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评改新尝试

2020-03-23 16:10刘宛玲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家乡习作评价

刘宛玲

感性的习作评价制度,随性的习作评价方式,千篇一律的评价语言,致使现行的习作评价难以更上一层楼,难以发挥在习作教学的重要地位,还引发了一些恶性的评改循环制度。立足于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习作评改制度上做出一些新鲜的尝试,希望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此同时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直视习作评改问题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在具体的习作教学中要做到以上几点,先要改变习作评改的教学思路,前提就是要直面现行的习作评价中的问题。

1.习作评价制度问题突出

习作评价制度随着课改的改进,呼声高出,但是仍然出现了一系列的评价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教师独揽评价“大权”,评价主体单一;依据考场评分标准评定,评价内容单一;用简单的分数加等级评定习作,评价方式单一;以概括性语言评价代替具体的内容分析,千篇一律的评价语,评价的语言单一。

如此,现行的习作评价制度过分注重甄别与选拔,轻视激励性语言的作用与学法的改进,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以至于在课改的光环下,习作教学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难以跟上现代化教育的步伐。

2.评价方式机械化

“一言堂”的评改习作方式,随着众多课改精神实践者的践行而渐渐失去了棱角,转而存在的是师生评价方式与生生评价方式的涌现。师生评价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都作为评价主体而共同存在,但是由于学生缺少具体的评价练习,往往只会模仿教师的评价方式对习作本身进行评价,缺少了习作评价中的童声。相对于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出同伴学习的榜样作用,但由于学生阅历浅、评价时间过短,难以有习作评价上的实质性突破。

3.过分的习作讲究

传统的习作教学讲究一定的习作技巧,最常见的就是首尾呼应、渲染铺垫、“总分总”结构等。事实上,这种习作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增加考场优秀之篇,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过分强调习作技巧的运用,在习作评改上有“揠苗助长”的嫌疑,远远超出了学生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不能让他们更好地进行真正的习作学习。

二、习作评改新尝试

学生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习作,前提是学生要有心灵上的真实感悟,有思维上的火花触碰。笔者以自己的班级做了一些习作评改的新尝试,并以此来启发自己的教育感悟。

1.观察顺序,开启之路

笔者结合乡土教育资源,在硕果累累的秋季,安排学生对家乡的芦柑进行观察,并让学生回家后参观自家的芦柑园,或者是采访芦柑的种植人员,从实地观察到自我感知,开启学生的观察之旅。

2.观察异同,初出茅庐

课前给学生一周的观察、调查时间,让学生以“芦柑节”为写作契机,通过不同程度的观察,并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让学生带着芦柑实物、调查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学生通过自我调查、班级分享,对家乡的芦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的习作。

3.观察细节,呈现佳作

待学生完成习作后,运用课堂时间,先让学生随机从班级习作中抽取一本习作本,并对他人的习作进行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做出几点要求:对芦柑的特点、习性、描写芦柑的语言进行提示,不对习作的具体写作技巧进行要求,力求学生能够大胆地写作、勇敢地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家乡的芦柑》并自我评价,以下附上班级学生的习作以及对此篇习作的点评。

《家乡的芦柑》(原稿)

我的家乡在福建,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其中芦柑这种水果远近闻名,所以我的家乡被叫成“芦柑之乡”。(自我评价:写出了芦柑之乡的称号)

芦柑有的像鸡蛋一样大,有的比枣还小,有的像……它们有的穿着黄绿相间的衣裳,有的穿着绿色的衣服,有的穿着黄色的连体裙,正在叶丛间玩捉迷藏。

芦柑树一次可以结十多个芦柑。芦柑有的比草莓还甜,有的比橄榄(青果)还酸。有一次,我吃芦柑吃得很多很多,吃完后觉得牙齿就像火焚五脏,油煎六腑,酸得说不出话了。我这才知道,芦柑虽然已经熟透了,但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还是有的。如果你咬下一口,就可以看见黄色的汁水从你的嘴角、舌尖上流了出来。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我家乡的芦柑。(结尾点题)

生评:

我的家乡位于福建,是一个瓜果之乡。家乡的芦柑远近闻名,所以我的家乡被叫成“芦柑之乡”。(开头的句子太烦琐了,我进行了修改。)

芦柑有的像鸡蛋一样大,有的比枣还小,有的像……(成熟的芦柑有拳頭那么大,这里不符合现实,应该删去)它们有的穿着黄绿相间的衣裳,有的穿着绿色的衣服,有的穿着黄色的连体裙,正在叶丛间玩捉迷藏。

芦柑树一次可以结十多个芦柑。芦柑有的比草莓还甜,有的比橄榄(青果)还酸。有一次,我吃芦柑吃得很多很多,吃完后觉得牙齿就像火焚五脏,油煎六腑(用得好),酸得说不出话了。我这才知道,芦柑虽然已经熟透了,但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还是有的。(补充成熟的芦柑)如果你咬下一口,就可以看见黄色的汁水从你的嘴角、舌尖上流了出来。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我家乡的芦柑。(总评:写出了特点,但是还需努力!)

教师作为最后的点评者,对全文进行点评。

师评:

我的家乡位于福建,是一个瓜果之乡。家乡的芦柑远近闻名,所以我的家乡被叫成“芦柑之乡。”(开头的句子太烦琐了)(师:修改后的句子更简单明了。)

芦柑有的像鸡蛋一样大,有的比枣还小,有的像……(成熟的芦柑有拳头那么大,这里不符合现实,应该删去)它们有的穿着黄绿相间的衣裳,有的穿着绿色的衣服,有的穿着黄色的连体裙,正在叶丛间玩捉迷藏。(师:此处描写得很形象)

芦柑树一次可以结十多个芦柑。芦柑有的比草莓还甜,有的比橄榄(青果)还酸。有一次,我吃芦柑吃得很多很多(师:改为我吃了许许多多的芦柑),吃完后觉得牙齿就像火焚五脏,油煎六腑(用得好),酸得说不出话了(师:改为那种滋味太深刻了)。我这才知道:芦柑虽然已经熟透了,但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还是有的。(补充成熟的芦柑)如果你咬下一口,就可以看见黄色的汁水从你的嘴角、舌尖上流了出来。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我家乡的芦柑。(总评:写出了特点,但是还需努力!)

(师总评:小作者写出了芦柑的称号、样子、特点,个别语言用得十分到位,值得鼓励,但是芦柑的特征并没有表达出来,这是以后努力的地方。

你的修改建议老师觉得很好,点评得很具体,但是忽视了特征这个习作要求,下次点评的时候还要注意细节哦!

总结:好的习作要有一对会观察的眼睛和一双会书写的手,你已经学会了观察,但是你的语言可以更加优美,老师相信你会越来越进步,加油!)

三、点睛之笔,评改之路

注重学生个性的习作体验,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能够自由表达,让童言、童意、童趣在笔端自由倾吐,一直以来这都是习作教学的目标。笔者以乡土资源为习作的写作契机,通过“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评改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许多人之手,再到自己的手上进行修改,这样的习作评改方式,思路清晰,既避免了教师一人独揽评改大权,又可以让学生发挥出同伴的榜样作用,在实际的习作评改中,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了写作的乐趣,学习到了写作的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漳州市长泰县珪前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家乡习作评价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习作展示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