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原生家庭对学困生不良影响的策略

2020-03-13 08:10陶珍杨军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原生家庭家校共育教育策略

陶珍 杨军

摘要:原生家庭在孩子的个性塑造、人格成长、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家庭育人环境指导,重视家长育人心理指导,定期培训转变家长的评价方式,建立“三卡”制度,能够改善原生家庭对学困生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原生家庭;学困生;家校共育;教育策略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给孩子原生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是一辈子的,家庭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尤其对孩子学习、心理和生活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就目前社会现状来看,一些家长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各种不良现象,学习成绩滞后,甚至厌学。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学校必须将教育的视野延伸到原生家庭的建设之中,指导家长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提升家长的个人素质及育人能力,进而积极推动家庭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让家庭教育在育人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一、重视家庭育人环境方面的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孩子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育人环境是否健康、向上,对于孩子尤为重要。为了使转化工作更加有效,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重视家庭育人环境方面的指导。

(一)指导家长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庭人际关系,是指与孩子共同生活的家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了孩子成长的必要环境。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常见的现象有:夫妻经常拌嘴吵架,闹离婚;婆媳关系紧张,经常为小事争吵等。

人们在与亲人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实属正常,但家长若把这些矛盾、不和睦的行为不分场合、肆意地暴露给孩子,孩子就会时常被斤斤计较、水火不容的家庭氛围所包围,缺少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孩子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健康难免会受到影响,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焦虑、烦躁、厌学的情绪。因此,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转化学困生时,要时刻注意多与学生谈心,侧面了解和分析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如果影响较为严重,学校、老师则需要联系学生家长,与家长及时沟通孩子出现的问题,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指导家长掌握改善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的有效方法。

首先,建议家长在家中要放下架子,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亲子之间,不管是在個人发展、家庭发展还是在学习生活上,都能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其次,增强家庭成员的民主意识。遇事多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与需求,摒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有机会当父母的老师,父母有机会听孩子讲学习心得,营造家庭温馨和谐、沟通交流的学习氛围。再次,要多投入育人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多给孩子一些陪伴,经常与孩子一起学习、娱乐,主动参与到孩子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同样站着一位优秀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家长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建立起“勤俭谦孝仁”的良好家风,给孩子创建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内部环境。

(二)指导家长言行合一,成为孩子的榜样

我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家长日常的不良言语方式、行为习惯、志趣情操等都会直接言传身教给孩子。在进行学困生家庭教育影响因素问卷统计时,笔者发现这些学困生的家长都有一个共性: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气从来不避讳孩子,甚至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孩子。比如,当着孩子的面说话粗俗、随地乱扔杂物、过度吸烟喝酒、沉迷于玩手机、玩牌打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在孩子面前丝毫不隐讳自己刁蛮、自私、狭隘的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身上的问题通常折射的就是家长的问题。

很多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育,其实是父母自身的“言行合一”难以做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大道理说得头头是道,而在实际生活中,自己却无法做到身先示范,让孩子从心里信服。比如,有些家长一面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机,而自己却手机不离手,甚至无暇与孩子交流;孩子在学习上懒散,不求上进,家长做事也经常半途而废、拖拖沓沓,等等。家长的语言、行为、习惯、情操等对孩子来说都是教育,只有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成为孩子学习与效仿的榜样,传递给孩子正能量。

因此,在做学困生转化工作时,教师要引导家长多反思自己,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是不是因为自己无意识中传染的。“父母德高,子女良教”,要引导家长努力做“开卷有益”的践行者,“不耻下问”的行动者,“言行合一”的担当者。

二、重视对家长育人心理的了解

教育孩子是一门特殊的学问,身为家长,应该具有一种良好的教育心态。我们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避免焦虑式、过度偏袒式及简单粗暴式三种不良教育心态。

(一)针对焦虑式家长的指导

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和对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担心孩子个子没有别人家孩子高,成绩没别人家孩子好,才艺没有别人家孩子多。于是,从小学开始,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喜欢不喜欢,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不惜代价送孩子上名校,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强迫孩子去按照父母的意愿做某事时,还时常对孩子苦口婆心地说上一句:“我是为了你好!”这是一种典型的焦虑式的教育方式。

正是由于这种焦虑,很多家长为孩子报了种类繁多的补习班,甚至请名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孩子每天除了正常上课外,还要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完成补习班老师布置的各类作业。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重压之下、高度紧张之中,一旦这种压力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障碍,对父母、老师产生一种厌倦、逃避、对抗的情绪,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和更为极端的行为。

父母存在焦虑的心情是能够理解的,但必须要正确面对现实:大多数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普通人,过着平凡的一生。毕竟在社会中,普通人还是占绝大多数的,特别优秀的人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家长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要自我觉醒,改变心态,稳定情绪,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坦然接受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因此,在转化学困生时,教师要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自身的优势等找寻正确的教育良策,确定适合孩子发展的方向,让孩子能始终保有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做最好的自己。不要盲目跟风、攀比,致使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受伤的孩子三败俱伤的后果。

(二)针对过度偏袒式家长的指导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一些家长总是对孩子的一错再错视而不见,并偏袒自己的孩子。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与老师密切配合,甚至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无视老师的管理,袒护、放纵自己的孩子,认为老师是小题大做或是对自己的孩子有偏见。家长过度地袒护孩子的坏习惯,是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的纵容。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懒惰、任性放肆、抗挫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为所欲为等性格,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等都会随之下滑,自然就成为班级中的学困生。

教师要引导家长清楚青少年时期是孩子养成良好性格和习惯的关键期。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亲子对话,找出孩子犯错误的原因,教会孩子要勇于承认错误,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针对简单粗暴式家长的指导

很多家长忙于农活或工作,平时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而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出现其他问题时,教育方式往往简单粗暴,甚至是嘲讽训斥、漫骂殴打。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的内心对家长和老师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给班主任的后续教育带来了困难。长此以往,这样家庭教育的孩子逐渐就成了学困生,不仅会使其学习成绩一再下降,孩子未来的整体发展都会受到妨碍。

转化学困生对教师、家长而言是一件极其细致而又漫长的工作,除了讲究方法和技巧,还要保持极大的耐心。一般情况下,学困生因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而具有很强的惰性,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会经常出现“教育反弹”现象。此时,如果家长失去耐性,甚至采取過激的行为,如打骂、训斥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但会导致前期教育功亏一篑,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新的伤害。事实上,“教育反弹”是教育的一种正常规律,任何一名学困生的转化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家长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付出极大的耐心,积极与老师配合,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与孩子以朋友的方式进行交谈,多从孩子角度去思考,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孩子才能打开心扉,愿意主动和父母交流思想,自愿接受父母、老师的教育建议。

三、多渠道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

社会、学校或班主任应有针对性地为家长搭建学习平台,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使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提升育人能力。

对家长进行培训的方式是多渠道的。例如: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政府、机构举办的有关家庭教育的各类讲座、培训等;建立家长微信群,随时分享网络、杂志及电视等媒体发布的有关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定期举行家长培训、交流会,就某些问题与家长进行探讨,分享家庭教育的得失;不定期请家庭教育专家到校做报告或开展家庭教育团体辅导;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建立村镇级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宣传本地家庭教育的典例,让成功家长谈经验等。

四、转变家长的评价方式

教育子女,不但要有科学的观念和知识,而且还要有把这些观念和知识运用于家庭教育实践的能力。家长的这种育人能力主要包括:了解子女、分析情境、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以及采取正确评价方式等,其中家长对孩子采取正确评价方式的能力尤为重要,它是转化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如今,一些家长由于受“唯分论”的影响,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在评价孩子时,总是以分数来评价孩子的一切,“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努力和其他优点,这种“一刀切”的单一评价方式,不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只能造就出更多的学困生,或者把学困生推向厌学、甚至辍学的边缘。因此,学校应引导家长转变评价方式,即不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发展的观点来评判孩子,用科学、充满智慧的方法启发、引导孩子,将孩子身上微小的闪光点及时放大,并用赞美、鼓励、欣赏的话语激励孩子,为学困生注入不断进取的动力。

比如,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主动为班级设计板报,参加美术、书法作文朗读等比赛等,无论是否取得名次,只要是闪光点,班主任就要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给予真诚的肯定、鼓励。这样,孩子的内心深处就会形成一种认同感,获得改变的动力与激情。长此以往,不仅亲子关系和谐,学生也会逐渐用优点来遏制自身的不良习气,改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把努力当成一种习惯。

五、建立“三卡”制度

所谓建立“三卡”,一是建立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学生在校表现卡》,比如听课与作业完成情况、参加活动及表现、平时各科检测成绩、进步与不足等,老师都要做好详细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家长;二是建立以家长评价为主的《学生在家表现卡》,比如学生回家的时间、在家学习情况、课外活动内容、家庭劳动、亲子沟通情况等,家长也要做好详细记录,并及时反馈给老师;三是建立教师、家长共同评价为主的《家校共育联系卡》,主要填写教师和家长共同教育的内容、磋商的意见、共同拟定的教育措施等。

例如在转化学困生小楠时,我们制定了如下的三卡(见表1、2、3)。

“三卡”的建立,记录了学困生在某个阶段动态、完整、立体的发展过程,客观地反映了该学困生各方面的表现,如学习的努力程度、成绩进步的幅度、与他人交往的情感态度等,同时也清晰地反映出家长和教师转化的措施及转化的成果,直观地展现了该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把学困生的表现以成长档案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家校联合教育提供了针对性、目的性及连贯性,使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在转化学困生时,光靠某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教育协调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达成共同的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的最大效益化。

参考文献:

[1]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05).

[2]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原生家庭: 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原生家庭家校共育教育策略
试论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及婚姻观的影响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
消解“原生家庭”的不利影响,帮助孩子走向阳光