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广西新世纪诗歌传播方式研究

2020-03-14 01:27莫付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广西公众诗人

莫付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人事处,广西来宾 546199)

诗歌在新世纪尤其是近十年中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与新媒体的结合。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信息交互优势俘获了诗歌这一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的芳心,并将其从日渐式微的大众文化边缘拯救了回来,使其重新飞入寻常百姓家。本文结合新媒体语境下诗歌生态特征和广西新世纪诗歌传播的主要方式,探讨广西诗歌发展新的可能性。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歌生态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可以“改变人的关系与活动,使其形态、规模和速度发生变化”[1]5。作为反映人的关系和活动的诗歌自然也与媒介的更迭密切相关。新媒体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诗歌的发生场所、传播和接受,进而改变了诗歌的生态,为诗歌突围边缘化处境带来新的契机和可能。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时代诗歌呈现以下新特质。

(一)创作主体的无限扩大

在传统媒体时代,诗歌作品在进入读者接受之前,往往要经过创作主体的构思——创作——修改——定稿——投稿——出版等过程。在新媒体时代,诗歌从创作主体的创作到读者的接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快速,创作主体与读者的交互比任何时代都活跃。移动多媒体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诗人随时随地可以有感而发,在自己的微博或微信群中即兴创作,然后即时推送,即刻可与粉丝或微友交流分享。很多诗人写诗不像过去那样自己构思修改,而是写好初稿后与粉丝或微友分享时由粉丝或微友提出修改意见,诗人再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如此一来,诗歌的创作主体就不再是过去传统媒体时代的诗人本身,而是扩展到读者,读者也参与了诗歌的创作,“主动成为文本的生产者,进入到开放的内容文本生产流程中”[2]50,读者既成为诗歌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诗歌的创作者,诗歌受众对传统诗人主导地位的消解日渐凸显。另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诗歌创作的主体甚至可以扩展到诗歌创作软件和机器人。从2006年的“诗歌写作软件”到2017年会写诗的“九歌”“小冰”机器人,秒杀各路名诗人的诗歌写作软件和智能机器人颠覆了传统的诗歌创作观念,使诗人的“主体”地位受到颠覆性的挑战,诗歌创作主体到间性主体的转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诗歌传播的跨越多元性

从诗歌生产的角度来说,除了“作者的文本”“读者的文本”,还有“传播的文本”。在新媒体语境下,“传播的文本”对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依赖程度很高,在这些技术的辅助下,诗歌的传播呈现“多元即时”的特点。首先是传播平台的跨越多元性。新媒体时代的诗歌传播平台既有基于PC互联网路径的文学网站,也有基于移动多媒体终端的智能设备应用程序APP,也有基于网络社交的微博,还有基于朋友圈的微信或基于专业的群体分享的微信公众号等,因诗歌的短小性特征,往往可以跨越各个传播平台轮番传播。其次是传播媒介的跨越多元性。新媒体时代也是声像时代,声像时代的审美主体更倾向于接受快捷性、综合化的审美客体。为适应这一需求,诗歌的传播媒介不再依赖单纯的文字,而是融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通过营造诗与画、诗与音乐的联魅效应使诗歌以“超文本”形式变成普通大众的手边诗、枕边诗,如“为你读诗”等微信公众号就是以“一首诗、一首歌、一幅画”的形式,通过名人朗诵的方式在每晚十点准时推送,为焦灼紧迫的现代人营造一个诗意的梦境,从而集聚众多的追随者。

(三)诗歌接受的“受众本位”

以读者为中心的“受众本位”意识是新媒体诗歌区别于传统媒体诗歌的另一重要特征。受众地位的提升、言说空间的拓展、欲望的满足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强劲地反作用于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强调交互和个人体验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将读者的接受推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对于诗歌文本而言,读者不仅仅是传统媒体时代单向接受的“二次创作”,他们通过即时评论、积极沟通的方式直接参与了文本的“一次创作”,影响着诗歌的生成。新媒体时代的诗歌读者兼容了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双重角色,甚至有些诗歌读者在与诗人的频繁互动后直接变成了诗歌创作者,并将自己创作的诗歌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诗歌受众的言说空间也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得以不断扩展,评论、跟帖、打赏、点击、点赞、吐槽等新媒体反馈功能多样有效,可以尽情地满足诗歌受众个体对接受体验和互动交流的表达需求,在影响诗歌文本生成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诗歌的传播。诗歌与资本联袂的风向标往往就存在于读者的接受魅影中,评论热度高、点击率高的诗作或诗人很快就会被资本相中并迅速走向资本市场,新媒体诗歌的文化效用和商业效用往往共谋共存。

二、广西新世纪诗歌传播的主要特点

在新媒体语境下,广西新世纪诗歌从创作到传播再到读者接受都不可避免地带上新时代的烙印。就传播而言,广西新世纪诗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官刊民刊携手交融,合力共建发展平台

新世纪以来,广西诗歌传播呈现官媒和民间诗刊相互交融,共存共荣的局面。就广西文学官媒而言,主要有《广西文学》《广西民族报》等,以及各地市县的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如南宁市文联举办的《红豆》、桂林市文联举办的《南方文学》、梧州市文联举办的《西江月》、来宾市文联举办的《麒麟》等。《广西文学》自2005年推出“广西诗歌双年展”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七届,成为推动广西诗歌发展的助力器。《广西民族报》汉文副刊自2019年5月起开辟“巴莱诗会”诗歌专栏,每月用一整版推介广西各族诗人作品,截至2020年1月底已成功推出9期共90多位诗人百余首作品,同时在广西民族报网站,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度号等全媒体联动发布,日渐成为广西诗人集聚的“文学新高地”。此外,广西在出版行业有专门从事诗歌传播机构和图书出版品牌。2016年6月13日,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正式成立南方诗歌传播中心并在同年11月推出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的“诗想者”特色图书出版品牌,主要从事诗歌、诗人、诗意相关的图书出版。这是广西诗歌传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广西诗歌繁荣发展的有力推动。

自20世纪90年代始,广西的民间诗社、诗群就十分活跃,影响力较大的有1991年创办于广西南宁市的“自行车诗社”,1999年创办于广西北流市的“漆诗歌沙龙”,2001年创办于广西北部湾的“凹地诗群”,2010年创办于广西桂中地区柳州和来宾市的“麻雀诗群”。此外,广西的高校诗群也不甘示弱,影响力较大的有1984年成立于广西民族大学的“相思湖文学社”、1997年成立于河池学院的“南楼丹霞文学社”、2010年成立于广西师范大学的“独秀诗社”等。这些民间诗社、诗群、文学社都有各自鲜明的诗歌创作理念和诗艺风格,且大都坚持推出同仁诗刊,如《自行车》诗刊上刊诗人达到200余个,《麻雀》诗刊已出版20期,《漆》诗刊至今也已编印14期。诗歌民刊对诗歌发表的约束较之官刊要少一些,它为诗歌提供了一种更为自由的书写空间,也在一定层面上起到对官刊的有益补充和审美修复。官刊和民刊的携手共进是广西诗歌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广西文学》的“广西诗歌双年展”推出大量民刊诗人的诗作,并于2015年“做媒”联姻民刊,在广西玉林市举办了“首届诗歌民刊联谊会”,对诗歌民刊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发展给予热切的关注;《广西民族报》副刊的“芭莱诗会”的前9期就有2期专门介绍民刊诗群和高校诗群。民刊诗作借助官刊进一步扩大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官刊也在民刊诗人的大力支持下获得更大的发展活力。官民交融,共存共荣的诗歌传播方式,是对新媒体时代广西诗歌健康发展最持续有力的支持。

(二)搭乘技术快车,线上传播新颖时尚

广西虽地处南国边地,但在诗歌传播中却也搭乘上了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快车,在移动互联的网络世界中尽情地展现自我。在创作媒介上,广西部分诗人,特别是年轻诗人已告别了传统的手写或电脑写诗的方式,利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创作、利用“讯飞”语音写作软件进行创作已然成为常态。在传播平台上,QQ群、论坛、微信群、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已成为广西诗人推介诗作,进行诗歌交流互鉴的常用平台。在诗歌论坛方面,桂林诗人刘春主持的“扬子鳄论坛”活跃度高、影响力大。在微信群方面,各大文学官刊都建立有自己的微信群,以最灵活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推介刊物的新作新闻。各大民刊也建立有供成员内部交流、切磋诗艺的微群,很多诗歌新作可以说是微群诗人们共同创作完成的。

微信公众号更是近年深受追捧的诗歌传播的主力军。近年来广西诗坛较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除了各大文学官刊的微信公众号之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诗想者HIPOEM”微信公众号、“三个A诗歌排行榜”微信公众号、“老鸟传媒”微信公众号等也日渐受到广泛关注。“诗想者”品牌图书的创始人是广西著名诗人沈伟东和刘春,在他们的推动下,该品牌的微信公众号“诗想者HIPOEM”信息容量大、更新及时,塑造的文化形象清新脱俗,十分契合这一品牌精神。该品牌推出的诗歌选本如《落在纸上的雪》《在夜晚的高原上》及诗人随笔《别笑,我是认真的》以其精准的选题策划、精致的封面设计和高质量的诗歌内容深受大众喜爱,成为诗歌出版界不多见的畅销书。很多诗人及诗歌爱好者通过“诗想者HIPOEM”了解到最新的诗歌选本、诗歌评论、诗人随笔、诗意绘画集的出版信息,是区内外诗人及诗歌爱好者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诗歌微信公众号。“三个A诗歌排行榜”微信公众号是由广西诗人“三个A”创建的一个诗歌创作交流平台,至今已推出31期共286篇广西诗人原创作品,该微信公众号融诗人照片、简介、诗歌作品、作品配图为一体,图文并茂地推介广西各地诗人新作,为广西诗歌的创作交流和传播作出积极的努力。“老鸟传媒”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区域文化特征很鲜明的公众号,倡导以“国际视野、人文情怀、自由精神”打造广西河池市的文化经典,有“老鸟原创”“老鸟推荐”“老鸟哲学”“老鸟天下”等栏目,是一个密切关注河池地方文化事件的综合性文化传播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对广西诗人现实主义题材诗作关注度很高,推介了很多此类诗作,比如第一时间以诗文、图片、音乐三合一的形式推介了广西诗人石才夫为悼念扶贫第一书记黄文秀而创作的诗歌《一滴水回到河流》并受到广泛关注,该公众号传播影响力日渐凸显。

(三)加强互动交流,线下活动丰富见效

新媒体时代,广西的诗人们不仅活跃于线上的网络交流,线下的活动也十分丰富,诗会、研讨会等活动频繁举办。就诗会而言,举办时间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是由桂林诗人刘春等发起的“桂林诗会”。“桂林诗会”是由桂林诗人自发筹资举办的纯公益文化活动,自2010年首办起,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桂林诗会”有较为固定的议程,一般由诗歌朗诵、诗歌研讨、诗歌采风等活动组成,活动过程通过《桂林日报》等媒体同步推送。十年来,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和广西各地市近400位诗人慕名参加,参会人数和会议规模日益壮大,逐渐形成国内诗坛品牌效应,国内影响力日渐扩大。2017年11月,由广西文联、广西作家协会主办的“花山诗会”在广西崇左市举办,拉开了新世纪以来官办诗会的序幕,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学者,围绕花山文化开展新时代诗文创作交流研讨。第二、三届“花山诗会”分别于2018年8月、2019年6月在贵港市和来宾市举办。连续举办三年的“花山诗会”因其鲜明的研讨主题和良好的研讨效果,受到中国诗坛的广泛关注,已逐渐培育成为广西文化品牌。

此外,各民间诗群举办的诗会也为广西诗人提供了较好的交流平台。2006年4月由广西漆诗歌沙龙于广西北流市发起举办的“广西首届青年诗会”对广西诗坛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了多方面的研讨;同年8月,广西作家协会、《南方文坛》杂志社和漆诗歌沙龙在南宁市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广西青年诗会”,对广西诗歌发展态势做了充分的探讨,并展出报纸版和电子版的《切片——2006广西青年诗歌邀请展》,较为有力地宣传、推动了广西诗歌的发展。2015年11月,麻雀诗群在来宾市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举办成立5周年纪念诗会,并推出《麻雀》诗刊5周年精选集,为广西诗歌的繁荣献上浓重的一笔。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诗歌对媒介性、技术性的依赖日益凸显,媒介技术的创新是诗歌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新媒体对新诗的‘第二生存空间’的开拓与建设对新诗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167在诗歌传播媒介的移动化和社交化倾向越来越凸显的语境下,针对广西新世纪诗歌传播的主要方式及特征,笔者认为,广西诗歌要突围跻身成为中国诗歌版图的重要方块,从传播角度而言,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大胆尝试交互式的“超文本”创作,汇智成诗。从根本上说,诗歌传播能走多远,靠的还是过硬的诗歌文本。然而近年来,广西诗作能出手亮剑比拼国内同行诗作的作品极少。如何改观这种困境,首先是依靠广西诗人个体的潜心创作、默默努力,其次可以利用数字链接技术的创新和广西诗歌人才资源众多的优势尝试诗歌的“超文本”创作。广西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众多,诗歌人才资源相对丰富,但是诗人、诗歌爱好者间的交往基本止步于交流研讨层面,诗人、诗歌爱好者集体创作基本没有,今后可尝试由某个诗歌平台在网上组织诗歌“超文本”创作,以组接形式集结众人智慧进行诗歌创作实验,为广西诗歌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另外,在诗歌传播文本的制作上,可充分发挥广西美术家、音乐家的专业技术特长,制作集诗文、图像、音乐、短视频于一体的数字综合诗歌作品,进而提高诗歌的关注度。

二是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进一步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新世纪以来,广西诗歌传播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官刊和民刊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活动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诗歌的传播范围还仅仅停留在诗人小众圈子里,大众的知晓度、参与度不高。今后可联合区内外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传媒公司进一步加强诗歌微信公众号的品牌建设,把优秀诗作和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及新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制作集大众参与阅读、聆听、朗读和评价为一体化的微信公众号,在诗歌的推广传播中提升大众审美水平、营造广西民众的诗意空间、培育诗歌人才后备军。

猜你喜欢
广西公众诗人
广西贵港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