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和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来宾 546199)
词是具有一定的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1]。词汇无疑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正如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所言:“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2]这充分说明词汇在人类沟通交流中至关重要。英语词汇的掌握,既包括数量的扩大,也涵盖质量的提升,无疑是语言学习的关键。通过构词法背记单词是扩大词汇量的一种途径,但其缺陷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其根本的原因是缺乏词汇运用的语境。基于语境的猜词悟义是一种重要的词汇习得方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国内基于语境的猜词研究,目前最有代表的当属蔡明德,他概括并分析了六种猜词悟义类型[3]。我们发现猜词悟义类型远不止六种,因此在其基础上将猜词悟义类型拓展到十一类,并且分析了更多典型的例子,同时从三个维度探讨了语境。
“语境”在英语词汇中对应的词是context。该词源于拉丁语的“contextus”,是由“con-‘together’(一起)+texere‘to weave’(编织)”,最初表示“编在一起”。16世纪早期该词转指“a composition,a chronicle,the entire text of a writing”(作文,编年史,文章)。16世纪60年代其词义缩小为“the parts of a writing or discourse which precede or follow,and are directly connected with,some other part referred to or quoted”(上下文)。20世纪20年代又扩大为“the circumstances that form the setting for a statement or an idea,and in terms of which it can be fully understood”(语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context”本身的词义也在演变着,这也说明了语境对词义理解的重要性。
马林洛夫斯基(Malinowski)是波兰的人类学家,也是社会语言学派的最早创始人,于20世纪20年代把“context”引入社会语言学研究,原词义“上下文”经他扩展为“语言使用的环境”。他正式提出“语境”这一概念,把它分为“Context of Situation(情景语境)”和“Context of Culture(文化语境)”,并对其构成成分加以分析和细化。鉴于话语和环境常常融合在一起,因此,他认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4]弗思(J.R.Firth),伦敦语言学派的领军人物,于1950年最早接受了马林洛夫斯基的“语境”思想。弗恩敏锐地认识到“语境”思想将会对语言研究至关重要,语言交际过程实际上也可以当作人类在一定情景中,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意图的过程。因此,他把马林洛夫斯基关于“语境”的初步理论框架引入伦敦语言学派。Halliday等学者接受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创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5]。根据Halliday对语境的论述,我们归纳如下:语境包括语言环境(篇内语境和篇际语境)和非语言环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其中“情景语境”又包括“场、方式和基调”。语用学家Sperber&Wilson在其著名的关联理中论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类认知就是在认知语境中寻求最佳关联。”[6]在认知语言学中,语境则定义为“一种基于身体体验并通过范畴、概念、意象图式等识解出来的一种心智现象。”[7]自从“context”一词进入语言学家的视域,颇受他们青睐。不同语言学派往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语言,往往强调了语言的不同性质,给“context”也赋予了不同的涵义。
“输入假说”是克拉申(Krashen)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他在1989年开始用于外语词汇教学实践。在语言阅读过程中,克拉申发现,“学习者关注更多的是语篇意义,对生词的处理经常是依据语境进行猜测”[8],在语境中猜测生词可以保证阅读过程顺畅,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有意义的语言使用活动”之中,能够“无意识地、自然地习得词汇。”因此,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的三个主要特征是“下意识、不明显、自然的”,语言的学习过程是“拾遗式的”。语言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如果阅读材料偏难,超出学习者水平,即使是大量阅读,也无法保证输入的有效性,更谈不上有效的词汇习得。因此,Cody一再强调外语习得者不仅要“广泛阅读”,同时还要保证阅读材料难易适当,方可“接受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如此才能通达“最有效的词汇习得”[9]。
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逐渐形成了“词汇附带习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理论。国内学者翻译为“附带性学习”[10],它是近三十年国外逐渐兴起的一种外语词汇习得理论。
与该理论相对的则是“刻意学习”:语言学习者仅仅孤立地、刻意地利用词汇表背诵、记忆单词的过程,这种词汇学习方法在中国十分普遍。“词汇附带习得”强调词汇学习的“附带”性,不是为了学习词汇而学习语言的一种过程,是指“学生进行其它学习任务时”,“附带习得了单词”[11]。这些学习任务往往是学生乐意为之的,它们可以包括:阅读英语报刊、聆听或吟唱英文歌曲、观看英文电影、参加英语沙龙、举行英语晚会等。因此,“词汇附带习得”理论强调学习者的阅读必须是“广泛的”,而且是“以获取意义为目的”,同时是在“语境”中“接触大量可理解性输入”,唯有这样,方可“不需要直接词汇教学,就能习得其所需要的大多数词汇”[12]。国内很多著名学者、外语教育专家提倡,在基础阶段,大量阅读英语简易读物,事实上就是在践行这种词汇习得理念,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于语境的猜词悟义通常是指利用“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语境线索,即“篇内语境和篇际语境”(上下文,词语搭配等),猜测并领悟词汇的意义。有时候,某些词语的领悟还需要借助“非语言环境”。从心理语言学的视角看,英语的阅读过程就是一种不断猜测、不断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猜测游戏”。猜测包括词汇层面、句子层面、语篇层面,以及文章的主旨等。因此,猜词悟义是最基础、最基本的阅读层面。自然语言中的词汇,99%以上属于一词多义。即使是查阅词典,也需要根据单词的语境,以及词典中提供的单词释义,以及例句,才能确定某个词的确切含义。
因此,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在语境中才能学到鲜活的语言,在语境中习得词汇才能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语言学习者还要善于在阅读中发现语境线索,因为语境线索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猜测、判断所遇到生词的词义。国内外的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词汇量扩大是语言学习的最基本技巧。通过构词法扩展词汇是一种途径,而学会基于语境来“猜生词”“悟词义”则是一种更有效的途径。
“下定义”就是解释某一单词的词义或说明其概念的内涵。被定义的词多数是术语或具有特定含义的词,尤其是在科技文章中最为常见。句中有明显的提示词,如:to be(是),mean(意指),refer to(指的是),to be defined as(被定义为),或者利用括号、冒号、破折号等,对生词进行定义或解释。(在以下所有例子中,斜线并加粗的单词被当作生词看待。)
①A strictvegetarianarianis a person who never in his life eats anything derived from animals.
例句①,“vegetarianarian”可能是个“生词”,但是person后的定语从句是该词的明确定义:“一生中从不吃荤。”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猜出该词的意思是“素食者”。
② Acloudburstburst,as you know,refers to a very heavy rain with some wind.
例句②,“refer to”后面是该词的明确定义:“伴随着风的暴雨”,可以猜出cloudburstburst的意思为“暴风雨”。
③Oceanographyraphyhas been defined as the application of all science to the study of the sea.
在例句③中,根据定义,“the application of all science to the study of the sea(利用一切科学研究海洋)”,可以确定Oceanographyraphy为“海洋学”。
④Most cities had theirslaughtered-housesouseswhere cows and pigs were killed a century ago.
在例④中,根据从句“where cows and pigs were killed(屠宰牛、猪的地方)”,可以猜出slaughlaugh--tered-housesouses为“屠宰场”。
英语表达最忌重复或模糊,作者在使用可能的“生词”或正式词汇时,经常给读者创造“用一个熟悉的单词去推测一个生词的含义”的机会,以便理解文章。这些同义词语通常跟在or,in another word,that is等前后。
⑤The organisms that survive will be the ones that overcome their enemies orrivalrivals.
⑥As Jane looked soimmatureature,everyone expected her to act childishly.
⑦Many ships left land and disappeared completely;the US Cyclops,for example,vanishedishedin 1918.
⑧A thing issuperioreriorwhen it is better than other things of the same kind.
在例⑤中,用熟悉的词“enemies”来注释目标词“rivalsivals”,其词义“对手”容易猜出来。同样地,例⑥中,用“childishly”来解释“immatureature”,意思为“幼稚”。例⑦,用“disappeared”来解释“vanishedished”,“消失”含义很容易猜出。例⑧,“superiorerior”对应的同义词是“better”,根据语境,其含义应该是“优越的,更好的”。
运用对照手法来表现事物之间的差异,运用意思相反的词语,让不同事物的特点更为突出。表示转折和对照关系的常用连接词:but,however,otherwise,unlike等。在这类对照性的描述中,读者可以根据熟悉的词推断出其反义词的意思。
⑨ Most troubles can be avoided,but death and tax areinevitabletable.
⑩ Some actions are learned.However,other actions areinnate.nate.
这类句子往往是并列句,属于平行结构(parallel),前后对比。例⑨中,“but”是表示转折的信号词,从熟悉的“avoided”可以猜出与其互为反义“inevitabletable”的意思,“无法避免的”。同样,例⑩,以信号词“However”为线索,“learned”与“innatennate”相互对比,不难猜出后者的词义为“与生俱来的”。例,前后分句对比,“disdis--sentsent”则与“agree”互为反义,等于disagree(不同意)。例中,提示词“Unlike”与修饰 John的定语“who was innocent”,前后分句对比,可以猜出“guiltyuilty”与“ innocent”互为反义,词义为“内疚的”。
作者通常会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或解释某一重要概念,或抽象概念。因此,下文给出的例子也会成为猜测上文生词词义的重要线索,同时也能让读者的理解更为具体。常见列举关系的提示词如下:for example,such as,include等。
重述(restatement)指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重复一个意思。这样既可避免因反复使用同一词而使文章枯燥乏味,也可以对生词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理解生词的意思。重述的方式可以使用同义词,或使用同义短语,同义句子。标点符号如括号、冒号、破折号、逗号等往往是重述的信号。表示重述的提示词(组)有:or,that is(to say),namely,in other words,what this means,to put it in another way等。
为了说明事物的共同特点或者相似性,作者常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提示比较关系的词和短语有similarly,like,as,just as,also,in the same way等。
为了说明事物的不同特点,作者常在句子或段落中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性描述,以根据生词的反义词推断生词的大致意义。
“superciliouslious”是生词,但例句中的短语“in contrast”起到“对照、对比”的信号提示作用,即“supercilercil--iousious”和“humble and modest(谦虚温和的)”是互为对比。因此,可以猜出“superciliouslious”为“高傲的,傲慢的”。
上下文中的因果关系也常常可以为猜词提供线索。表示因果关系的常见词有because,since,as,so,句式有so...that...,such...that...等。
根据原因状语从句中的“fond of joking”,读者就能够知道例句中的“jocularcular”的意思是“爱开玩笑的,幽默的”。
有时候,句子里虽然没有明显的提示逻辑关系的词,但是生词前后有描述细节的语言,例如,性格、特点或功能等,这可以为读者猜词提供线索。
在句子中,如果词汇之间构成上下义(位)关系(hyponymy),上义词(superordinate)和下义词(subordinate)常常可以互相定义或解释。因此,上下义关系可以构成重要的语境线索。
图式(schema)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知识(schematic knowledge)则指围绕某一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表征。有时候,语言环境无法猜出词汇的意义,需要求助于非语言环境中的文化语境:生活经验和常识,即图式知识来确定词义。语境中的某些表达可以激活读者的图式知识,或者世界知识,以此理解不熟悉的单词。
语言的表达离不开词汇,词汇的掌握则离不开语境。国外的语言习得理论,国内的外语教学实践,均已证明根据语境进行猜测词汇的学习价值。基于语境的猜词悟义,通常是指利用语言环境的线索来猜测并领悟词汇的意义。寻找生词的语境线索,其实就是在认知语境中寻求它们的最佳关联,因此,这也是一种认知活动。鉴于词汇一词多义的自然特性,语言环境中的语境线索对猜测并领悟词汇的意义至关重要,但是,某些词汇的猜测还要与非语言环境中的文化语境相结合。教学实践发现,语言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也是聪明的“猜词悟义”者。因为猜词悟义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词汇习得方式,而且还是一项重要的认知能力。我们将另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探讨语境猜词的认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