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在窒息性心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2020-03-19 08:19徐建平
健康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搏肋骨心肺

徐建平,鲁 斌

(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 急救中心,浙江 淳安 311700)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是在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后进行抢救过程中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措施[1]。半个多世纪以来,临床上大多采用以胸部按压为主的CPR技术,随着医学的发展,该技术虽不断更新,但CA的病死率仍然较高[2]。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为以胸部按压为主的CPR技术不适用于存在胸外按压禁忌的患者,且该技术作用力较大,易并发肋骨骨折[3]。2014年王立祥[4提出了腹部提压CPR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CPR技术的不足,随着《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5]的发布,腹部提压CPR逐渐开始得到应用。本研究对比了两种CPR技术在窒息性心搏骤停中的使用效果,希望为临床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4年6月—2018年6月在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抢救的200例窒息性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均年龄≥18岁、心脏无器质性病变病史、CA发生至入院心肺复苏时间≤30 min、体温无异常,排除近期有胸腹部创伤及手术的患者、因慢性心力衰竭或晚期癌症等慢性病终末期而导致的CA患者、合并低血容量休克或腹主动脉瘤、颈动脉闭塞的患者、有严重结核性疾病及胸腹联合伤致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按照抢救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腹部提压CPR组)和对照组(传统CPR组)。观察组共113例,其中男59例,女54例,年龄25~81岁,平均(43.21±11.23)岁,CA发生至入院心肺复苏时间为4~25 min,平均(10.21±2.14)min;对照组87例,其中男47例,女40例,年龄25~83岁,平均(43.67±10.86)岁,CA发生至入院心肺复苏时间为4~28 min,平均(10.65±2.32)min。

1.2 急救方法

1.2.1 常规处理 2组患者均取心肺复苏体位,经口气管插管配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常规给予抢救药物。心肺复苏同时均于桡动脉行动脉置管监测患者动脉压,于颈内静脉置管测量中心静脉压。按压过程中严格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以及有创动脉压等。若在按压30 min后仍未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视为复苏失败,停止心脏按压。

1.2.2 传统CPR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CPR技术抢救,于胸骨下1/3处人工按压(频率为100 次/min),按压幅度为5~6 cm。

1.2.3 腹部提压CPR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部提压CPR技术抢救。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北京德美瑞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CPR-LW1000),双手紧握提压装置两侧,将手柄放置于患者剑突与脐之间,给予非同步交叉腹部提压CPR,向下按压和向上提拉腹部的频率为100~120 次/min,按压与提拉的时间比为1∶1,向下按压的力度为30~50 kg,向上提拉的力度为20~30 kg,提压振幅为4~5 cm。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转归 包括如ROSC率、ROSC时间、24 h存活率以及存活出院率等。其中ROSC恢复的判断标准:患者恢复窦性或室上性心律,平均动脉压(MAP)≥60 mmHg,维持≥20 min。

1.3.2 复苏患者临床指标 记录按压30 min后ROSC复苏患者在复苏成功后30 min时的心率(HR)、MAP以及动脉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乳酸(Lac)、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观察两组ROSC复苏患者肋骨骨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转归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ROSC时间为(9.24±1.67)min,对照组为(11.69±3.13)mi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2,P<0.001)。患者的治疗转归情况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治疗转归情况比较[n(%)]

2.2 复苏患者情况 复苏成功后30 min,观察组患者的HR、MAP差值、PaO2以及PetCO2值均高于对照组, PaCO2差值、Lac差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复苏患者中观察组无患者发生肋骨骨折,对照组有5例发生肋骨骨折,2组的肋骨骨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2,P=0.034)。

表2 复苏成功后30 min 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指标变化

3 讨论

CPR是通过人工手段给予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一种外在作用,以此替代或辅助心脏来维持一定的血液循环,从而持续地为心脏、脑以及肺等重要的器官提供必要的血流以及氧和,最终达到恢复患者自主循环的目的[6]。传统的胸外按压CPR仅能够达到正常生理状态下心输出量25%~40%,其禁忌症以及易造成肋骨骨折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抢救效果。相关研究认为,即使对患者实施锤击复苏,使胸廓下陷程度达到6 cm以上,心输出量也仅仅能达到正常心脏的50%[7]。

腹部提压CPR技术主要是通过对腹部的提拉与按压,使膈肌上下移动来改变胸腹内压力,从而实现体外无创腹式呼吸支持。腹部提压CPR的原理是通过腹泵、胸泵以及肺泵机制实现,其中 “腹泵”可有效提高循环血量,“胸泵”可血液循环,“肺泵”可辅助呼吸运动,持续的提压帮助其实现了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过程,使两者同步复苏[8]。这一过程中工通气和胸外按压的分离、通气与血流脱节,弥补了胸外按压时没有通气的缺陷。

本研究对两种方法的抢救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ROSC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ROSC率、24 h存活率以及存活出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腹部提压CPR提高了窒息性CA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本研究的结果也发现,腹部提压CPR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促进窒息性CA患者生命体征的恢复。腹部提压过程中,腹腔内负压和正压交替产生,膈肌由于负正压的作用上下移动,从而胸腔压力不断变化,膈肌下移时,胸腔内负压增大,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肺部,而膈肌在正压的驱动下上移时,间接给予胸腔高于大气压的压力,从而利于肺部气体排出,起到了腹式呼吸的作用,这一过程较为成功地模拟了成年人腹式呼吸,对改善通气量具有重要的意义[9-10]。

肋骨骨折也是影响传统CPR技术抢救效果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无肋骨骨折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可见腹部提压CPR技术可有效改善窒息性CA患者的通气功能,提高救治率,且肋骨骨折发生率低,其在窒息性CA的抢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心搏肋骨心肺
59例交通事故致肋骨骨折伤残鉴定的分析
急性心肌炎病人发生心搏骤停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10秒钟之内的决断(上)
——心搏骤停的漏诊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围术期非心脏手术呼吸心搏骤停相关麻醉因素回顾性分析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突然倒地怎么办?
迷人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