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
“叮铃铃咚叮咚叮咚……”琴声悠扬,轻盈宛转。一人一琴静坐着,弹奏出的旋律灵动温婉、情意缠绵,仿佛能化作一缕青丝,飘进听众的心田。这悠扬的古琴,便是伴随壮族人民走过千年沧桑的壮乡瑰宝——天琴。
天琴是壮族人(布偏与布岱支系)所使用的弹拨类弦鸣乐器,流传已逾千年。在壮语里,天琴被称为“鼎叮”,因琴声圆润明亮似“叮铃”而得名。
天琴的外形、构造,琴筒与板胡相似,琴头正窄侧宽,琴杆既细又长。它最特别之处,是琴头、琴杆用三节木料相接而成,却不用一颗钉,不涂一点胶。这样的乐器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其他哪个民族、哪个地区有与天琴相同的乐器,可以说它是乐器史上的一个奇迹。
过去,在壮族人的观念里,天琴是神圣之物,只有在一种名为“跳天”的仪式上才能使用。近些年来,经过民族音乐工作者的抢救性发掘,一度濒临失传的天琴弹唱艺术重放光彩,甚至入选了广西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琴成为继铜鼓之后又一壮族标志性乐器。
为了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2011年,崇左市龙州县开设了第一个校园天琴兴趣班,设在崇左市龙州县民族中学,该校的在校生大部分都会壮语,这对学习天琴弹唱是非常有优势的。
天琴兴趣班开班至今,来学琴的同学络绎不绝。龙州县政府每年都会给学校拨款购买天琴,以解决由于天琴数量不足带来的问题。目前学校有上百把天琴,已经满足了上课的基本需求。
在天琴兴趣班里,每一位同学都是从零开始学习。通过老师的悉心指导后,大家都能完整弹奏出至少一首简单的曲目,个别同学更是在练习中脱颖而出——弹、唱、跳俱佳。
经过多年培训练习,龙州县民族中学的同学们在天琴弹奏、演唱和表演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曾多次在各种大型文艺演出中登台亮相:2012年起,学校天琴弹唱艺术队相继三次赴澳门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受到澳门同胞的好评;2015年参加崇左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荣获乐器类一等奖;2017年学校加入全国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联盟……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天琴兴趣班的老师对学琴的同学都寄予厚望,希望他們从学校毕业后,都能熟唱一首壮族歌曲,会跳一支壮族舞蹈,会弹奏壮族的特色乐器天琴。说到天琴,同学们都露出喜悦的笑容,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想——
陆海伶:学习天琴让我感受到天琴的音律之美,感受到天琴的魅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非常美好,非常奇妙。
李凯瑶:每当我学会一首曲子,会非常有成就感,会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天琴是我们壮族的乐器,它让我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黄乐冰:刚学习天琴的时候,我总找不到调,看不懂老师的手势,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但只要虚心学习,要学好天琴也不难。弹天琴的时候,我的身心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蒙佳慧:听着天琴弹出优美的琴声,我感觉自己被一种艺术氛围熏陶着。
黄秋燕:刚开始学习天琴时,我的手指一点都不灵活,也不协调;我分不清哪根弦是哪根,也记不住琴谱。感谢老师的耐心指点,我慢慢地学会了怎么去弹。
林佳妮:在天琴兴趣班我又学会了一项新的技能,感觉自己离音乐世界更近了一步。
黄彩湘:天琴唤醒了我的艺术细胞,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我要认真学习天琴,传承家乡文化!
天琴弹唱近年来传播速度很快,学习和掌握天琴弹唱的人越来越多。龙州县民族中学的同学们也更奋发向前,他们带着天琴艺术,逐步走向国家级舞台甚至是国际艺术表演舞台。
天琴小知识
天琴有三根弦,最外面也就是最细的弦称为“子弦”,中间的弦称为“中弦”,最粗的弦称为“老弦”。
弹天琴的坐姿是有要求的,要跷二郎腿,天琴斜放在跷起的那条腿上。右手手掌呈半握拳状,食指与大拇指夹住拨片。右手小臂近腕关节处紧压琴筒,以减轻左手托举琴杆的负担。手腕向外伸出琴面板约四厘米左右,右手腕稍向里弯曲,不要攥得太紧。左手虎口扶住琴杆,因为换把需要上下移动,因此虎口和手指要放松,不宜夹紧。弹琴时左手在琴杆上来回滑动。
天琴弹奏时发音明亮,音色圆润甜美,表现力丰富,曲目欢快抒情;可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也可一人或多人边弹、边唱、边跳。
天琴表演最大的特色就是演奏者手抱天琴,脚摇铃铛,边弹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