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与转化研究

2022-02-26 05:24杨丽云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天琴技艺乐器

杨丽云

(崇左市壮族博物馆 考古研究部,广西 崇左 532200)

传统技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凝聚了民族智慧。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根据时代需要对传统技艺进行转化,既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2021年,壮族天琴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壮族天琴艺术涵盖了以天琴为法器进行伴奏的民间仪式和以天琴为主打乐器的表演艺术,但没有明确包括天琴制作技艺的内容。壮族天琴艺术与天琴制作技艺密不可分。它们组成了人们所说的“天琴文化”,即在壮族天琴艺术基础上延伸的天琴制作技艺与改良和以天琴为主的文创产品开发。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政府与民间合力把流行于中越边境的民间法器天琴打造成为一种民族表演乐器,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该文以天琴制作技艺为切入点,探讨乡村振兴视角下天琴制作技艺的传承与转化。这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天琴艺术设立保护条例提供整体性视角,同时也为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一、天琴文化多元价值推进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与转化

天琴文化的价值被发掘利用,主要借助天琴艺术概念来实现。经过学者们多年研究,天琴文化的价值特点突出,具有多元性。

一是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仪式操作中,“布祥”①把天琴作为娱神娱人的法器,又弹﹑又唱﹑又跳,将歌﹑舞﹑乐融合为一体,并揺﹑抖铜铃来烘托仪式歌唱。仪式中,“布祥”唱《跑马曲》《放雁》等唱本时极富旋律之美,曲调的运用因仪式不同而呈现特定的情境。同时,天琴作为娱人乐器,群众拿它作为节庆活动的表演乐器并进行改良来促进表演。在这些表演中,演奏方法有弹﹑拨﹑轮﹑扫,还有打音﹑双音﹑滑音演奏技法,并以支声﹑对比﹑模仿和多种音型烘托,变化丰富并常有中立音出现,具有奇异的中调式色彩。可见,天琴文化既有仪式的规范严谨,又有群众参与的生动活泼,民族风格浓郁,具有极高的壮族音乐艺术审美价值。

二是具有典型的口头文学价值。天琴文化中仪式唱本《塘仸》《梁山伯与祝英台》《幡传》等十几种唱本,以长诗形式在“布祥”中口头传唱,内容有天琴的起源﹑族群的历史﹑稻谷的来历﹑人生的礼仪等。在不同的仪式场合,“布祥”弹唱不同的仪式唱本内容,如祝寿唱“添粮补寿歌”,也有些内容是由天琴师依据主家的情况随机编唱的,内容丰富生动。可见,天琴文化具有很高的口头文学价值。

三是承载壮族民俗文化价值。天琴文化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禳灾祈福﹑抒发情感﹑表达心意的功能,是民族智慧结晶。天琴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融入了壮族信仰与习俗,贯穿于壮族人生礼仪过程,全面生动地表现了壮族传统的生活文化,具有极为突出的民俗文化价值。

四是具有奋发向上的当代社会价值。天琴文化让壮族人民通过人生礼仪来展示自身的民族情感和文化,以其传统的艺术形式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社会价值。

天琴文化的多元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支撑,也为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与转化奠定了基础。

二、天琴祛魅实现功能转换,为天琴制作技艺的传承与转化提供铺垫

天琴早在清代嘉庆年间的《龙州纪略》一书中就有记载。书中写道:“男女无声听咒病,白婆夷语拨三弦”“鬼婆大约青年者多,手弹二弦,脚抖铁链,琅铛之声云以锁鬼”②。可见,天琴作为法器用于民间信仰仪式的历史悠久,且其形制有二弦和三弦之分。

天琴在当代社会,最早是被看作演奏乐器。2003年9月,著名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应邀来到龙州,对有“喻天”[1]45法器功能的天琴进行艺术挖掘。范西姆到龙州金龙镇第一次接触到天琴,是听“布祥”李金政用天琴弹唱民间唱本。范西姆认为“天琴弹唱最有特色的是演奏者佩戴脚铃,随节拍晃动,中国民族乐器中仅此一例”[2]。随后,天琴开始进入精英打造的视野,开启了天琴功能转变﹑融入乡村振兴的历程。

原生态的天琴作为法器,其“本身的音乐及演奏手法较为简单……而作为与宗教仪式密切相关的弹唱,音域不宽,多使用中低声区,除板池地方的旋律性格较为鲜明以外,旋律多平缓进行,所摇的铜环串有‘模仿骑马的感觉’之意”[3]164。为追求完美的舞台效果,打造适合现代音乐艺术舞台的天琴艺术,天琴逐渐脱下法器的外衣,在形制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改良。天琴的改良促进了天琴艺术发展,助推天琴文化品牌的打造,成为崇左乃至广西文化的标识之一。

三、乡村振兴下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与转化的路径

天琴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不是被动存在的,而是在传承主体的自觉自信下主动适应现代社会,成为乡村振兴的可用文化资源,并“正在以一种艺术化的形式‘复活’,即手工艺的复兴和民间表演艺术的复兴”[4]7,这主要表现在天琴改良及民间兴起的天琴艺术表演和打造天琴文化品牌上。

(一)专业分工加速天琴制作技艺传承的分化

天琴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法器天琴和乐器天琴。法器天琴主要具有法事功能,技艺上以简易实用为主。乐器天琴,相当于精品天琴,是将天琴不断改良成为娱人乐器和工艺品。随着人们对改良天琴需求量的增加,市场上出现了专业生产天琴的制造厂和手工作坊。

1.法器天琴制作技艺的传承

天琴制作技艺传承的主体与用天琴做法事的操持者密切相关。经调查,在广泛分布着用法事天琴做仪式的崇左市境内,会制作天琴的人屈指可数。他们是龙州金龙镇板池屯的李绍伟﹑龙州金龙镇板烟屯的马贵益和宁明县宁明镇的农戈建。这些制作者本人或其祖辈是“布祥”。李绍伟既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天琴艺术的传承人,也是“布祥”;马贵益是“布祥”;农戈建尽管不是“布祥”,但其奶奶是“布祥”,其因对法事不感兴趣而从事天琴制作。可见,天琴制作技艺并不像天琴法事仪式一样在“布祥”中得到传承,而是门技术活,靠个人领悟和兴趣得以传承。他们制作的法器天琴形制简单易携带,主要作为伴音弹拨使用,同时尽可能地追求外形美观。法器天琴仍保持着传统的可拆分式,分为三段式或五段式。李绍伟制作的法器天琴多为三段式,分为琴头﹑琴杆和葫芦。琴头分为龙头和凤头,龙头﹑凤头又分简约式和写实式两种。

2.乐器天琴制作技艺传承

为使天琴满足舞台艺术表演的需要,政府联合社会精英﹑传承人在打造天琴文化品牌过程中推进天琴改良。针对传统法器天琴外观﹑材质﹑组装方法和用途上的局限性,广西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和韩醒老师指导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秦华北,对天琴的形制和弹拨方式进行改良。秦华北利用自家场地建立了崇左市第一家天琴手工作坊。在秦华北的影响下,“80后”的李学文和朱仲衡﹑“90后”的马少刚等年轻人加入到乐器天琴生产的队伍中,实现了乐器天琴制作技艺代际传承,形成了保护天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序格局。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市场上,特别是乐队与中小学校的需求,在政府产业扶贫项目的支持下,龙州县裴永丰木器制品厂兼营天琴生产,加以挂牌龙州天琴制作厂,专门生产普及教学用的乐器天琴。宁明县的农戈建也将自家住房改成天琴作坊,并培养了两个徒弟一起生产乐器天琴。乐器天琴的专业化生产,提升了改良效果,增加了的产量,扩大了天琴文化的影响力。

(二)乐器天琴制作技艺改良

到目前为止,乐器天琴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改良。

第一阶段为乐器天琴的形制和弹拨方式改良,时间为2003年至2018年,主要指在韩醒老师指导下民间天琴制作者实施的改良。

1.乐器天琴形制改良。在韩醒老师的指导下,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秦华北对天琴的外观﹑材质﹑拼装方法进行改良。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把可拆卸的琴头和琴杆从三节杆改成固定的一根直管,一节贯通;二是统一为三弦形制,丰富音调与音色;三是增加琴弦下方的品位;四是琴头葫芦由上下正切改为从中间横切,以防破裂;五是把扩音孔从琴头葫芦背部挪到两侧,扩大音量;六是开创性地在三根琴弦的基础上再加一弦,最终做出四根弦24品的竹天琴。改良后的天琴规格较为统一,全长105厘米,琴杆长70厘米,材质多为就地取材的樟木﹑龙眼木﹑竹木等,琴筒面板为当地的薄桐板。天琴安装上大小不同的葫芦并配上粗细不同的尼龙琴弦后,变成可弹奏高音﹑中音﹑低音的弹弦乐器。用大葫芦做的天琴,发音厚实,音色粗壮低沉,为低音天琴;用中葫芦做的天琴,发音明快,音色圆润饱满,为中音天琴;用小葫芦做的天琴,发音尖细,音色高亢悠扬,为高音天琴。

2.天琴弹拨方式改良。在改良天琴形制的基础上,天琴演奏技法也得以改进,把左手按弦﹑右手拇指和中指扣住琴杆根部,以食指勾拨琴弦的传统弹拨方法改为左手持琴按弦,右手食指和拇指执拨片弹弦发音,即拨片弹奏。拨片拨弹法增强了弹挑的力度,使轮指的速度更快﹑密度更大,增加了双音﹑打音﹑顿音﹑滑音扫拂等弹拨技巧,扩大了天琴音量,使音色更为清脆﹑圆润。同时,应用大三弦上下滑音并任意转调的特色技巧,丰富了展演的艺术形式,基本满足了天琴弹唱的艺术表演需求,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法事天琴弹奏只能作伴音的问题,使之能弹奏主乐曲。如今表演所使用的天琴大部分是此次改良的天琴,如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漓江艺术学校和《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中使用的天琴。但第一阶段改良的天琴仍存在没有标准音高﹑弹奏过程中容易跑音等问题。

第二阶段乐器天琴改良在承接第一阶段天琴改良成果的基础上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时间为2019年至今,以崇左市文化和旅游局为主导,委托中国民族管弦乐器学会乐器改革制作委员会牵头组织天琴改良小组,由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与试制中心具体实施。在天琴改良小组的指导下,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与试制中心制作了五批次天琴。其中,第五批次改良的天琴于2021年10月9日经过专家评审一致同意改良成功。

第二阶段乐器天琴的成功改良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③。一是解决天琴变形的问题。将音板厚度固定为2mm厚,在音板内贴上两个细小的八字梁,以增加音板的抗压强度,克服音板压在琴马下易开裂的问题。二是解决音量小的问题。琴弦用蚕丝尼龙合金混合缠绕而成,从而加大了振频。天琴琴筒采用直接向农户定制的专用天然葫芦,面板采用进口高振频面板,使振动面板纤维密度和面板厚度与琴弦振动达到最佳匹配。在葫芦腔内壁喷涂封闭底漆,以硬化葫芦腔内壁,减轻葫芦腔体重量,使葫芦腔整体易于共振,增加音量。三是解决音准稳定的问题。天琴机械轴采用蜗轮蜗杆结构,这保证了天琴可以微调调音,自锁性能好,紧弦后不跑弦,克服了琴轴长期使用导致木轴与轴孔摩擦力降低,使琴弦跑弦﹑影响音准稳定性的难题。四是确定规范了二弦和三弦高﹑中﹑低音天琴的有效弦长﹑共鸣腔端面直径尺寸﹑琴杆宽度。低音天琴有效弦长为1000mm,中音天琴有效弦长为830mm,低音天琴有效弦长为410mm。二弦天琴杆宽度为20mm,二弦和三弦高音天琴杆长一样,为350mm;二弦和三弦中音天琴杆长分别为650mm和660mm;二弦和三弦低音天琴杆长分别为880mm和770mm。五是确定了二弦和三弦高﹑中﹑低音天琴系列天琴的定音。六是明确了三个系列天琴的规格,初步定为演奏型天琴和普及型天琴两类,并规划了高级品天琴﹑中级品天琴﹑普及品天琴的用料﹑琴轴﹑琴头﹑琴盒的技术要求,在模具化和机械上为下一步标准化批量生产天琴做好充分的准备。七是在天琴乐器包装上添加壮族特色元素。在葫芦共鸣腔出音孔处,用激光雕刻花山岩画图案。根据天琴的尺寸制作饰有壮锦和花山元素的防震防水的天琴盒。为了配合天琴普及教学,相关部门推动天琴进校园﹑进课堂,还设计了一款适合儿童演奏的有效弦长为500mm的高音天琴,满足教学需求。

经过专家和天琴艺术表演者试用,第二阶段改良的天琴解决了天琴音域窄﹑弹奏过程中容易跑音﹑工艺粗糙﹑外形装饰差等系列问题,确保天琴新品的声学品质不亚于传统天琴的音质音色。第二阶段改良的乐器天琴在声学品质﹑演奏性能﹑外形材质等方面体现了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满足了天琴弹唱的艺术表演需求。为保护改良天琴的知识产权,第二阶段成功改良的天琴注册了“骆越天琴”商标。如今,崇左市天琴艺术传承中心表演使用的乐器天琴是第二阶段改良的天琴。

(三)乐器天琴表演兴起

天琴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主要体现在以改良乐器天琴的舞台表演艺术的兴起。在龙州县政府和范西姆的大力推动下,龙州县于2003年组建了第一支天琴艺术表演队——天琴女子弹唱组合。该组合在第五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以一首天琴演奏的《唱天谣》,开启了乐器天琴的表演。之后,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弹唱的《放雁》《唱天谣》《天之琴》等曲目和其天琴配串铃的独特演奏方式受到大众喜爱。该组合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大城市参加展演80余次,以及赴奥地利﹑德国﹑泰国﹑越南﹑法国等国家演出。

随着天琴表演影响力的扩大,政府和学校成立了多支表演队,如崇左市成立了崇左市天琴艺术传承中心,龙州县成立了龙州县天琴文化传承中心,龙州民族中学﹑龙州镇新华小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院校先后成立了天琴表演队。民间也成立有天琴表演队,如2017年秦华北发起和组建了“天琴梦团队”。该团队聚集了龙州当地天琴文化爱好者共24人,除了演奏《骆越谣》《壮乡记忆》《嘟鸟》《秘境弄岗》《勇敢阿刀》和《祈福歌》等歌曲,还改编了《侬垌节》《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天琴版歌曲。该团队承接了2017年龙州县政府为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推出的“百姓大舞台”节目,其中有很多以天琴为主打乐器的表演节目。

此外,崇左民间节庆是群众进行天琴艺术表演的好时节,如龙州县的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四的“侬垌节”都有以天琴弹唱为主的舞台艺术表演。最大阵容的天琴艺术表演活动是201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由180人组成的广西崇左市表演队的天琴弹唱表演。这些表演队的兴起和不断参与演出,扩大了天琴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当地乡村文化振兴和旅游文化发展。

(四)天琴文化品牌形象塑造

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与转化的过程是伴随着政府整合社会力量不断打造天琴文化品牌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以龙州县为先锋开展了系列。2007年,龙州县文化馆以“壮族天琴艺术”项目名称申请列入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7年12月13日,龙州县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天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4月25日,龙州县被授予第二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2008年5月8日,龙州县成功举办“首届天琴文化艺术节”。2013年12月28日,龙州县举办“第二届天琴文化艺术节”。为打造天琴文化品牌形象,龙州县政府在城市景观建设上采用天琴雕塑装饰主街道。为发挥天琴文化特色优势,政府举办的活动多以天琴艺术展演开启活动序幕,如“中国•龙州‘秘境弄岗’国际观鸟节”的天琴表演。如今,天琴表演已成为龙州县和崇左市展销活动的助力器,如2021年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有改良天琴展示和天琴艺术表演。

随着天琴文化品牌效应的提升,崇左市政府采取措施推进天琴文化品牌的建设。2019年9月,广西崇左天琴艺术国际研讨会在崇左市召开。这象征着崇左市政府致力于全方位打造天琴文化品牌,并计划投入1000万元用于天琴艺术传承保护。到目前为止,崇左市政府已投入300多万元开展天琴艺术培训﹑天琴艺术表演和天琴文化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壮族天琴艺术被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可见,以政府为主导的天琴文化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天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积极性。

在天琴品牌形象建设中,天琴文化逐渐受到音乐人士﹑民俗专家等外界人士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广西广播电视台﹑中国文化报﹑新华网﹑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左江日报等国内外新闻媒体,微博﹑微信﹑腾讯QQ﹑抖音﹑快手﹑bilibili等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天琴文化。在媒体传播宣传效应推动下,天琴文化逐步“从民间‘小传统’融入‘大传统’中”[5]52,促进了天琴文化品牌形成。

(五)天琴文创产品开发

在天琴改良的过程中,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人和天琴爱好者制作了一批尺寸较小﹑便于携带和收藏的天琴文创产品。其中,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秦华北做的天琴文创产品最吸引人。秦华北根据市场需要和客人的喜好来定制个性天琴。他潜心研发的天琴文创产品曾荣获“2007年广西首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三等奖﹑2012年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优秀奖﹑2013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琴”金奖。在这些文创产品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秦华北2010年制作的﹑送给出席参加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家政要和贵宾的礼品天琴。另外,中国红军第八军革命纪念馆开发的“无•古韵天琴系列”文化产品荣获“2020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可见,天琴文创产品的开发拓宽了天琴文化领域,促进了天琴文化与旅游交融。

四、乡村振兴视角下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与转化的要素分析

天琴制作技艺的传承与转化是在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下,历经两个阶段的改良,不断融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这主要得力于传承主体的自觉自信﹑政府的扶持引导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系列策略。

(一)传承主体的自觉自信是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与转化的核心

民间认可弘扬的法器天琴为改良乐器天琴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乐器天琴的改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传承,是传承人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流变。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秦华北在天琴制作工艺的传承与转化上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他作为土生土长的龙州人,从小受天琴文化的熏陶。他的爷爷是“布祥”,会制作法器天琴。在耳濡目染下,秦华北13岁就学会了制作法器天琴。2003年,在韩醒老师的指导下,他为了找到适合天琴表演的琴弦,自掏腰包从淘宝网上购买了从几元钱到上千元不等的琴弦进行调试,最后才找到专家和表演者认可的琴弦。在天琴技艺传承与转化上,他不仅是亲缘传承人,也是业缘传承人,还是地缘传承人。[6]凭着刻苦钻研,他改良与制作的乐器天琴体现了十足的工匠精神,不仅外形美观,而且易于弹拨﹑音律较准,目前公认为只有他做的乐器天琴才适合舞台表演。到目前为止,秦华北制造的乐器天琴已销售逾千把。在秦华北的带动下,天琴被外来年轻人(如龙州民族中学兼职老师朱仲衡)接受。这些青年人受过良好教育,设计和创作了既有艺术性又有传统特色的乐器天琴。他们通过向秦华北学习及其合作,将传统的技艺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做出的乐器天琴既有朴素气息,又不失当代意味。这些年轻的设计师为天琴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技术。这些新的手工天琴艺术品的出现,代表的是新的社会取向和新的审美需求趋势所带来的新时尚,同时也体现了传承人的一种文化自信,以及对天琴文化的认同。这种自信和认同带给天琴文化新的生机。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与转化的关键

中共中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文化复兴﹑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文化振兴不仅要发挥传承主体的自觉性,还要依靠政府扶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不断创新﹑发展传统技艺,刺激文化产业建设。传统并非与现代社会脱节,而是需要通过转化之路找到与现代社会的连接点,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资源配置整合,在保护的基础上产生效益。天琴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不会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生长在我们的生活中”[7]8。

天琴文化是文化复兴的重要项目,政府通过统筹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使天琴的制作技艺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天琴制作厂﹑天琴工作坊﹑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与试制中心在传承经典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升级,不拘泥于工艺和产品本身的形态,使得传统文化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其传统功能在现代产业中的开发和利用。天琴制作技艺的传承与转化也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文化艺术要“守正创新”的精神。在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中,天琴传统技艺作为左江流域壮族人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浓缩,要根据市场导向来发展,激发传承主体创新活力,整合市场资源,为传统技艺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政府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是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与转化的重要保障

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文化驻魂”工作中,将天琴文化作为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进行打造。政府作为主导者与管理者,对天琴文化发展进行了整体设计规划和管理。首先是对天琴文化起源进行保护传承,接着以天琴改良为基础进行天琴艺术升华的表演活动引导与推介,最后是天琴文化品牌的塑造。在天琴文化保护方面,政府以“天琴艺术”为项目名称,申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扶持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人,政府为传承人技艺的转化牵线搭桥﹑联系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同时在精神上给予鼓励,每年春节派人慰问传承人并发放鼓励奖金,还为传承人积极申请相关名誉称号。现秦华北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崇左工匠”等荣誉称号。为表彰传承人在天琴创新上付出的努力,崇左市总工会为荣获2020年“崇左工匠”称号的秦华北颁发了奖金。在物质和精神上对传承人进行鼓励,有利于激活传承主体的自觉性。政府出资促进天琴技艺成功改良,为天琴艺术表演铺路,为天琴工厂化生产和天琴艺术普及进校园做好准备。政府的有效干预和传承人不断的进行文化创新逐步扩大了天琴文化的影响力。

结 语

天琴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改良,实现了外制形式和音阶音色上的转化,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喜爱,是崇左传统技艺成功转化的典范。在乡村振兴需求的驱动下,改良天琴的技艺转化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连接点,体现了传承主体强烈的自觉自信。改良天琴促进了城乡表演和旅游业发展,旅游又促进天琴产业发展,双方相互作用,塑造了形象鲜明﹑具有地方特色的天琴文化品牌,实现了传承技艺转化,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契机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天琴制作技艺传承面临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众多相似的问题,如传承人制作的手工制品成本高﹑售价高﹑产量低等,以及政府扶持资金有限,天琴制造厂受疫情影响难寻高水平工匠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天琴生产。同时,第二阶段取得改良成功的乐器天琴没有进入市场进行规模化生产。但这些困难都阻挡不了天琴传承主体激发的文化自觉自信,他们不断推动天琴文化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注释:

①当地人称操持天琴做法事的人为布祥。

②内容来源于清代嘉庆年间黄誉的《龙州纪略》,第42页、第100页。

③考虑到天琴改良具体技术的知识产权,在此不详细列举主要参数。

猜你喜欢
天琴技艺乐器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学乐器
阿公的天琴
天琴谣
悠悠天琴,千年壮魂
天琴与少年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乐器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