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洪霞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天琴,又称“鼎叮”,由乐器发出的声音谐音而得名,称为“天琴”主要是因为该琴用于一种叫“天”的文艺活动。[1]191相传远古时期天下连年大旱,壮族先祖“将千金”为拯救同胞而到金龙峒长跪求雨,感动苍天,一位须发银白的老仙翁腾云驾雾而来,给她一个葫芦、桃棓和两条长胡须。“将千金”听从老仙翁的嘱托,用这些东西制成“鼎”弹唱求雨,招来神龙,天降甘霖。之后,壮族人民便把“鼎”看成上天赐予的神物、喻天通神的法器,能祈福消灾、满足心愿。①在宗教仪式和“侬峒”节中,人们都要弹奏天琴。
关于天琴艺术的文化范畴,秦红增、李妍、韦福安等学者认为,天琴文化涵盖了原生时期的“喻天”和现代展演的“娱人”,以天琴弹唱为载体,[2]39-47以“喻天”为宗旨和以“娱人”为目的的一切民间宗教信仰法事活动和民间文娱活动,以及由此所派生的一切文化形态,[3]56-57即包括天琴本身及经书、唱词等物质文化,人们对天琴的创作或制作方式、弹唱、信仰与崇拜等行为文化,天琴文化创造和发展过程中人们产生的各种观念文化的总和,[4]103-108其中使用天琴“弹天”“唱天”“独天”和“跳天”的“喻天”民间宗教信仰法事活动是天琴原生文化的核心。[5]150-154由此可见,天琴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壮族人民的民俗文化生活有着本质的联系,原生文化根植于乡土的宗教信仰,在时代变迁、语境改变的大背景下,天琴文化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改变,其琴体、艺术风格等均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壮族天琴艺术的传承,还需结合其生存的乡土环境及自身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崇左为打造壮族天琴艺术文化品牌,做了大量工作,如政府带头设立传承中心、天琴艺术团、天琴制造厂等,政企合作打造“天琴文化民俗旅游村”[6]65-71举办天琴文化艺术节等,这些举措取得较好的成效。
天琴原来只在壮族的宗教法事活动中弹奏,在艺术舞台上唱响则是经过了多番改造。2003年,龙州县邀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协会副会长、民族音乐家范西姆教授,以及广西著名的音乐人梁绍武、韩醒、农锋等人到龙州县金龙镇考察民族音乐、打造天琴品牌。音乐家们结合天琴音域宽广、音色透亮的特点,在大量收集和整理原生态民歌唱词的基础上,先后创作《唱天谣》《放雁》等古瑶以及《侬峒欢歌》《醉美边关》《出彩龙州》《天琴在响》《一个美丽的地方——龙州》《走进龙州》《锦绣龙州》《云水三千》等现代曲目,这些以天琴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经艺术加工,在舞台上演唱之后,广受好评。天琴弹唱传唱度较高的现代曲目还有《弹起天琴唱新谣》《美女泉边美女村》《米洛甲》《末伦》《赶歌坡》《壮锦飞舞》《喊月》《阿姐琴谣》等。其中,《米洛甲》获得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小型舞台艺术作品的资助。《喊月》将原生态的天琴与现代摇滚融合,在2019年壮族三月三歌节上展演,让人耳目一新,获得人们的广泛喜爱。《阿姐琴谣》入选2019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展演曲目,这是广西四个入围曲目之一,天琴在民歌节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天琴原是当地法事操持者用于宗教活动中的法器,配合诵经弹唱使用,在音域、定调、琴音传播、琴制外观等方面都较为粗糙,达不到舞台表演乐器的音量、音准要求。传统的天琴三节拼装,由琴杆、琴筒、弦轴、弦马和琴弦五个部分构成。在范西姆教授的指导下,龙州的天琴制作师秦华北着手天琴的改造,将天琴的琴头和琴杆从三节杆改为一节贯通;内琴和外琴为四度或五度定弦,音域扩展到四个八度, 可根据演奏者的需要任意转调;琴筒选用老葫芦制作,将老葫芦掏空后从葫芦中间横切,减少上下正切易造成的破裂;改变原来在葫芦的背面正中心易被堵住的天琴发音孔位置,在琴简和琴杆的接合处开两组各为七个孔的发音孔,弹奏声音清亮。为做出音域更宽、音色更丰富的天琴,秦华北用光滑耐用的尼龙线制作琴弦,做出了三根弦的木天琴和四根弦24品的竹天琴。经过多方改圆润良的,乐天曲琴。能②够凭演借奏精湛出的音天准琴稳制定作准技确艺、,音2 0质19浑年厚,秦华北荣获第七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乐器核心制作技艺竞技“太阳神鸟传承匠心奖”,天琴的改良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
天琴在乡土环境中是一种法器,在表演舞台上是一种演奏乐器,在社交网络中还是一种送礼佳品。作为礼品的天琴外形更美观,琴身选用黄花梨等较珍贵的木材,刻上铜鼓、青蛙、花山等民族文化元素图案,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2010年10月,天琴还作为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指定礼品, 赠送给东盟各国与会领导及嘉宾。
崇左市高度重视壮族天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积极推动天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等各项工作落实,致力于打造壮族天琴艺术文化品牌。2003年9月,组建“天琴女子弹唱组合”,成员为15位平均年龄21岁的女子,由范西姆教授等音乐家亲自指导弹唱。经过两个月的封闭式强化训练,11月8日,该组合凭借一曲极具壮乡风味的《唱天谣》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上一战成名。之后常应邀到国内外各地演出和进行文化交流。“天琴女子弹唱组合”还多次参加民歌类大赛,并获得良好成绩,如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二等奖、中央电视台2004西部歌手大赛三等奖和舞台风采奖、2004广西“八桂群星奖”会演一等奖等。2016年凭借《唱天谣》获得全国第十四届西部民歌大赛原生态组金奖;同年参加全国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大赛荣获三等奖,具有原生态民族文化符号的天琴艺术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除了天琴歌曲传唱,天琴文化还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2018年,龙州政府将壮族天琴艺术与龙州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壮乡文化等组合纳入中国首部大型音乐实景电视系列纪录片《多彩华夏 生态中国》(广西篇)中。2019年,龙州县还重点打造文艺精品演出剧目——歌舞剧《琴满边关 歌醉龙州》,邀请广西顶级词曲作家为龙州天琴量身打造10首精品歌曲,融文于旅,将天琴文化融入规划建设的龙州山水连城项目实景演出,筹划拍摄龙州县大型壮族山歌剧《天琴歌旅》,龙州县政府与影视公司合作拍摄的电影《天琴》《天琴美人》,作家周耒导演的讲述大学生李恩平与天琴故事的纪录片《放雁》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达使人们多渠道领略天琴之美。
目前,崇左市从事天琴艺术编创、表演的队伍主要有崇左市花山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创作中心(原崇左市歌舞团,演员20人左右)和龙州县天琴艺术传承中心(原龙州县天琴艺术团,演员约30人),主要负责创新作品和各类演出。在培养天琴艺术新生力量方面,崇左市也早有部署,2011年,规定龙州县的每个小学都开设天琴培训班。崇左市天琴培训基地在民族中学挂牌成立,民族中学不仅成立了天琴艺术兴趣班,还将天琴弹唱纳入课程体系,配备专业天琴教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天琴艺术,几年积累下来,龙州县民族中学已成为壮族文化天琴艺术培训基地。龙州县金龙镇学校秉承“传承天琴文化,创建书香校园”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截至目前,全县中小学共有8所学校设立培训基地,每个学校开设一个兴趣班。全县共配备天琴330把,服装180套,教师15人,每学期培养天琴学员1200人,有力地保障了天琴艺术的新生代传承。④此外,政府还组织举办更具有针对性的天琴艺术传承人研习班,旨在培养和充实壮族天琴艺术骨干和后备力量。2019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崇左市人民政府、广西艺术学院主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习培训计划——广西壮族天琴艺术人才研修班”,43名学员主要来自崇左市文化旅游系统从事天琴艺术文化传承的文艺骨干及教育系统从事音乐教学的骨干教师,在16天的时间里,学习天琴弹奏技巧、天琴节目的创作等知识。2020年崇左市壮族天琴艺术研修培训班的人数增加至81人,极大地扩充传习队伍。此外,还有“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艺术骨干培训班、针对学生的“天琴小传人”培训活动等,这些都促进培养龙州本土山歌和天琴人才。
广西许多高校都设有天琴表演队,为天琴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广西艺术学院于2009年成立了民族艺术系,专门培养广西本土艺术研究人才;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天琴组合演岀《山歌唱来百花艳》曾获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广西大学原创群舞剧目《阿妈的天琴》在2015年第八届广西音乐舞蹈大赛中获表演三等奖;于2015年成立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金葵天琴艺术团于短时间内在广西区内外获得较耀眼的成绩;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07年便成立女子天琴表演队,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300多名成员,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研究出版了相关天琴音乐教材并结合学校位于壮族天琴文化辐射区的地域优势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7]11-13
综上,天琴艺术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经过几年的积累,已取得较好的成果,政府的专业演职队伍承担着文化宣传的重要责任,各类学校开设的天琴课程使得天琴艺术能够更好地普及,各类天琴表演队积极创新曲艺、磨炼琴技,参与各类比赛,在各级舞台上向大众展示更精湛的天琴艺术,不断提升天琴的民族文化品牌效应。
天琴是壮族民间最古老的法器之一,主要用于壮族民间的仪式活动,是人神交流的纽带。[8]178-18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按照传统民约,只有天琴世家⑤子弟才能学习天琴技艺和收徒授艺,师徒要进行极其严格的拜师仪式,包括沐浴净身、斋戒、拜师、册封等程序,还要经过数年的实践检验,最后还要举行相应的仪式授予封号、法号,才能成为天琴传承人,做消灾、祈福的法事,受当地人的尊敬。若家族中有人成为传承人,则要在其直属子辈孙辈中物色接班人,其中又有规定,父母不得直接传给亲生儿女,只可传给侄儿女或孙儿女等晚辈,有些地方有传男不传女的规定。据龙州县文旅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如今的天琴“传男也传女”。
被当地群众公认为“天琴祖师”的李金政(2011年已过世)家中保存有一幅年代久远的布制的天琴宗教活动者传承图,图上记载了一百三十多名李氏家族天琴宗教活动者的信息(见表1),其中有高祖母李氏勒、曾祖父李寿廷等,由此可见,天琴在李氏家族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李金政收的徒弟就有一百多人,遍及金龙镇、大新县及附近的越南边境地区等地。
表1 龙州县金龙镇板池屯壮族天琴艺术传承谱系
天琴之所以能够在壮族群众中流传绵延千年,是因为天琴所体现的壮民族精神文化特质,体现出壮族人民的崇信天神、花婆、祖先等的信仰世界。天琴师通过“做天”仪式,为人们祈福消灾、排解忧愁,民族的历史由来、传统道德思想、文化规习等也通过天琴代代传唱。因此,天琴师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做天”等仪式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在当地社会,壮族人民遇到生产、满月、结婚、祝寿等事情,也会请天琴师弹天做法,祈求健康平安。但随着外界的融入,许多在正式仪式中才有的天琴弹唱在日常生活中也作为表演展示给外来人士,仪式的神圣性渐渐弱化,天琴艺术在“喻天”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娱人”的文化功能。天琴习得也较之前容易,只要想学,不分性别,都可以到龙州当地的学校、研究机构或直接跟随天琴师学习天琴弹唱,但若要入戒成为有法号的天琴师身份,则还需要经过“受戒”仪式。这些变化,是龙州当地壮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在社会发展中进行的调整,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的内源式发展,有利于传承天琴文化。[9]19-23
壮族天琴艺术主要流传于中越边境交界地区的广西龙州、宁明、凭祥、大新、防城港等地。近年来,龙州县积极挖掘和打造“天琴”民俗文化,获得丰硕成果。
宁明、凭祥、防城港等地的天琴艺术发展则较缓慢。一方面,各县市都在集中力量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例如宁明花山文化、凭祥红木文化、防城港京族文化,因此没有更多的经费投放到对天琴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上。防城港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是建立非遗保护工作平台,在传承非遗项目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峒中镇那丽村砧板陀螺及天琴非遗展示馆就是其中一个,其展示砧板陀螺以及天琴文化,为项目的展演和日常活动提供场所。另一方面,在国家高度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时期,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越来越严苛,获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地政府都将非遗申报和传承列入政府重大投资计划中,也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各县各自为战的局面。天琴艺术这一区域民俗事象被龙州申报成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周围几个天琴艺术分布区便犹如失了先机,发展缓慢。另外,各地对天琴的叫法不一样,宁明称为“仙琴”,防城港称为“天”,于是便造成了人们只知天琴在龙州,而不知附近县市也有天琴的局面,缺乏统筹规划,发展天琴文化的合力不足。
美女村位于崇左市金龙镇,原名板池屯,自从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在南宁民歌艺术节舞台一战成名后,天琴便跟美女村紧密联系起来,龙州美女村的名声逐渐打响,吸引众多人士前往探究。然而与日益高涨的旅游需求相对应的,则是村里落后的旅游设施。以前从龙州县城到美女村,需要先到龙州客运站乘坐大巴车到金龙镇,55千米大约需要1个多小时的时间,接着在金龙镇乘坐当地的三轮车或面包车到美女村,若是自驾前往则方便一些,但村内没有足够大的可供旅游车辆停放的停车场。2019年崇水高速通车,结束了龙州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极大地改善沿边区域交通条件,加强互通往来。但从镇上到美女村的交通仍未得到较大的改善,交通不便利是影响旅游体验的第一个原因。另外,美女村也未能满足人们的美好想象,村内没有保存较完整的壮族房屋建筑,放眼望去都是两三层的现代火砖小楼房。而让人想要品尝的美女泉,也失去其古朴的原生态味道,整整齐齐的水泥阶梯让整个泉水失去灵性。天琴美女也仅仅在村文化展示馆的图片中呈现,现在村里年轻的姑娘大都外出打工,人们只能从上了年纪的奶奶们脸上想象她们年轻时的美丽容颜。
天琴文化已然成为龙州县的一张特色名片,美女村应当成为龙州县展示天琴艺术的窗口,但具有壮族特色的天琴文化旅游品牌还未打造出来,致使美女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齐全,缺乏可观赏的天琴文化展演和可参与的民俗活动互动,整体旅游感受差,极大地影响游客的重游率。
天琴在民间有6种曲调唱法,跑马、放雁、开门曲、葵花献女、摆扇舞、哀曲,在不同的仪式场合及节日当中传唱,因传统的天琴是一曲多唱,除了部分经书有抄录唱词之外,其余的便是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故而现存传统的天琴曲目并不多,有《逗天曲》《颂路》《欢乐曲》《天琴声声应妹心》《庆丰收》等30余首。经过专业音乐人士的挖掘整理,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出来的有《唱天谣》《放雁》《弹起天琴唱壮歌》《山歌好比星星多》等作品。其中,《唱天谣》是其中最为唱响的作品,成为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的成名曲,获得多个奖项,在世界各地展演并传唱至今。
《唱天谣》的成功使人们看到,对原有曲目进行改良加工,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艺术表演力,使之在舞台上呈现,是天琴曲目得以传唱的最便捷和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唱词人不断进行尝试,但之后所改造的曲目,均没有成为下一个“天谣”。天琴艺术传承人李绍伟老师反复强调,要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的东西放到舞台上展示。原生态的曲目是根据人们祈求神灵庇佑或抒发内心情感之用,唱词反复、曲调简单、缺乏表演张力,即舞台表演力不够,无法直接表演呈现。部分词曲家则将天琴与现代音乐融合在一起演奏,如将天琴与摇滚融合,使天琴迸发出跳动的力量,碰撞出新的视听效果,但受到天琴琴制固有的音域、音色的限制,在与其他乐器乐种配合中,难免处于下风。天琴制作大师秦华北先生致力于对天琴进行改造,两弦变三弦,增加音量,扩宽音域,用北方产的葫芦代替本地的小葫芦,对天琴琴体进行润色加工,使之美观亮眼,适合舞台表演。相较传统天琴,现代的天琴无论在外观还是使用角度,都有了巨大的提升,但要与其他乐器配合以及应用到更多元化的舞台和曲风,仍较为欠缺。
简而言之,人们在改编曲目、改良天琴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延续了天琴的活力,但未能将天琴艺术推至另一个新高度。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把握天琴艺术的文化核心,离开天琴赖以生存的土壤谈创新,一味迎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到最后只能是昙花一现。
天琴是壮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地壮族人民用天琴进行祭祀弹唱、文化娱乐,对中越边境上跨境民族而言,天琴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加强天琴艺术保护和传承具有弘扬优秀壮族文化、维护边境国家文化安全的双重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天琴艺术的内涵日益丰富,既在仪式场合中配合壮话喃唱“喻天”,又在舞台表演和日常休闲中“娱人”,还能在防毒禁毒、政策宣传上“育人”,这是龙州县发展特色旅游的一种文化资本,更是国家文化安全、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当下仍需整合政府、学校、科研机构、民间力量,进一步挖掘、研究这一文化遗产的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非遗的传承重点在于社区传承、在地传承,而非促其为现代都市的接受。当今的天琴艺术已经从原始的民间信仰文化形态,转型发展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态。崇左市及龙州县政府部门对天琴艺术的发展规划更多的是侧重于将天琴推向各地的舞台,重视其乐器的属性,但在原生态传承上的投入较少,忽略其法器的属性,淡化“宗教活动”“巫文化”等性质,而当地壮族人民用天琴进行驱邪祈福的祭祀活动,此精神层面的力量才是壮族天琴艺术之根,因而收集、整理、翻译散布在各地的天琴经书尤为重要,这是窥探壮族人民精神世界、探究天琴艺术文化内涵的根本,同时也是保护和传承天琴艺术的薄弱环节,崇左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8年出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定》,提到的保障措施包括法律、资金、人才和工作机制,也未涉及完善非遗的资料收集整理等基础性工作。
龙州、宁明、凭祥、防城港等地需整合科研力量,设立专项资金,吸引优秀的研究人员广泛收集各地的天琴唱本,并进行整理和翻译、研究,充分挖掘天琴艺术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场合下体现的文化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所指出的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四县市更需进一步研究天琴文化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的文化内涵,通力合作,共同筹划,促进天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挥政府在塑造天琴文化品牌中的主导作用,成立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机构,集中优势力量,对天琴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如加大对天琴文化的财政投入,在资源和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积极推动天琴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构建极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模式,依托已有优势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合力“奏响天琴”。
龙州县可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增加天琴文化品牌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深化天琴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立良好的天琴文化环境,进一步提升“天琴艺术之乡”“天琴美女村”的品质;发挥“红色边关·天琴古韵·岩画瑰宝·秀美龙州”资源优势,设计出符合不同需求的旅游精品路线,共建“好吃好玩好龙州”;扶持天琴产业发展,加强天琴旅游产品开发,谋求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融合发展。
宁明县可依托“花山”文化品牌,融入天琴文化因素。一是强力推进如花山音画夜游和实景演出、明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在实景演出中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天琴表演节目,在旅游区增加天琴元素,凸显壮族文化特色,通过项目带动天琴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改善和提升天琴文化品牌的重要渠道。花山旅游的核心村落城中镇耀达村濑江屯濑江乡村旅游区开发包括天琴在内的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展演天琴艺术,让人们体验壮族人民生活中的天琴。
防城港市可发挥“国门文化大院”的边境文化样板优势,开发创意创新的“政府+企业+农户”综合运营模式。政府立足“边、海、山、民”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项目,企业设计开发和管理运营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项目,借鉴京族独弦琴艺术和哈节、大板瑶服饰和阿宝节等已有品牌的经验,深度开发壮族砧板陀螺及天琴艺术文化品牌,鼓励、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对天琴文化的保护,自觉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参与到对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保障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3年,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正式启动建设,从8个市、区、县精选出中越边境5千米内具有本地区代表性、非遗项目集中呈现的镇、村、屯作为示范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培养了大批非遗传承人,有效地延续传统文化。天琴文化精品的打造可充分利用示范带的作用,除了以壮族天琴艺术为中心的龙州水口镇,涉及天琴艺术的传承基地和示范户还包括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那丽村,龙州县金龙镇板池屯,凭祥市上石镇上石社区、友谊镇文化站、友谊镇平而村等。可以结合2019年获批设立自治区级壮族文化(崇左)生态保护区谋划发展,从全局出发,把研学、非遗等,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天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路线,将天琴艺术在特定文化生态环境中的形态转化为旅游文化产品,让人们在深度参与和天琴紧密相依的民间节庆、习俗中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推动壮族天琴艺术与广西边境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在多层次、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补充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 明确规定:“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在保护其所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应发挥主要作用。”天琴与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息息相关,天琴师通过弹唱天琴及仪式实践,构筑充满民族感情的乡土家园,是天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最为核心的要素,也是天琴文化发展最为基础的资源。
在传承人培养方面,一是加强对现有登记在册的传承人进行保护及援助,抢救性记录其持天琴做仪式、传艺及其他活动的过程,给予其认可和尊重,激发传承人传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继续培养年轻一代的天琴艺术表演人才、天琴制作人才。一些天琴艺术培训班可迅速培养天琴表演人员,但这仅仅是将天琴当作一个常规的乐器对待,课堂上教授更多的只是天琴指法和弹唱技巧,较少涉及天琴的文化内涵的普及教育。为此,可邀请天琴艺术传承人、研究学者通过现场授课、网络教学等方式,加强天琴文化内涵、壮族民俗风情、民族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普及教育,推进各地天琴文化进校园活动,营造学习天琴艺术文化的良好氛围,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还要注重对天琴制作人的关注和培养,通过开设天琴制作课程讲授乐器和乐理知识,现场手把手教学制作、实践等方式,让人们掌握天琴乐器的基础,进而培养出能对天琴进行深加工和改良的优秀制作人才。三是深化天琴艺术的宣传和普及,将天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化成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人皆为“传承人”。一方面通过传统的宣传手段如印发小册子、悬挂条幅、举办讲座等普及、深化天琴艺术的相关知识,让民众对天琴艺术的认识突破娱乐性、休闲性和可获利性,强化天琴传承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利用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QQ以及抖音、快手、bilibili等视频平台推出天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记录各类民俗活动中的天琴仪式、天琴的舞台演出、学术交流会议等,开设网络课程邀请代表性传承人和专家学者讲授天琴艺术的相关知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当地壮族人民参与天琴的传承,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让天琴艺术扎根于壮乡人们心中,并不断壮大。
好的作品是天琴艺术的活力,要积极组织区内外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深入天琴文化扎根的地区进行采风,挖掘整理天琴文化唱本,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和意义研究,听取当地民众的心声,避免天琴音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脱节,进一步挖掘天琴民俗文化,对天琴音乐作品进行改良创作或新创曲目,保证其展现民族性及天琴的艺术性,反映当代生活,弘扬社会主旋律。
天琴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中不断延续,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各类舞台上展演传播。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天琴艺术俨然已成为广西壮族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如各地利益相关体的关系纠纷如何协调、民俗文化旅游规划与本地民众生活如何融合、艺术创作中在保留原生态特色的基础上如何再创作等。这些问题有待于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而对壮族天琴艺术的传承路径探索,可以更好地促进天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为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借鉴。
注 释:
①2017年5月31日访谈天琴艺术传承人李绍伟老师、6月1日访谈龙州民俗专家农瑞群老师得到一致的解说。
②龙州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广电局内部资料。
③包括:龙州县高级中学、民族中学、龙州县第一中学、新华中心小学、朝阳小学、城西小学、金龙镇学校、下冻镇中心小学。
④龙州县教育局办公室:《龙州县教育局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
⑤需要有至少五代的传承才能成为天琴世家,才有资格收徒传艺,且不允许父子师徒。
⑥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Hát+Then,2020年11月16日.
⑦数据来源于龙州县图书馆、龙州天琴文化传承中心及龙州民俗专家农瑞群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