过度重视本体性教学,而忽略了情感的渗透,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也应该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厘清本体性教学和非本体性教学并不否定三维目标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刻舟求剑,顾此失彼。从课程来看,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就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时我是这样处理三维目标的:

生:“无赖”在这里指顽皮,诗句的意思是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卧着剥莲蓬玩。

师:对照图画再看诗句,看着看着眼前的画面就活了,你就是画面中的小儿,你在——

生:我在用手抠莲子。

生:我边抠边数“一、二、三、四……”

师:抠下来的莲子有的……有的……

生:有的被我吃到肚子里,有的扔到河里希望来年能长出荷叶,还有的揣在袋子里准备带回家给爸妈吃。

师:(拍了拍生的肩膀)你真是个顽皮、贪吃又孝敬父母的孩子。(生顽皮地笑了)

师:你的手剥着,嘴里数着吃着,你的身子会……你的两腿还会……请拿起手中的笔把这幅有趣的画面描绘出来吧。看谁笔下的小儿最可爱。

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学生一开始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此时的文字是冰冷的。当我从儿童的角度去点拨,小儿的形象立刻变得活跃起来,此时的文字是有趣的。这样看似简单的理解词意,一样可以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融为一体,既有知识“无赖”及句子的理解,又有过程,让学生想象小儿的语言和动作,同时渗透情感价值观,学生开心的笑,把莲子种到小溪里,带回去孝敬父母。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教师带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探索就会不偏不倚,向着理想的课堂迈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如皋市如城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五壮士本体案例
对话“你我他”:深度解读《狼牙山五壮士》之魂
样板案例
眼睛是“本体”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语文(S)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暨《狼牙山五壮士》公映6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