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峰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国文学“缘事而发”的传统自《诗经·国风》以来一直流传至今,“采风”自《诗经》起也一直延续至今。采风,或者说可以换一个词叫“体验生活”,它对于写作和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如同“写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一样。有的学校是在“基础写作”这门课程中,安排专门的时段,组织学生外出“采风”,而广东财经大学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专业学则是把“采风”专门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为期8周的综合运用实践课程,占1个学分,而且是必修课[1]。如何提高写作采风课程的有效性,防止流于形式,变成是变相的游山玩水,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具体而言,如何终结把学生带去风景名胜游玩一番,回来就写篇游记交差了事的粗放教学?如何使学生的采风体验不再是“到此一游”?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采风社会接触面广,现场感、体验感、互动性三者兼备,天然具有理论课程无可比拟的优势,是最适合也是最应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类课程。如何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教学平台,水乳交融地贯彻习近平同志所提出来的教育方针,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是作为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笔者近年多次独立带队,组织学生赴上海、杭州以及广东省内的广州、深圳、珠海、肇庆、清远、江门、阳江等多地采风,深感其中大有学问。
采风主要在校外进行,看似可以名正言顺地“游山玩水”,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见得每个写作教师都能上好或者说都乐意上。主要原因就在于这门课的性质属于社会实践,和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创意思维概论等理论课程完全不同。基础写作等理论类课程,几乎都在教室,在规定的教学时间、教学时长内完成教学(小课45分钟,大课90分钟)。教学场所固定,教学环境单一,教学内容成体系,一般是一位教师面对一个标准教学班(50—55人)进行授课。采风则完全不一样。首先,教学场所不仅是户外,而且几乎都是在校外。教学时长不再是固定的45分钟或90分钟,而是一天、两天甚至若干天。这里,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为前提。采风课上得好与坏,与其说是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还不如说是考验教师的组织策划能力和遇到突发事件时临机处置的应变能力。且不说学生晕车呕吐、身体不适、证件遗失等常见现象。就算是风和日丽、春和景明,很多在实际开展活动时所碰到问题,也是在做策划方案时难以预计的。种种问题,只有想不到,没有遇不到。比如,笔者2019年春带学生赴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白米埔村踏青采风,结果临近目的地还有一二公里时,在乡间的必经之路上遇到桥梁限重,大巴车限行,只允许小车通过。这是在事前规划路线时难以预料的,在导航软件上显示的都是一路畅通无阻。此时,是让学生下车集体步行前往?还是换小车来回多次接送来个“蚂蚁搬家”?抑或选择大巴车绕道而行?如果选择大巴绕道,是相信当地的“搭客仔”(乡间的无证运营“摩的”)舌灿莲花的吆喝,掏钱让“拾客仔”前头引路?还在固守待援,等待当地接待人员前来支援?各种方案所需要耗费的时间会是多少,对接下来的行程哪种方案影响最小?这些都是作为带队教师,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判断。
不仅是车辆调度,采风地有无相应的接待条件和资质,就餐地点的卫生环境状况能否得到保证……这些都来不得丝毫马虎。采风或者说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看似简单但实则千头万绪,任课教师(带队教师)和学校责任重大。尤其近年来,各类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活动,都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批、严格管控。所以采风看似有机会游山玩水,但并不是每个写作教师都乐意趟这滩“浑水”,不乏有人觉得“吃力不讨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不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尤其是当下从小习惯于“宅”在家中,整天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为伴的年轻一代学生来说,采风具有无可取代的意义。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这门课上好。
采风有风险,组织需谨慎。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进行“融合型”教学。其中之一就是校内的任课教师与校外行业导师联手,“双师驱动,协同育人”。
首先由校内任课教师制定周密的计划,做好主题设计、经费预算等,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周密计划,不等于完全由教师个人大包大揽。对行程的策划与安排,实际上是写作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文案策划与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提出大致框架后,交由学生具体完善并加以指导。或自由组合,或直接指定,教师可以把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各自策划某项行程或活动项目。教师再根据各小组所提交的方案进行评点,指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确定最佳方案。采取类似于让学生“DIY”“做攻略”的方式,参与到行程设计。这样一方面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使“文案策划与写作”不再是纸上谈兵。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度。既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就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该相信他们的能力。想让学生通过采风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的角度入手。如果由教师一手包办,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无形中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导致有的教师对这门课重视不足,产生“放羊”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融合型”写作采风不可忽视的重视环节。
特别要强调的是,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并不是当“甩手掌柜”。凡涉及人身安全、政治安全、经费开支等相关事宜,必须由教师全程掌控。比如车辆的调度或租赁,就餐场所的选址,行程中涉及的旗帜、标语等宣传用品,就必须由教师牢牢把关。特别是车辆,必须选择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运输公司。笔者在实践中就碰过实际车辆的核定载客人数与合同不符造成超员的情况,也遇到过车辆到位后既不与带队教师联系,也不核查上车人员身份就直接开拔的驾驶员。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与此同时,不仅要杜绝交通安全事故的隐患,而且也要杜绝出现群体性食物中毒的食品安全事故,对采风地就餐场所的选择,同样必须慎之又慎。尤其要提醒学生不要随便光顾景区周边的小摊小贩,尤其是生冷食品。笔者在2017年带学生赴杭州采风时,就有个别学生在自由活动时因为品尝街头摊贩出售的螃蟹而食物过敏,深夜要去医院打点滴。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每次活动,组织方都会开展行前的安全教育,与学生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为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学生购买保险;但实事求是地说,就算为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学生购买了保险,倘若真的出现问题,组织方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并不是一纸安全责任承诺书就能完全免除的,也不是保险公司的赔偿款就能够解决的,所以安全意识,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因此,如果学校资助力度大,经费充足,可以考虑以“定制”“包团”的方式,把活动交由当地有资质的旅行社来运作。这样,好处在于校方省力省心,相关事宜由旅行社安排妥当,万一出现问题,责任主要由旅行社来承担。但对于多数经费有限的学校、部门来说,未必有能力实现。
在广东财经大学的实践经验中,“双师制”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双师制”绝不是每年邀请校外名家到校作个讲座,和学生见面、签名、合影那么简单。现在有的学校搞“双师制”流于形式,停留在给学校宣传造势、脸上贴金的初级阶段。一旦讲座结束,聘书到手,双方的合作也就没有什么下文了。“双师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日常教学尤其是日常的实践性教学之中。聘请校外行业导师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而非为立一个简单的招牌。对于采风课程而言,地点最好就是选取在校外实践基地或者是校外行业导师拥有社会资源的地方,充分发挥行业导师在当地的人脉资源。由校内教师综合学生的建议,提出总体设想和经费预算,交由校外行业导师来设计具体的调研路线,安排一路上的食宿,最后再由校内教师审定。这样不仅简单高效,安全可靠,可以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关键是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避免走马观花,让学生能有更多收获。这也是为什么广东财经大学在聘请行业导师时一向主张把重心放在省内的重要原因。舍近求远,不仅是选择采风地点时的大忌,也是遴选行业导师的大忌。来自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名家大腕无论名气还是资源,固然有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身处“庙堂”的名家大腕一年能来几次?一次能呆几天?能否在校内进行常态化教学?能否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他们手上所掌握的资源尽管丰富,但身处“庙堂”之远,总有鞭长莫及之憾。多数学校也不具备条件支撑组织成班级建制的学生团队频繁到省外学习,绝大多数的采风调研都只能是在省里甚至市内进行。地面熟络,“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恰恰是来自地方、来自基层的行业导师的优势。别说是行程路线规划,就算是遇到门票、吃饭等实际问题,行业导师常常都能迎刃而解。别看吃饭不算大事,但解决起来也不容易。一般学校只负责提供车辆,景区门票、吃饭等多数要学生自理。此时如果有行业导师的支持,一张门票、一顿快餐,这些都不再是问题。行业导师完全可以通过在当地的人脉资源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学生人数不太多的情况下。就算需要学生自理,行业导师一般也能把费用压缩到最低。
组织一次学生活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即使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也是如此,在一个学期中不可能频繁组织。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做到“一石多鸟”“一鸡多吃”。既然是外出采风,肯定要有主题。教师应争取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把红色元素融入到采风写作之中,把写作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学术研究等有效整合,使之不再是一个个零散的个体。这样一来,既升华了活动的意义,又降低了时间和经费成本,提高了效率。
世界上不缺少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本省乃至本市的风土人情,多数学生尽管并不陌生,但过去未必是以学术研究的眼光去看待。以世界文化遗产广东省“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在一般人眼中,可能仅是些别墅、洋房、骑楼街、碉堡,只是电影《让子弹飞》的取景地,但教师如果能把开平碉楼与建筑史、华侨华工史、民国外交史等结合起来,将会发现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会发现历史并不是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年代事件,而是活色生香、有血有肉的个体。一次开平碉楼之行,实际也是一次乡土地理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次再好不过的“课程思政”。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党员、团员的党日、团日活动相结合,与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学生学术科研项目相结合……这些都是采风教学中可以融合的元素。
把各种党团活动、学术科研项目融合在一起,进行“融合型”采风教学,不仅可以争取得到更多部门的资助和支持,打破单纯依赖有限的教学实践经费的困局,使采风从原来的“金鸡独立”变成“双条腿走路”。更重要的是,可以使采风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具有时代感。教师可以根据采风地点的人文历史积淀和自然地理风貌,有选择性地设计主题。2017年11月24-27日,笔者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的资助,带领8个学生赴上海大学参加第三届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大会并赴杭州采风。正值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同志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于10月31日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本次上海采风,特别增加一个“红色”项目,笔者带领同学们同样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瞻仰学习,实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上海、杭州之行,成为一次“采风+学术+思政”之旅。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融合型”采风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与党团活动、科研项目相结合。需要明确采风的初衷是作为写作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切忌为了解决经费不足或迎合某种需要,形而上学地把某些本无明显关联度的其他活动纳入其中,把教学活动偷换成其他活动。切忌因为得到当地某部门、某企业、某要员的支持或资助,就发动学生为企业产品或要员撰写文章“树碑立传”。如果对方不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而是以宣传、交易为目的,这样的资助需要敬而远之。如果经费不足可以不搞采风,但为了经费而“傍大款”,为了业绩而“抱大腿”,不仅是本末倒置,而且会在学生中会造成恶劣影响。如何做到“度”的平衡,这实际非常考验一位教师的功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7年10月28日(重阳节),在校外导师清远市清新区文化馆馆长陈露等人的引导下,笔者带领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部分学生党员、团员,赴清新区山塘镇,对北江流域疍民文化的传承、北江商道的变迁、传统手工业的兴衰等进行采风。此行既是专业学习,也是组织生活;既是写作之旅,也是一次红色教育之旅。
北江采风之行的首站是造访“黄东食品有限公司”,了解“黄东鸡仔饼”的制作工艺。说起“鸡仔饼”(小凤饼)这种草根美食想必到过广东的朋友都不会陌生,不过清远的“黄东鸡仔饼”你又吃过吗?不采风不知道,黄东鸡仔饼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今已历四代,百年来黄氏子孙继承先祖衣钵,皆以制作糕饼为业。到了今天第四代传人黄东手里,“黄东食品有限公司”已成为清远市第一家入选广东老字号的企业。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珠江台、香港亚洲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先后报道。广东的鸡仔饼众多,但敢于像这样以个人姓名冠名的鸡仔饼品牌并不多见,其制作工艺已于2019年正式入选“清远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
驱车百里,不可能只是让学生当“吃饼观众”。在让学生们品尝过饼的风味,参观过制饼车间后,笔者立刻转入正题:“农人之手,何以能炮制出如此珍馐?在一块小小的鸡仔饼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何以历经四代,从光绪年间至今长盛不衰?”——通过这连珠炮式的三连问,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热词“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众所周知,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4],接着又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对“工匠精神”进行诠释——“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5]。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更指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6]。清远采风之际,正值社会各界掀起学习、讨论“工匠精神”的热潮。笔者正是看中这个时机,因势利导,借助一块鸡仔饼对学生进行实地教学。“吃”几乎每个人都会感兴趣,先是用美味的鸡仔饼调起学生的食欲,接着又用一系列问题撩动学生的好奇心,一步步把学生引向预设的教学目标。
在此过程中,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教师把苏轼这个古代美食家在徐州为官时描写“蝴蝶馓子”制作工艺的《寒具诗》引入其中,加强学生对制饼工艺的感性认识——“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样一来,把话题集中到黄东鸡仔饼的制作工艺上面就顺理成章了。抓住黄东鸡仔饼的制作工艺正在申报进入“非遗”名录这一点,教师继续发问——“在这个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作业一统江湖的摩登时代,在这个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商品时代,黄东鸡仔饼从馅料和饼皮的制作,再到烤制成型,为何不识时务,一直坚持传统手工制作?在这个‘出名要趁早’的浮躁时代,坚持慢工出细活的黄东鸡仔饼除了好吃以外,究竟还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很自然,学生们都能想到,是要保证原汁原味;都能领悟到,尽管和其他品牌的鸡仔饼一样,黄东鸡仔饼里同样没有“鸡仔”,但不一样的是,黄东鸡仔饼里有黄氏四代人那颗不变的“工匠之心”——品质第一,利润第二!正因这颗不变的“工匠之心”,清远的黄东鸡仔饼才能历经四代,从光绪年间至今长盛不衰;正是这种精益求精、不流于俗的“工匠精神”,才使得就连当年黄太公学艺的成珠茶楼都早已灰飞烟灭,而黄东美食楼却越办越红火,黄东鸡仔饼的制作技艺更是在申请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把问题推演到“工匠精神”还没有结束,笔者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既然连制作区区一块鸡仔饼尚且需要发扬工匠精神,那么保护与传承中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又当如何?”这样一来,让问题最后回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熟悉的话题上,使整个教学流程从苏轼《寒食诗》开始,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结束,形成“闭环”回路,避免对“工匠精神”的引导脱离专业课程内容,流于说教。
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呐喊口号,尽管只是小小的一块鸡仔饼,依然大有文章可作。“品饼”→“观(制)饼”→“问饼”,通过层层递进,笔者成功引导学生把眼前的一块块看得见、吃得到的黄东鸡仔饼与苏轼诗作,与国家所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相结合并进行延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原来并不遥远。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用心、用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就是为国家的日益繁荣富强做出了贡献。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今天中国人民之所以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就是建立在14亿中国人民一点一滴的努力。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追梦人”,哪怕梦想只是做好一块“鸡仔饼”。
以“黄东鸡仔饼”为例,在教学中,教师把采风地的人文自然景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国家近期的大政方针紧密结合,把写作采风教学与党团组织生活相结合,把“立德树人”落实到点点滴滴的具体事例中;既让学生增加了见识,又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融合型”写作采风教学,既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校内教师与校外行业导师的合作,还包括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三位一体。北江之行,学生的收获是全方位的。说实话,如果不是得到校外导师陈露馆长的引领带路,不要说学生不知道有黄东鸡仔饼,就算是笔者本人,对此也只是一知半解。这就是校外导师协同育人的作用。
通过“融合型”写作采风的教学实践可以说明:对于社会实践课程,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不仅需要,而且可能。“双师驱动”+“立德树人”,写作采风从此将不再是“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