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践行方法和历史价值

2020-03-16 20:14蒋智华
高教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生活化德育

蒋智华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的全新教育创新命题,为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主要的发展思路,也突显出了德育在新阶段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工程,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承担着方向引领、人格提升和人学实践的重要功能。在当前德育范式变迁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当前我国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内涵重构和方法指引,契合了德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理路。

一、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哲学认为,德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既要避免走向传统的“道德实践论”,也要避免走向工业化以来发展壮大的“技术实践论”[2],而是应当用一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视角看待德育,即用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视角看待和发展德育实践。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具体实际出发,及时、直接地回应了这一时代的教育实践关切,展现出了一种宝贵的理论品质和理论勇气,这一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呈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1.意识形态上政治正确的方向引领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阶级社会中,广义上的德育并非仅仅是一种纯粹的道德叙事,而指的是一种带有明显的政治性、阶级性的思想动员行为,其本质是为了“从思想上掌握群众”[3]。对于德育思想的这种本质规定性,在当前西方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思潮渗透、后现代主义价值多元论等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给予了正面回应,明确地将意识形态引领作为一个极端重要的方向看待。他认为,德育本质的这种意识形态性要求我们未来在德育供给侧改革中要一如既往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2018年5月,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谈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命题时又将这种德育的意识形态属性表述为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即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思想体系作为德育的政治正确评价指南,以为德育创新提供坚实的方向引领标杆。

2.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

人本思想在我国几千年以儒家为主体的政治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种政治现代性的自觉追寻和理论创新的一条主轴。按照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理解,德育作为一种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途径,渗透着“师”与“生”两种主体性的互动协调的问题。在教育现代性的命题当中,过往的德育在“灌输论”[5]思想的指导下错误地走向了以师为主体的道路,因此带来了德育功能的异化。

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在分析德育的核心价值时,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现实思考,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新理念,即用“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地位至上,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6]作为德育工作的价值坐标。在我国德育供给侧改革从学生的个性化知识需求、从具体的现实环境再出发的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实际上是肯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逻辑,通过我们德育工作内容、思路、方式等的系统性转变更好地使德育创新工作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实现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步骤。

3.立德树人的逻辑目标

对于德育的“知识动员”,一种知识动员方式是将德育相关的知识作为“目的”,即在德育的目标逻辑上人为地将“知识”本身与“人的需求”割裂开来,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德育知识需求;另一种德育的知识动员方式是将知识尤其是个性化的知识作为一种手段,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出发重构德育的逻辑目标,也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道路上去,从学生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实际出发思考和创新德育工作。

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在设计这一目标时,认为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即将德育的知识动员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结合起来,避免将德育狭隘地走向理论教育、应试教育、显性教育的境地,而是要以塑造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作为终极目的,“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7]。同时,对于立德树人这一逻辑目标,习近平还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实际上就是在逻辑目的上吸纳了“以学养人”“以学育人”,肯定德育知识动员在新常态下应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德育知识需求这一变革趋势。

4.铸魂育人的人学气质

在德育的范畴当中,铸魂育人是对德育“元问题”的一种自觉升华和对终极信仰的一种自觉形塑,代表着德育共同体对于意识形态这一本质的基本遵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查意识形态的变化规律时曾经这样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9],实际上这就是肯定了阶级社会中包括德育工作在内的教育都带有明显的阶级性特点,并渗透在其终极的价值追求上。

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提倡德育工作要在铸魂中育人,在育人中铸魂,从而将德育的现实性和理想性结合起来、将德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结合起来、将德育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起来。例如,在德育的民族主义方面他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的命题,将宏观上的民族之魂、国家之魂与微观上的个体之魂、个体之梦结合起来,体现出来了德育的意识形态之维。

二、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的践行方法

理论是灰白的,而实践之树常青。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的内涵有效地把握住了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实际,又科学地回应了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德育究竟如何创新、如何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丰富的德育践行路径和方法论。

1.文艺育德:德育与美育的对话

上文有所述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哲学的诞生是对传统的道德实践与技术实践被人为割裂所进行的一种超越,也是对现代性及其领域分化带来知识的学科化进行弥合的一种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育哲学的终极目标,但是在教育现代性的背景下这种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被学科化、知识分化所削弱甚至是异化。具体到德育领域来讲,德育的“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目标之实现需要从德育领域之外寻找答案,也即跳出德育看德育,这是后现代主义知识背景下德育范式转换的一种基本逻辑主张。

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在知识论上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提出了文艺育德的新方法。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文艺的创作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好文艺与人民的辩证关系,同时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9],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德育与美育的互动对话、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发展思路,内在地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立场。

2.家风建设:重视德育的原始工程

在教育学领域,家庭教育是个体知识社会化的原始起点,也是德育工作最为基础的一个展开环节。当前我国在快速的城市化、现代化、数字化进程中,与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变迁相伴随的高离婚率、高犯罪率、高道德堕落率、高腐败率等为教育领域的德育建设提供了一个“破窗效应”之鉴,因此在德育供给侧改革展开的过程中,回到家庭建设、重视家风建设从而筑牢个体的道德价值原点就成为德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了要加强家风建设,以此推动家庭细胞内德育基因的繁育。“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6]199-200。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之一是德育的家庭建设途径,尤其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其家风并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对于千千万万的青年德育工作来讲,只有从基础性、根本性的家庭建设上着手,才能为学校德育提供坚实的价值观基础,也才能为社会风气、社会德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基本立足点。

3.生活化德育:寻求隐性教育法则

生活化德育是我国当前阶段学术界比较推崇的一种新的德育思想和德育模式,代表着德育范式从独白式、灌输式、问诊式向对话式、交互式的转变,其本质是通过借助于生活化的德育资源、德育方式去释放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地位,“使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能跟学生个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从而在德育活动中充分调动个体既有的生活经验”[10]。习近平在阐释其德育相关的理念时虽然没有直接以“生活化德育”为名表述其德育实施方法,但是诸多论述切合了生活化德育方式的理念,比如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具体的德育教育展开的路径上,他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1],实际上就是在肯定生活化德育的策略价值。

在德育工作寻求“生活化”转向的方法论上,习近平实际上也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于“生活实践第一”的主张出发设计相关策略的,他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12],德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理论第二的态度,而寻求与生活化教育资源、生活化教育情景的融合是走向“实践第一”的必然路径。生活化德育的有效实施,是基于德育目标来源于生活、德育内容贴近生活、德育方法融入生活、德育途径走向生活以及德育评价立足生活。对此,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提出了诸如“实践育人法”和“榜样示范法”“实干兴邦法”等具体的生活化德育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德育供给侧改革的工具箱。

4.网络道德实践:人的虚拟德育

“人的数字化存在”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一个基本的德育背景,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开拓性地创新我们的德育就成为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向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网络思想”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网络德育”理念,例如他针对当前青少年数字化存在的现状对我们的德育工作指出,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12]173。

针对德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与“网络德育”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他提出“‘本领恐慌’的问题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我们的德育教师队伍需要借助于互联网这种技术中介去创造性地开展“虚拟德育”,“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13]。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的德育思想在网络交际时代提倡我们“放下镰刀,拿起鼠标”实际上也是一种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立场的群众路线行为。另外,围绕着虚拟空间的德育策略,习近平还提出了诸如“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14]等治理对策,以求达到一种网络实践的价值理性严格约束工具理性的运行状态,最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5.多主体的德育协同:积极走向德育的共同体

在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视角下,共同体代表着一种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基于特定血缘、地缘、趣缘、业缘等在多元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良性交际互动关系,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世纪提出。在后现代知识语境中,共同体成为德育创新的一种常态化机制,同时这一概念也是我们洞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抓手,在涉及治理现代化、全球治理、中国特色外交、互联网治理、精准扶贫等诸多领域,共同体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支持体系。

德育的共同体向度一方面指向的是“师”与“生”之间从狭隘的“主体性”经由“交互主体性”走向“共同主体性”的一个步骤;另一方面,这种共同体还体现为个体、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党乃至国际社会等多元主体围绕着德育所形成的一种多主体协同、多要素整合、多资源汇集、多情景交融的德育格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6]205。

三、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在当前我国德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面对当前德育范式重构尚未完成、新常态下的德育内涵尚未形成共识、德育方法创新正处于“百花齐放”局面等现状,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理论财富为我们的德育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启示。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在立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品质的基础上,在当前呈现出这样几个方面的历史价值。

1.极大地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道德诉求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向来提倡“道德挂帅”,正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即是这个道理。《礼记.大学》篇对于德育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共产党也向来重视德育工作,尤其注重青年的德育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发生史、演变史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社会主义德育”与“现实的人”之间不断互动、不断对话、不断提升的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作为一种阶段性的理论创新产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注入了诸如“互联网思维”“共同体策略”“以人民为中心”“供给侧改革”等新道德诉求内容,成为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在新常态下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的理论成果。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话,即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6]8,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在具体的国度、结合具体的国家现状和发展阶段、具体地阐释其德育教育观点。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具体地、现实地、历史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我国当前德育创新的内涵、方法等进行了论述,最为典型的内容即他从当前我国互联网实践中产生的“人的异化”出发,提出了较为系统化的网络治理和网络德育思路,比如说“网络伦理建构”“网络法治”“网络合作治理”“网络共同体建设”等具体的策略都为超越、解放“人自己”、克服“人的异化”、走向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实现路径。

3.为德育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战略方向

当前我国学术界在探索德育供给侧改革时存在的一个普遍趋势和共同特点就是狭隘地从“德育主体”和“德育客体”[15]的互动关系出发探索如何创新德育问题,没有深刻地、全面地指出德育供给侧改革的真实动因。对此,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变化是促成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生发的根本原因。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讲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未来包括德育工作在内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方向就是不断去因应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差异化的、现实化的德育知识需求,这是我们未来设计德育供给侧改革方法论体系的根本。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生活化德育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