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民族成员体质特征的适应性探讨

2020-03-14 01:27宇,雷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种白色体质

戴 宇,雷 凯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来宾 546199)

在美国建国两百多年来,美利坚民族的种族矛盾一直都在持续发生,即使到了今天也依然是解不开的社会症结。对此,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是美国的司法不够健全,执法不够公道造成的。诚然,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全面的,它违背了民族文化与人类体质之间的根本属性。同时,这样的认识思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宽容,给与适当的社会补救措施才能够得到有效地化解。

一、民族与种族

“种族”一词是生物学中的术语,在体质人类学中专门代指“人种”,现代人类源于现代智人,在距今三万年以前现代智人的足迹便已经遍布世界各地。由于自然环境的阻隔,人类被划分成了若干个不同的单位,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各个单位的人们大都保持了同一种生理性质,人种便是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的自然群体。通过大量的例证和资料搜集,体质人类学依据体表皮肤中的色素细胞——黑色素,将现代人类大致分成了四类(或三类),即我们平常所熟知的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传统的白色人种集中分布在欧洲、中亚和北非;黄色人种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北美洲;黑色人种主要集中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棕色人种主要实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黑色人种中体内黑色素非常丰富,整个皮肤都呈现出深黑色,只留下嘴唇等少数体表为红色;白色人种的皮肤普遍都比较白,并不代表体表不含黑色素,只是含量较少罢了;黄色人种介于黑色和白色人种之间,而棕色人种则是介于黄色和黑色人种之间。

在发生大移民之前的传统聚居地中,人种的肤色是对自然适应的结果。白色人种的核心分布区气候严寒而湿润,日照时间短,特别是紫外线偏低。这样的环境对人的正常生活而言,不需要防范太阳光的暴晒,但却要抵御严寒和狂风。从生物适应的角度看,白种人的毛发和皮肤颜色都偏浅,原因在于他不需要在体表积累大量的黑色素去防范紫外线穿透皮肤损害内部机体。同样是因为天气较寒,头顶的毛发需要发挥一定程度的保暖功能,因而长成波浪形的头发对抵御严寒、防止头部的冻伤显然是有利的,而且头发长成波浪形后,在强风中头发不会随意飘散,也具有抵御不利环境的功效。至于鼻子又高、又直,鼻翼偏小,鼻孔变窄,再加上鼻毛丰富等特征的最大好处在于,呼吸时寒冷气流不会直接进入肺部,而是通过鼻腔初步增温后才进入肺部,这对健康显然是有利的。对于白种人而言,一般都是身体较高、较重,而骨架较宽、较厚,这也有利于保温,因为这样的体形结构会使得身高和体表面积的比例会相对变小,有利于体内保温,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对抵御寒冷也有很大的好处。

黄种人生活的核心区域是东亚的温带,这里阳光相对充足、紫外线较为丰富,为了防止紫外线穿透皮肤,伤及体内的器官,体表积累较多的黑色素对生存显然有利。至于长出了又黑又直的头发则与该地区冬季不甚寒冷,风力不强有关联。直而黑色的头发既能避免阳光直射头顶,又能够便于梳理。体毛不发育也是因为气候较为温和,不需要凭借体毛御寒有关系。同样,因为环境相对温暖,御寒的艰巨性较小,因而体表和身高的比例比白种人大。同样是因为气候较为温和,通过鼻腔呼吸提高进入体内气流的温度必要性不大,鼻孔就不必要像白种人那样又窄又直。

黑种人则不一样,由于他们是生活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中,气候极度炎热、潮湿,阳光不仅直射,而且紫外线强烈。头顶毛发长成毛毡形,犹如给自己带上了一定遮阳伞。黑色的头发可以隔绝紫外线,多孔的发型可以起到绝热的作用。鼻孔狭窄、扁平也是因为气温炎热、潮湿,呼吸时根本无需升温,反而需要降温。扁平的鼻子和低矮的鼻梁会使得鼻腔与脑髓的直接距离缩短,有利于脑部的散热,因而他们的鼻形结构和白种人正好形成鲜明的反差。黑色的皮肤、浓密而柔软的体毛既可以遮挡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又可以避免环境炎热干扰体内脏器的正常运行。

棕色人种生活在温带内陆沙漠区,气候极度干燥而温和。阳光虽然不是直射,但沙漠背景对阳光的反射对人体具有不利的影响。皮肤的颜色偏深,同样是隔绝紫外线的需要。毛发卷曲、柔软也是为了避免过分炎热的沙漠环境。鼻孔稍大不是为了避寒,而是为了增加进入体内空气的湿度,避免过分干燥的空气影响正常的呼吸。

关于“民族”的定义,我国一直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作为参考:“在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领域、共同经济以及在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1]费孝通先生认为这个共同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同属一个民族的人们会拥有相同的民族意识[2]。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发生是有了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的出现,只有当人们有了文化后也才有了民族。种族和民族的关系在于人类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在不同的环境中造成了人种之间的体质差异,人们为了能更好地生存去适应不同的环境,利用这种差异性建构了不同文化,从而形成了不一样的民族。民族和人种之间是具有差别的,从属性上来看人种属于生物属性,民族属于社会属性,人种有不同的肤色、毛发、体形,而民族则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使用不同的语言。从时间上来看,现代人种的形成来源于晚期智人,而民族是在文化形成后才得意出现,同时民族会因为文化的同化、融合、消失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种则稳定延续[6]。

二、文化的建构与体质适应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民族与种族都是在一定地域里长期生活的人群,人种是靠遗传基因来控制,民族是靠文化的认同。因此,民族文化和人种体质是两个不相重合的范畴,但是具体到民族成员中,就表现为既有人种体质特征这一存在的生物属性,同时又保留有民族文化的痕迹。同时民族文化在构建过程中必然会对民族成员的固有体质形成适应。这是对这一客观属性的有效利用,同时也会对人种体质的缺陷加以掩饰。不管民族文化如何地建构和改变,其民族成员中人种体质却不能被文化所改变。比如在现代体育竞技中有着“黑人善跑、白人善泳、黄人善柔”的说法,在比赛中黑人更加善于田径的运动,白人在游泳中比较有优势,黄种人则多在体操、乒乓球等技巧性的运动中获得奖项[4]。在人体的服饰装扮上,非洲的班图人和斯瓦希里人为了掩盖自身的黑色皮肤会在脸上或身上涂抹白粉作为一项对美的追求,服装会尽可能穿白色或是耀眼的花色。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表明,白色人种的汗腺偏少,但汗腺开口大,毛孔也粗大;体毛纤细、卷曲,汗液十分浓稠,而且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黄色人种则正好相反,汗腺数量很多,但毛孔很小,不显眼;汗液十分清澈,所含蛋白质和脂肪都很少。这一体质特征的直接后果正在于,浓稠的汗液散布在体表会助长各种细菌的滋生,这些体表细菌在降解脂肪和蛋白质的过程中,会散发出浓烈的狐臭。黄种人则相反,尽管排汗量很大,但狐臭很不明显。对这样的体质差异,相关民族文化的建构,在某些情况必须加以掩饰,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可以高效地利用。欧洲大陆有众多由白种人所建构的民族,尽管这些民族在文化上有各自的差异,但在一些文化的习俗中,会出现一些惊人的相似,如酷爱使用香水,目的是掩盖刺鼻的狐臭;喜欢穿十分暴露的衣服,目的在于使腋窝、肚脐眼、下阴等处通风,抑制细菌的滋生,降低狐臭。在艺术上,崇尚展示人体;在观念上,对人体加以美化和世俗化;在日常的基本习惯中,崇尚郊游、晒日光浴等。与此相反,主要由黄种人建构起来的民族,衣着就可以穿得十分严密,而且喜欢闻熏香,而不习惯于在身上喷洒香水,并将人体的暴露视为一种羞辱。与此同时,在观念上又将人体神圣化,触摸别人的身体成了大不敬的行为。

正因为白种人排汗能力有限,以至于摄入人体的盐主要得仰仗尿液排出体外;而黄种人则相反,摄入人体的盐主要由汗液排出体外。对于以黄色人种为主的民族来说,其饮食习惯都偏咸,在中国西南地区有着“三天不吃盐,走路软绵绵”的谚语,将咸味视为美味。但是对于白色人种来说则刚好相反,为了减少身体对于食盐的摄入增加人体负担,白色人种组成的民族饮食习惯偏甜。他们食用腌制食品都要尽可能把盐分除去。葡萄牙的高级厨师在处理腌制鲑鱼时,要不断更换浸泡用的淡水,直到所有的盐分全部洗掉,鲑鱼肉呈现为粉红色才算达到烹饪要求的效果。整个加工过程历时一周,换水次数达60次以上,加工1公斤鲑鱼几乎要耗掉1吨以上的淡水[5]。像这样的习俗在局外人看来几乎不可思议,但对于欧洲白色人种各民族而言,类似的加工手段却极为普遍。这样的例子充分表明,习俗的建构其实是在高效利用各自的体质特长,抑制其不足,并进而影响到对食物的加工、烹调和搭配,以至于表面上千差万别的各民族饮食习俗,往往会呈现出一些潜在的内在关联性。其原因在于,任何文化的建构都必须适应于其成员的体质特征,但这样的适应同样不会影响到体质特征的延续。认为黄种人构成的民族大量食用食盐会诱发冠心病和高血压,其实是一种误解或是对西方医学统计资料的误用,在现实生活中不足为据,更不能将食盐量偏大曲解为是中国各民族的“坏”习惯。

三、体质例外现象

从人类的分布上看,人种的形成和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长期迁徙和不断地融合交往,但是对具体的某一族群中的个体而言,必然会同时受到民族文化和人种体质差异的双重影响,这二者的作用也并不全是利于个体的发展。当一个民族中由多人种体质组成时,种族和民族文化之间的非重合性将会导致主流体质和非主流体质的相互并存,一个民族的文化建构只能围绕主流体质人群,对于非主流体质来说必然会被边缘化,这样的情况我们称之为“文化例外现象”。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民族中非主流体质人群的生活就会非常不方便,对于个体而言的小部分人来说,按照正常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参与该民族的社会活动会感到不适,这种不适应包括自我感觉与其他人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同伴们的看法也会感到惊诧。在早期美国的唐人街中,由于黄种人的体质和主流的美国白人体质不同,无论在饮食习惯、服饰装扮上都和白种人不一样,因而无法在文化中形成融合,从而形成了“孤岛现象”[6]。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跨人种之间的通婚比较小,出现文化例外的现象会很低,但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个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跨人种通婚越来越频繁,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例外现象比古代普遍得多。其现象以美国、拉丁美洲等一些移民国家和地区尤为突出。比如,美国是一个由欧洲移民的白色人种为主的国家,黑人也占了很大的群体,他们都说英语,都使用美国的文化生活方式进行生活。从体质特征上面来看,美国能够培养出众多的优秀黑人运动员,在相对寒冷的美国境内生存,随时都会暴露出害怕寒冷的倾向来;而白色人种的体质比黑色人种相对耐寒,当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在同一个住处时,白色人种会将气温调低,这就会让黑色人种觉得非常不适应。因此,在住房建构和生活起居上,照顾哪一个方面都可能影响到另一方面的部分人,不同人种的家庭成员也会因此而影响到家庭生活的和谐,这些都是文化建构必须面对的事实。与此同时,白色人种中,左手极为灵活,而黑色人种的右手则较为灵活,以至于在美国的文化建构中,到底是崇尚、规范成员用左手或是用右手也会变得极为困难。主要为左手设计的机械,黑种人会感到很不习惯,甚至双方的动作协调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困难,需要特殊训练才能密切配合。

无独有偶,在当代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地区中有众多由多人种组成的民族,历史上拉丁美洲原始的居民是黄色人种的印第安人,在15世纪以后,随着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欧洲国家纷纷进行殖民统治,大量的白人涌入美洲。在16—19世纪以来,不断有黑人作为奴隶从非洲贩卖到这里。在几个世纪的发展中,各个人种之间相互通婚和生育,这些民族中主流的文化还是以白色人种为主,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黑色人种的地位跟其所属民族的数量有很大的关系。在黑色人种所占比例大的国家和地区容易出现民族主义,在比例相对较小的地区种族歧视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有些黑色人种即使占了较多的数量也依然被作为孤立的群体远离主流社会[7]。造成拉丁美洲黑色人种境况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民族中多人种差异太大,其所在民族中的文化是按照白色人种去建构,黑色人种的体质特征无法适应。

四、结语

从二战以后的黑人民权运动到奥巴马当选了美国总统,种族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当代美国社会中仍然发生因种族而导致的相关问题。从根本看是文化建构和稳定延续是为了为保证主流成员体质的发展,在移民国家出现了多人种体质之间的差异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不相重合性。对于这个问题,文化无法解决,法理作为文化的衍生部分也是束手无策。正确的做法只能是通过民族成员间去相互理解,在文化的建构中倡导宽容,鼓励发现不同种族之间的长处和优势。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从2004年到2018年期间,国外有7000多人申请了中国的绿卡,这些非黄色人种的体质在中国生活、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即使出现了体质例外的现象,显然也不会对中国社会造成太大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大增强,大量的不同人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选择在中国生活、定居,中国必然也会存在大量人种移民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准备,防范于未然,吸取其他民族国家的教训。

猜你喜欢
人种白色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姐妹三人种芝麻
一斤干饭,九两苹果——“十六连丰”后,陕西人种啥?吃啥?
我是黄种人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